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4章 4.5 湖泊地质作用(civil)
第4章 4.5 湖泊地质作用(civil)
• • • •
2.湖泊地貌 湖泊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湖岸阶地与湖积平原。 湖岸阶地 在地壳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湖水面相对下降, 则可形成湖岸阶地。湖岸阶地成环形或半环形绕湖 分布,其成因与气候变化或构造运动有关。在温暖 气候期,湖泊水位上升(高湖水位),面积扩大,或 湖群合并,湖水淡化;干冷气候期,湖泊水位下降 (低湖水位),面积缩小,湖水咸化或干涸,湖区有 风砂或洪积物堆积。若湖泊底部由于不匀的堆积, 则可造成湖岸阶地的不对称耳状分布。新构造运动 引起的湖岸阶地常发育在一些构造运动活跃地带, 它们常掩盖了气候对湖泊阶地形成的影响。
第 湖泊分类 六 章 按成因划分: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河成
湖、风成湖、冰成湖、海成湖、溶蚀湖; 按湖水补排情况划分:吞吐湖和闭口湖; 按湖水与海洋沟通情况划分:外流湖和内陆湖; 按湖水矿化度划分: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 和盐水湖; 按湖水营养物不同划分:贫营养湖、中营养湖、 富营养湖。
内力形成的湖泊 1、构造湖: 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断裂、断层、 地堑等)所产生的凹陷形成。其特点是湖岸平直、 狭长、陡峻,深度大,如贝加尔湖、洱海等。 2、火山口湖: 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成为积 水的湖盆,其特点是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 较大,如长白山的天池,湛江湖光岩等。 3、堰塞湖: 包括熔岩堰塞湖与山崩堰塞湖。前 者为火山爆发熔岩流阻塞河道形成,如镜泊湖、 五大连池等;后者为地震、山崩导致河道阻塞所 成,其存在时间往往不长即被河水冲毁而恢复原 河道,如1932年地震山崩形成的岷江上的海子。
•
湖泊搬运作用的动力是波浪、湖流 和浊流,其搬运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湖水 运动的速度及搬运物的粒度。进入湖盆 的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被磨损,并按粒 径大小进行分选。一般粗碎屑物搬运距 离较短并在近岸处堆积,而细小的悬浮 物则可能被运至湖心沉积。由于浊流作 用,部分较粗的碎屑物也可以被搬运至 湖泊的深水部分,与较细的碎屑物混杂 堆积。
第 六 章
构造湖—滇池和抚仙湖
构造湖
断陷盆地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青海湖
火山湖
火山湖 长白山天池
泯江滑坡造成的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
秦岭翠华山因崩塌形成的堰塞湖
九寨沟五花海
第 六 章
河成湖
第 六 章
河成湖—长江荆江段的牛轭湖
第 六 章
风成湖
冰蚀湖
泻湖
溶蚀湖
• 4.5.1 湖泊的地质作用 • 1.湖泊的地质作用 • 湖水的运动方式有湖浪、湖流和浊流等。 湖泊的波浪是由风或气压差造成的。在湖盆范 围小、水较浅时,波浪的规模通常不大。一般 湖浪波长仅数米,波高为几个至数十个厘米, 对湖岸的冲击力较弱,不易造成明显的湖蚀地 形。同时,湖水波浪的动力在深度为1/2波长 时便已非常微弱,所以对湖底的影响也不大。
外力形成的湖泊1 4、河成湖: 由于河流的改道、截弯取直、淤积 等而成,其外形特点多是弯月形或牛轭形,故又 称牛轭湖,水深一般较浅,如我国江汉平原上的 一些湖泊。
5、风成湖: 由于风蚀洼地积水而成,多分布在 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湖水较浅,面积、大小、形 状不一,矿化度较高。如我国内蒙古的湖泊。 6、冰成湖: 由古代冰川或现代冰川的刨蚀或堆 积作用形成的湖泊,即冰蚀湖与冰碛湖,特点是 大小、形状不一,常密集成群分布,例如芬兰、 瑞典、北美洲及我国西藏的湖泊等。
•
湖水因上下水层温度的差异,可以产 生对流运动,此种对流在水深不大的湖 泊中较常见。 • 湖泊碎屑沉积受湖泊规模、湖泊冲 蚀、波浪作用和湖水位变化影响。湖泊 的动力与沉积环境分带,导致湖泊沉积 物的环带状分布。一般可分为受湖浪冲 蚀与波浪作用的动能较高的湖滨带;位 于湖泊中心,水体波动微弱,沉积环境 较为安宁的湖心带;以及位于湖滨带与 湖心带之间,受湖水位变化影响的过渡 带(参见图)。
• 4.5 湖泊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规模大小 悬殊,巨大的湖泊有的称为海(如黑海)。 湖泊地质作用与海洋地质作用相似,但 湖泊一般缺少潮汐作用,这是与海洋的 最大不同之处。
第 六 章
