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溯源自温县陈家沟借助1963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陈泮岭(1891—1967)著《太极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简史》,1935年山西省国术促进会刊行的《李氏太极拳谱》,1989年吴文翰发表的《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献得知,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传的太极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郝式太极拳(马立伯称“李郝派”)、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

谨取各式太极拳传人的文据为凭,简述其源起于下:(一)孙式太极拳创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1—1932)。

孙禄堂初学太极拳于郝为真(1849―1920),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于1919年著《太极拳学·自序》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

”禄堂之女孙剑云著有《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二)郝式太极拳传自河北永年人郝为真。

郝为真的太极拳学于李亦畬(1833—1892)。

郝为真的一些传人和太极拳传习人,以姓氏名其所传,称为“郝式太极拳”。

目前,因为郝为真之师李亦畬学于武禹襄,多称此系技法为“武式太极拳”。

郝为真之孙少如著《武式太极拳·前言》说:“先祖父名和,字为真。

先父名文桂,字月如(1877—1935)。

先祖父的太极拳是从邻居李亦畬先生处学来的。

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传授的。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三)武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

其弟子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习太极拳的经历说:我郡杨某(露禅,1799―1872)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旋里后,市诸同好。

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

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

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文中说明了武禹襄太极拳技的两个来源,一是从本城的杨露禅处“得其大概”;二是经访赵堡镇陈清平“精妙始得”。

武禹襄经此二“得”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武式太极拳”。

(四)和式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

和兆元的曾孙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概述》说:“和式太极拳始自和兆元。

兆元公(1810—1890)是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师承本镇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是陈清平的大弟子。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五)吴式太极拳创自满族人全佑(1834—1902)及其子吴鉴泉(1870—1942)。

全佑再传弟子徐致一(1892—1968)于1931年著《太极拳浅说》载述:“(太极拳)传至京师者,以陈氏高足杨露蝉(禅)为第一人。

得其真传者,除杨氏诸子外,有万春、凌山、全佑等数人。

全佑之子吴师鉴泉(1870—1942),即著者所问业者也。

”全佑创传的拳架,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修润定型,以姓氏名,人称“吴式太极拳”。

徐致一于1958年著《吴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六)李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1851—1917)。

李初习多种拳技,光绪初年始从好友王兰亭学太极拳,王兰亭之技师承于杨露禅。

随后,李瑞东以杨式拳中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栽捶五捶为要,兼取太极拳基本动作,揉入八卦掌等技法,创编成“太极五星椎”等拳架,自成一系,人称“李式太极拳”。

(七)杨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

据其同乡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述:杨露禅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

所创传拳架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修润定型,人称“杨式太极拳”。

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1934年2月,上海初版)明言杨露禅“从陈师长兴学”。

澄甫之子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杨氏太极拳简介》说:“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

……从陈氏太极拳老架发展而来。

”(1992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陈式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1600—1680)。

其技代有传人,后世传习人和有关文献中提及较多的有陈长兴(1771—1853)、陈清平(1795—1868)、陈鑫(1849—1929)等。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于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

综观上述8式(家、流派)太极拳的传承沿革,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陈长兴;陈长兴(1771—1853)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14世孙。

郝式、孙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赵堡镇陈清平和前已溯源于陈家沟的杨式。

陈清平(1795—1868)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15世孙。

显然,现传各式太极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创自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1600—1680)。

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一)陈王廷首创太极拳明朝洪武七年,陈卜率族人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

陈氏族人精习武术,传到第九世的陈王廷时—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新生武术拳种琳琅满目的情景。

究其原因,值得注意下述几点:1.明代戚继光(1528—1587)和程冲斗(1561—?)等武术家,通过对明代武术的全面总结,留下了一批宝贵资料,为新拳种的诞生提供了武技基础。

