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武汉轨道交通规划一览“十二五”武汉轨道交通规划一览根据武汉地铁规划,武汉轨道交通分三期目标。
一期目标至2012年,建成2号线和4号线一期,串联起武汉三大火车站。
二期目标至2017年,建成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7号线和8号线,基本覆盖武汉市区。
这一阶段,地铁2号线将从光谷广场延伸至江夏流芳,地铁3号线将从沌口体育中心延伸至蔡甸区的文岭,8号线修进黄陂区的盘龙城。
第三期目标是远景规划,武汉将建设12条地铁线路,其中1号线(轻轨)从堤角至黄陂;7号线连通黄陂天河机场和江夏的纸坊;8号线在黄陂继续延伸,从盘龙城延伸至横店;地铁4号线从武汉火车站穿越长江延伸至新洲区的阳逻;10号线连接汉南和新洲;11号线进蔡甸城区。
武汉轨道交通线路总长540公里,共12条线路(如图一),其中1号线(图一中的U1)为轻轨,其它均为地铁,其中主城340公里;过江通道7条,其中主城6条,轨道交通线网将由3条市域快线和9条市区线路构成,共设站309座。
3条市域快线连城郊E1——由蔡甸向东沿汉蔡公路、四新大道过长江,经雄楚大街至豹澥(xie),实现汉阳与武昌的快速直达联系。
线路全长61公里,设站24座。
E2——由黄陂向南,经天河机场、王家墩,沿三阳路过长江,然后转向武昌火车站、经南湖组团至纸坊,实现汉口与武昌的快速直达联系。
线路全长76公里,设站21座。
E3——由蔡甸常福向北沿318国道,经沌口沿芳草路过汉江,沿发展大道、二七路过长江,之后沿友谊大道至武汉站、经化工新城到阳逻。
全线贯通武汉三镇,连接了汉口站、武汉站。
线路全长80公里,设站28座。
5条骨架线路跨两江 跨长江线路3条分别为U2(金银潭—鲁巷)、U7(黄家湖大学城—盘龙城)和U4(永安堂—武汉站)。
跨汉江线路2条分别为U3(吴家山—博览中心)与U6(军山—三金潭)。
镇间骨架线路进一步加强三镇之间的紧密联系,均衡三镇发展格局,重点解决跨江交通问题。
4条主干线路串城区汉口2条 分别为U1(吴家山—堤角)和U8(古田—阳逻);武昌2条 分别为U5(青菱—青山)和U9(鲁巷—东湖高新)。
地铁规划图(U1为轻轨,其它为地铁)武汉“十二五”交通规划建设目标5年后,武汉市城区或将告别如今饱受诟病的交通拥堵。
在武汉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出台“十二五”交通规划设想中,到2015年,主城内形成“三环六联十二射”的网络格局,二环线内90%机动车出行时间不超30分钟,90%居民乘公交出行不超60分钟。
另外规划设想确定了今后5年武汉市交通建设十大工程。
“三环六联十二射”1.对外交通:“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巩固和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立1000公里范围内城市以航空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格局。
将促进“武汉1+8城市圈”发展,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和重点城市间城际轨道交通,打造城市圈内2小时高速公路和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格局。
2. 过江交通:在现有7座过长江、6座过汉江机动车通道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将续建二七大桥、鹦鹉洲大桥、轨道2号线和4号线过江通道;增建杨泗港大桥、黄家湖大桥、轨道8号线过江通道,形成“10桥1隧3轨”的过长江通道格局。
3. 快速路:5年打造快速路网 “三环六联十二射”实现二环以内90%机动车出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基本建成主城内快速路交通网络。
至2015年快速路总里程达270公里;规划提升77公里主干道为快捷路,增加快速路系统的覆盖率,主城内形成“三环六联十二射”的快速路网络格局。
“三环”:一环、二环和三环线。
“六联”:6条快捷联络线:香港路-武汉长江隧道-沙湖大桥;琴台大道-长江大桥-武珞路;中南路-中北路;宝丰路-江城大道;武胜路-鹦鹉大道;东湖隧道。
“十二射”:为12条快速放射线:常青路;姑嫂树路;金桥大道;江北快速路;中北路延长线;雄楚大街;珞狮南路;武咸公路;拦江堤路;龙阳大道;墨水湖北路;长丰大道。
4. 主次干道:新建改建主干道29条“十二五”内,城区道路建设改善结构为主,推进三镇主次干道建设,以应对武汉三镇不同的交通格局和特征。
重点以缓解交通拥堵和完善结构为主,主城至2015年将新、改建主干道29条、145公里;次干道66条,167公里。
5. 支路建设:结合重点区域建设和项目开发积极推进微循环道路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每年将新建支路约75公里,至2015年形成支路总里程约936公里,支路密度将达2.1公里/平方公里。
其中,到2011年底,全市将规划微循环支路70条,总长度约46.9公里。
6. 公共交通:乘公交不超1小时在建成5条轨道线路总里程146.5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基础上,开通快速公交和公交快线,提高高效率公交设施覆盖率,实现都市发展区90%居民公交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其中,2012年建成轨道2、4号线一期,运营里程达到72公里,2015年运营里程将达到140公里。
规划建设公交枢纽站20座,公交专用道100公里,公交运营线路305条。
实现主城区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0%以上,轨道及快速公交承担公交比例25%以上。
7. 客运站:2015年,武汉市将建成62处客运枢纽和56处货运枢纽,其中一类客运枢纽5处分别为天河机场、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流芳综合客运枢纽;一类货运枢纽7处分别为阳逻港区、白浒山港区、高桥货运站、滠口货场、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常福物流园区、大花岭货场。
8. 停车场:新建60万个停车位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每年新增车位12万个,新增停车泊位总数达60万个,将基本满足新增的停车需求。
同时,将完善鼓励建设停车场政策,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在停车问题比较突出的汉口及武昌老城区、新华路、利济路等区域新建8.5万个公共停车泊位,逐步弥补城市停车缺口。
