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房屋建筑、铁道、道路、桥梁、隧道与地下建筑、岩土和市政工程等领域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育、投资和科技开发等工作。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分析、思维和想象能力,自觉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能够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与专业有关的外文资料。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较宽厚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的环保、机械、电工电子工程技术知识。

4、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测量、制图、计算、实验、测试等基本技能。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学位与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和土木工程结构方面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宽广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素质高,尤其在大型交通土建工程和建筑工程方面有较坚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班(包括茅以升班与詹天佑班)是为探索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开办的,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数学——力学——结构”知识主线,突出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测量、绘图等基本技能训练,构筑科研创新平台,设计创新实践学分,开设科技前沿专题讲座,参与国际工程实践。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基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形式授课,配备高水平教师担任导师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指导,三年级后可跟导师进入科研训练环节。

在教学管理方面,突出个性化管理,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更具灵活性。

在教学组织上,单独开小班上课,同时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选派高水平师资授课,提供个性化实验室,开展创新性试验活动。

五、主干学科与专业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主干课程:土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地质、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地震工程学导论、结构分析计算机程序与应用、各专业课群组课程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
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八、课程设置细化表
备注说明:
1、本课程详细设置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有变化,请仔细阅读下发的书面培养计划,有疑问请咨询学院教务办公室;
2、有些限选课程学分,特别是通识教育基础类课程限选学分一般每学期都开设课程,在本课程设置中由于系统特性可能都设置为“第1学年第1学期”,请注意在任何学期选修都是可以的;
3、大多专业课程都需要以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为基础,所以请务必按照要求先选基础课程,才选专业课程,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4、有些课程组(主要是限选课组)学分与实际要求学分不相符合,意味中从所列出的课程组中选择要求的学分即可,无需全部修完。

九、主要实践教学设置细化表
注:(1)各短学期一般安排4周。

(2)课程设计选修需先修相应专业课群组或辅修平台课
(3)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方向选修与主修专业方向一致
(4)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实践课程可在铁道、桥梁和地下工程方向中任选其一(建议任意选修拓展型实验课程,续上表)
注:2个学分的“课外实践创新教学”,包括表中的选修拓展性和个性化实验、参加社会与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学科竞赛、SRTP项目等。

表中仅列出了四大类拓展型创新实验课程,详细的实验项目参见“国家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布的相关信息。

十、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主要是通过课内必修、选修课的学习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学习,以及通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调查及听取专题报告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2、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学科发展史、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等专题,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3、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宽厚的知识基础、合理知识结构的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素质教育环境和条件的营造,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素质的养成。

4、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最新科研成果及前沿知识可采用活页教材,开设开放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用启发式、讨论式、讨论参与式、探讨式、科学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并更多地给学生以方法论、发散思维、多维思维的启迪。

5、加强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

要在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积极引进国际高水平教学内容和优秀教材,力争使学生四年不间断学习和应用外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