2.戚继光、程冲斗等,揭示出套路式武术传习,对武术传承和通过全面锻炼系统掌握武术攻防技法的重要作用。

民间拳家也把套路武术作为传播的重要形式,推动了武术套路创编。

3.新兴的“六合拳”等拳种将哲理融入武术,对各拳种具有启示意义。

4.出现了将导引和吐纳术渗入武术锻炼的趋势。

连少林寺武僧也于此时开始兼习“易筋经”,促进了武术由单重技击向兼重养生发展。

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顺应这一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以及有关锻炼方法。

在陈王廷所造拳架中,有二十九势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经》三十二势拳套。

此外,在《陈氏拳械谱》中,还有“红拳”“盘罗棒”等谱以及“古刹登出少林寺”这样词语。

说明陈王廷是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拳架的。

(二)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陈王廷开创的太极拳体系,丰富了武术技法和理论。

在技术方法方面,起码可以看到三点重要贡献。

一是陈王廷综合各种攻防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

这种练习形式,两人手臂互靠,粘贴缠绕进行攻防练习。

二是陈王廷依照两人推手法,研创出了两人粘枪(杆)练习法。

上述两种对抗训练法,都因以“粘缠”为特点,能有效地训练周身皮肤触觉,提高反应速度,而且能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技击方法的练习。

三是陈王廷在徒手攻防技法中强调和丰富了“靠”法。

他留下的《拳经总歌》开篇就说“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陈小旺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演讲陈式太极拳技击特征时,突出地展示了多种“靠”法的应用时机和技巧。

在戚继光对明代武术进行全面总结后写成的《拳经捷要》中,只归纳出了踢、打、摔(跌)、拿。

归纳出发挥躯干攻防作用的“靠”,使武术击法,由“四击”发展到了打、踢、拿、靠、摔“五击”。

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确定徒手技法要素,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撑。

在理论方面,起码有两个重要理念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

一是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汇集先世历传拳学真诠,对陈式太极拳进行全面总结,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

书中明确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将太极学说引入武术,以太极之理说拳理,规范拳技,指示练法,明确功能。

依据《辞海》的注释,“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理论方面的第二个重要理念是将儒学中的中正、中庸观念以及伦理观念引入了武术。

以“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明确太极拳的锻炼价值。

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为太极拳技法要诀。

联系到“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说明“太极”及其学理出自孔子或者孔子学派。

鉴此,可以说,“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这一拳术系列,彰显着鲜明的儒学文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儒学并不是在真空中萌生的,而是在与诸子百家长期共存、交流争鸣、相互融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儒学中既有自身的核心理念,也有从诸子百家借鉴和吸收的学理。

(三)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

陈王廷遗词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随身伴”。

《黄庭经》秉承黄老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

道教养生理念和方法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

在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较多地引入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脏腑等基本学理,丰富了武术运动的人体知识,促进了武术锻炼方法与祖国医学结合,对于提高武术健身养生的效果有着积极作用。

在太极拳家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的基础上,清朝咸丰年间或稍晚见传的《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拳宗旨。

这一宗旨,明确了武术健身、养生的方法,不同于医家的健身、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于道教的养生方法,而是通过体现武术本质的攻防动作锻炼,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从而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

围绕太极拳远源的讨论民国年间,河南省首任国术馆馆长,随后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的陈泮岭,在其晚年著刊的《太极拳教材·总论》写道:“现在之太极拳,皆出于杨家、吴家、武家、郝家。

郝家出于武家,吴家出于杨家;而杨家与武家,又出于陈家。

可以说现在所研练的太极拳,皆系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但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其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

”应该说,关于太极拳源自焦作温县陈家沟陈氏,早已形成共识。

然而,怀疑陈王廷是否具备创编太极拳的能力,而继续追究太极拳萌发远源的文论,时有所见。

出现过创自老子、创自张三丰、创自王宗岳等太极拳起源说法。

(一)对创自老子的讨论杜育万1935年在开封自行印制发行的《太极拳正宗》中,说太极拳是“老子设教,宓子真传”留传于世的。

这类说法符合一些人认为太极有着悠久历史,太极拳不可能到明末清初的陈王廷时才创出的主观想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