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容及思考题2015.12.1第一章免疫概论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
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
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9.食品免疫学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其中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腔上囊)和胸腺。
(1)骨髓主要功能为:①产生各种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② B、NK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2)腔上囊是鸟类动物特有的免疫器官,具有训化B淋巴细胞成熟作用,和骨髓是类同器官。
(3)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1)淋巴结是T细胞核B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的能为:A、过滤和清除异物作用(过滤淋巴液)B、免疫细胞(主要为T细胞)定居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基地 C、完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
(2)脾脏的功能;脾脏是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功能是:A、血液滤过功能;B、免疫细胞(主要为B细胞)定居场所C、产生免疫应答。
(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是广泛分布于粘膜固有层的淋巴组织,功能是产生IgA的主要淋巴组织,对粘膜表面防卫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 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是B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体液免疫应答基地。
3.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分别是TCR,BCR。
4. NK细胞及其主要功能NK细胞是一群既不依赖抗体,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a.不依赖抗原刺激,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并具有杀伤胞寄生菌和真菌作用。
b.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NK细胞可结合并杀伤被抗体IgG包被的靶细胞 c.产生免疫因子,调节免疫应答。
7. 细胞因子具备的特点是:高效性;重叠性;多效性。
第三章抗原1.抗原( antigen,Ag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3.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 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4.抗原性( antigenicity ) , 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5.凡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只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半抗原 + 蛋白质——完全抗原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称为载体。
2. 抗原的特征:(1)异物性:是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
异种物质: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也越强;同种异体物质:HLA(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ABO 血型抗原;自身组织成分或结构改变后。
动物来源的抗毒素对于人体而言即是抗体又是抗原。
(2)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4. 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能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为表位。
6. 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的辅助,可将抗原分为胸腺依赖抗原、胸腺非依赖抗原两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在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及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称为 TD-Ag。
8.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1)抗原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10 kD,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结构的复杂性:免疫原性物质须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化学基团;分子构象:抗原变性后构象表位的改变会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易接近性:抗原表位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接近的程度;物理状态:聚合状态>单体,颗粒性>可溶性。
(2) 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个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的能力受遗传因素控制,由MHC控制了不同机体对同一抗原的不同的应答强度;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青壮年>幼年和老年,雌性>雄性。
(3)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剂量:适中,不能过高和过低;途径:皮>皮下>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次数:适量,不要太频繁;佐剂:选择合适的佐剂。
第四章抗体1.抗体是指浆细胞分泌的能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的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并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
2.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1)经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3个片段,2个相同的Fab段和1个Fc段:Fab段——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antigen binding),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L链和一条约1/2 的H链组成,具有抗体活性,能和一个抗原结合表现为单价。
Fc段——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由二条羧基端1/2H链组成,不能和抗原结合,但有Ig的其他活性。
2 )经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2个片段,F(ab,) 2—具有双价抗体活性片段pFc’——小分子多肽碎片,无任何生物活性。
3.根据免疫球蛋白重链的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将其分为五类,其中,产生最早、分子量最大的是_IgM ;主要在粘膜局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是sIgA ;在血清中含量最多的是IgG 。
4.新生儿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的Ig是IgG。
5. 机体初次受微生物感染时,血中最先增高的免疫球蛋白是IgM。
7.抗体初次应答的特点是抗体生成的潜伏期较长。
8.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特异性结合抗原2)活化补体3)与组织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1. 介导I型变态反应2. 调理吞噬作用3. 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4)通过胎盘9.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用传统的抗体制备方法,将抗原物质注入动物体获得的免疫血清,是机体多个B细胞克隆针对抗原分子上的不同抗原决定簇产生的混合抗体,这种用体免疫法制备的免疫血清称为多克隆抗体.10.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b,McAb)概念:由B细胞杂交瘤细胞株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产生的纯抗体称单克隆抗体。
特点: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很少有交叉反应。
已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如:作为诊断试剂用于许多血清学检测,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第五章抗原抗体反应与食品检测1.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是免疫球蛋白分子上的抗原结合位和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相互吸引以及多种分子间的引力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可发生于体,也可发生于体外。
2.抗原抗体结合力有: 电荷引力、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力。
3.抗原与抗体反应特点:1)特异性:抗原抗体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两者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
2)按比性: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现最强的反应。
3)可逆性:改变pH和离子强度是最常用的促解离方法。
4)阶段性4. 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性质:互补程度2)酸碱度:pH 6-83)温度:37 度4)电解质:0.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5.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免疫凝集试验▪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其他▪颗粒抗原(例;细菌、红细胞)或可溶性抗原结5.免疫凝集试验颗粒抗原(例;细菌、红细胞)或可溶性抗原结合于不容性载体微粒上后与相应的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6.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是指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液、细胞或组织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电解质参与下出现的沉淀现象。
该反应多用于半固体琼脂作为介质,抗原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
7.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 指用荧光素,放射性核素,酶、化学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快速,可定性、定量等检测。
3. (A )以下免疫学检测技术中,最为灵敏的方法是()A、放射免疫测定B、免疫荧光技术C、免疫酶标技术D、间接凝集反应3. 酶联免疫法(ELISA):将已知抗体(抗原)包被于载体上,再加上抗原-抗体反应使酶标记抗体(抗原)结合在载体上,经洗涤去除游离的酶标记抗体(抗原)后加入底物显色,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确定待测物的存在与含量的检测技术。
第六章免疫应答与食品免疫调节1.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
即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2. 免疫应答类型(一)根据效应机理分为1.体液免疫—— B细胞活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特异性T细胞活化发挥免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