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 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 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 的自然综合体。陆地表面湖泊总 面积约为2.7×106 km2,占全球 陆地面积1.8%左右,其水量约为 地表河溪所蓄水量的180倍,是 仅次于冰川的陆地表面第二大类 蓄水体。
•
湖流主要是由风引起的,有些湖流受湖泊 注入和排出水流的定向水流控制,其流速所产 生的功能较弱。 • 浊流是一种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水下重力 流。它在水下呈束状或面状以较高速度向水深 处流动,但一般只见于范围较大、水较深的湖 盆中,尤以断陷湖盆更为发育。浊流的动能较 大,对湖泊的沉积作用有重要影响,但它只发 生在湖盆的局部地段。总的来说,湖水的运动 是较微弱和缓慢的,一般情况下,多处于较宁 静的状态。
湖泊动力与沉积环境分带 I一湖滨带;Ⅱ一过渡带;Ⅲ一湖心带
• 湖泊地质作用可分为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 (1)湖泊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 由于湖水的运动速度很小,故侵蚀和搬运作 用也相对较弱。侵蚀和搬运的方式可分为机械作 用和化学作用两种。在较大的深水湖泊中,在强 大的风力作用下,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湖浪,侵 蚀作用的强度也会增大。湖浪对湖岸的冲蚀及磨 蚀等破坏作用,可形成湖蚀洞、湖蚀凹槽和湖蚀 崖等;这些作用持续进行,湖蚀崖后退可形成波 切台;因为湖浪比海浪要小得多,故其规模比海 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洞、海蚀凹槽、海蚀崖和波切 台要小得多。
• •
(2)湖泊的沉积作用 湖泊的沉积作用按其作用方式可以分 为机械、化学和生物等几种。不同气候 条件下,沉积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气候 潮湿地区,湖泊的沉积作用既有机械、 化学沉积,也有大量的生物沉积;在干 旱地区的湖积物中,生物沉积较少,同 时由于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在化学沉积 过程中以盐类的沉积为主。
外力形成的湖泊2 7、海成湖:在浅海、海湾及河口三角洲 地区,由于沿岸流的沉积、使沙嘴、沙洲 不断发展延伸,最后封闭海湾部分地区形 成泻湖,泻湖再经淡化后形成,这种湖泊 又称海迹湖,如杭州的西湖。 8、岩溶湖: 由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溶蚀了 可溶性岩层所致,形状大多呈圆形或椭圆 形,水深较浅,如贵州的草海。
第 六 章
第 六 章
沼泽三个基本特征: (1)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 (2)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 (3)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 存在。沼泽排水差,潜水面位于地表。
第 六 章
第 六 章
第 六 章
沼泽形成的自然条件一般要求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 组成物质粘重不易渗透。大致可分成两种 情况:一是水体沼泽化,一是陆地沼泽化。 沼泽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融雪水和 地下水,主要损耗方式是蒸发。由于受沼 泽自身形态的影响,沼泽水运动缓慢,径 流量极小。
• 湖积平原 发育在大湖周围,是湖泊大规 模发展时期的产物。我国的洞庭湖、鄱 阳湖大湖周围不同程度地发育湖积平原 或湖河平原。
第 六 章
4.5.2 沼泽
沼泽是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潴滞 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 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全球沼泽面积约为 1.12×108 km2,约占陆地面积的0.8%,主 要分布在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寒温带地 区。我国沼泽面积约为1.1×107 km2,约 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四 川的若尔盖高原、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 兴安岭、长白山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