9. 慢行交通:增129处过街设施至2015年将规划布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位1620个,主城内建成人行立交总量达213座,满足自行车出行方式比率不低于18%,步行出行方式比例不低于35%。
尤其是要在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新华路、常青路-青年路、武珞路、雄楚大街、中山路-友谊大道、中南路-中北路、徐东大街等道路沿线新建设129处人行立体过街设施。
10. 交通管理:交通出了问题,原因很多,缺少对症结的科学分析。
“十二五”期间,将组建交通信息平台,不仅对全市的交通状况统一监控,还能查询到所有跟交通有关的数据信息,全方位“诊治”武汉的交通病。
到2015年,基本建成武汉市交通信息化框架,搭建综合交通信息平台,逐步完善和健全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和各交通行业管理信息系统。
武汉“十二五”交通规划“1+6”城市格局编者按:大武汉,印记武汉昔日的辉煌,也寄托武汉发展的梦想。
建国以来,武汉一直以“摊大饼”的模式快速长大,目前武汉确定主城区面积为678平方公里,而且仍以每年逾10平方公里的速度膨胀着,这意味着60年来武汉“膨胀”24倍多。
大武汉的“疯长”带来城市发展空间的急剧增加,但也同时带来系列城市病。
主城区面临交通拥堵、过江难、停车难等烦恼,近郊区则为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等所困,一系列“城市病”亟待求解。
在未来5年中,如何从中部的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武汉“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武汉市民从周围环境迅速发展变化中真正体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那么到了2015年,武汉的城市面貌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城市格局:中心主城+六大卫星城摒弃“摊大饼”式圈层外扩 人均住房2015达到35平方米根据“十二五”规划,未来武汉“1+6”的城市格局,城市发展扩张将不再走层层建设环线——外扩式‘摊大饼’的老路,改为“中心主城+六大卫星城”式,来做“小笼包”。
在“十二五”规划中,主城区原则上不过三环线,在6个远城区各重点建设一个“卫星城”,在“卫星城”与主城之间,则规划了6大“绿肺”,以及地铁+快速路形成的交通走廊。
“1+6”的城市格局将于2015年基本形成,即中心城区控制在三环线以内,另外主城区人口要控制在502万人以内,避免主城区人口过度集聚。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6个远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新城,形成“主城+新城组群”和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总体构架,基本完成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武汉轨道交通规划图 (来源:地铁族)中心城区:限制在三环之内 城中村改造上演开发商抢夺大战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武汉市在中心城区的将控制在三环线以内发展。
“十二五”中心城区建设将重点沿两江四岸开发建设,远城区沿轨道交通布局发展,二环以内城中村、中心城区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将全面完成。
“十二五”期间,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等治湖工程将基本完成,武汉将成为一座滨江滨湖特色鲜明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同样这也意味着,未来武汉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将更加稀缺。
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将成为房地产开放商的必争之地。
今年武汉重点推进的有黄浦大街片、精武路片、东汉正街片等11个旧城改造项目,基本完成二环线以内“城中村”拆迁。
武汉市所有的城中村包括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总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0万人,土地总面积200平方公里,相当于武汉市2020年规划建成区面积的四分之一。
随着大量市政建设及各类拆迁正如火如荼进行,随着城中心土地的日益减少,城中村改造项目无疑成为房地产项目的一个“加油站”。
另一方面,武汉业内人士、专家不约而同的对武汉中心城区房价未来走势的表示只会涨不会跌,因为市中心就仅剩为数不多的土地,楼盘同样卖完就没了。
2010年堪称武汉楼市的“城中村改造年”,自今年2月份到8月份武汉市已挂牌出让14宗城中村改造土地,净用地面积超过230万平方米,是2008年武汉市全年土地供应量的两倍,接近去年主城区土地出让总量的一半。
进入9、10月以来,武汉土地市场更迎来了今年的供应最高峰。
其中武胜路的旧城改造和汉阳的磨山村城中村改造最引人注目。
城中村土地大规模出让吸引了知名房企的介入,其中万科半年内拿下两宗城中村改造用地,保利将南湖地块揽入怀中,福星惠誉同样拿下3宗改造用地,并砸下47.29亿改造姑嫂树片区。
到2011年,武汉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全部拆迁完毕。
目前,城中村改造已开始向二环线外扩张。
武汉旧城/城中村改造片区一览江岸区:竹叶山、新荣、胜华、二七、中胜、花桥、连城、黄浦、红桥、永红江汉区:航侧、贺家墩、鲩子湖、唐家墩、姑嫂树硚口:汉西、罗家墩、长青汉阳区:十里铺、前进、五里墩、汉桥、铁桥、龙阳、汉城、陶家岭、邓甲、渔业、鹦鹉、向阳、红卫、江堤、丰收、汉江武昌区:沙湖、紫阳洪山区:团结、徐东、洪山、井冈山、柴林头、三角路、余家头、和平、铁机、向阳、余家湖、北港、姚家岭、红旗、东亭、南湖、烽火、光霞、幸福、东湖六大卫星城:轨道交通连接中心城区 5年时间全部完工2020年时,逾千万武汉人中只有500多万人能住在市中心,其他人将分流到6大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