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一、文化的内涵问题人们的社会生活从重要性方面划分可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我们讲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正是与这三方面生活相对应的。
物质文明是经济生活的文明,政治文明是政治生活的文明,精神文明实际上是文化生活的文明。
因此,讲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问题,实际是与精神生活、精神文明相关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也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更替上。
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贯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将其与经济和政治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时,也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结合”。
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将其界定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是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并列提出来的。
报告中专设了第六题《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讲发展文化事业,讲文化建设,讲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需要弄清“文化”的内涵。
怎样对文化的内容进行界定?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学界的认识还未统一。
一种意见认为,文化就是人化,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念文化,如文学、艺术、哲学、法律、教育等;二是制度文化,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各种组织等;三是物质文化,包括各种物质产品。
这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但也有学者不赞成这种见解,并进行批评。
的确,从逻辑上看,这样界定文化概念,文化会变成除自然物外无所不包的东西。
连经济、政治和一切物质产品等都包括到文化概念中了。
也有人讲文化特指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日常生活和文化工作中人们一般理解的文化概念,也就是文化部门所领导和管理的文化事业。
可是,史学界讲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和有关文化史的著作中,往往不限于观念形态的文化,还涉及经济、政治、医学等多个方面。
例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翻译出版的苏联作者柯斯文著的《原始文化史纲》中就涉及工具制造、火的掌握、采集经济、捕鱼业及畜牧业的发展、农业的出现、饮食习俗、衣着和装饰、婚姻状况、交换的产生、社会制度(原始村落、氏族制度、部落间关系等)。
当然,也讲了精神文化,如语言、宗教、医药、音乐、艺术、戏剧等。
又如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讲历史上的文化状态和发展时,将统治者的政治经验包括在内;讲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包括了仰韶遗址中发现的石器、骨器、陶器等。
周一良等主编的《世界通史》中讲各国不同时期的文化时,不仅包括文学、绘画、雕刻、宗教,也包括科学、建筑等。
讲克里特文化,包括了新石器、铜器、墓葬、住房、宫室,还包括了表现生产力水平的手工业和农业、商业贸易等。
讲意大利古代文化,包括了驯养动物、制造陶器、铜石并用、农业生产、排水工程、手工业发展、铁器使用、对外贸易、火葬与土葬等。
再如郭成康等所著的《唐乾盛世历史报告》中,有《清代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一节,其中讲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时欧洲兴起一股中国文化热,中国的工艺品,如瓷器、漆器、纺织品、扇子、染料等在欧洲风行一时,中国的园林艺术也传到欧洲。
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在18世纪出版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和《自然法则》等书,内容涉及中国文化对欧洲多方面的影响,他称赞中国实行的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开明君主专制制度符合“自然法则”,而“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他还称赞中国历代君主重视农业的政策,中国的谷筛、犁也在18世纪传到欧洲。
这表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的影响。
上面列举的事实表明,在历史学和文化史著作中,对文化概念的运用常常是着眼于大文化。
不过应当明确,即使阐述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涉及经济和政治及其制度、涉及物质产品时,也主要是从其所体现的科技水平、经济与政治思想、人文理念、驾驭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管理经验和水平等方面着眼的,不是也不应该将经济、政治及其制度和物质产品本身同文化等同。
比如,讲原始社会的文化,涉及由采集业、捕鱼业发展到畜牧业、农业,主要是从这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考察其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考察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它们所反映的是人们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
而科技水平、认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属于文化范畴。
正如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时,重视考古工作者发掘的石器、骨器、陶器及其它各种古代文物,因为这类文物凝聚着当时人们的知识、智慧、创意、艺术、情趣、技术等文化因素。
研究文化概念的涵义时,需要分清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大文化概念适宜于研究古代文化,而不适宜于研究现实社会中的文化。
研究当代中外文化,研究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需要把经济、政治及其制度以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拉进来。
现实生活中的诸如飞机制造、高速公路等不属于文化范畴,但在未来几百年几千年后,它们会进入文化研究的范围。
因为它们体现着一定时期的科技水平、设计思想、文化内涵等。
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当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问题时,也不应仅从狭窄的涵义上理解文化概念。
我国文化部所管辖的文化就是狭义的。
教育、卫生、科技、宗教、文物、旅游等也属于文化范畴,但不归文化部管。
毛泽东著作中论述的文化是观念形态上的文化。
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观念形态的文化,大都属于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围,包括诸如文学、艺术、教育、戏剧、音乐、曲艺、图书、报刊、舞蹈、广播、电影、电视、宗教等。
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有的具有阶级性或特定的社会属性,有的并不具有。
如曲艺、宗教等并不存在姓社姓资或专属于哪个阶级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在《辞海》、《辞源》、《词典》一类辞书中都有解释,但其解释是否准确、科学还值得斟酌。
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承袭了《辞海》、《辞源》对文化的解释,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这是文化定义的首要和主要内容,但它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创造物质财富属于物质生产范畴,是经济的内容,并不直接构成文化的内容。
农民养猪、养鸡也是在制造物质财富,难以说是文化,没有猪文化、鸡文化的说法。
第二,说文化是精神财富,那么,不良文化、反动文化是否也属于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应该是对社会有益的、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或者说,属于精神财富的才属于文化。
然而不能否认,还存在不是精神财富而是精神垃圾的不良文化,不能将其排除在文化概念之外。
第三,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前面说,文化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后面又说特指精神财富,两层意思互不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解释的第二点为“考古学用词,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第三点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从三个层面界定文化涵义,有其方便和实用之处,但三方面内容还可以包括于更一般的文化涵义或定义之中。
如果概括地讲,文化是指与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相关的活动。
以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作为文化的内涵,就把当代纯粹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排除在外了,这可以避免理解上的歧义。
另一方面,当我们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改组社会经济、实现制度变迁时,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又会进入文化研究的范畴。
因为它体现着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知识水平、科技水平、驾驭自然和社会经济的水平,乃至文化艺术水平。
比如从古代的农具、服饰、器具上就可以反映出这种水平。
把精神生活特别提出来,将为自然景观纳入文化范畴提供支持。
自然景观是客观存在,不直接等于文化,但它被人们赋予人文情怀,供人欣赏,令人陶冶于山水之间时,就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部分内容。
如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等,可纳入文化范畴,弥补了属于精神生产的文化内容的不足。
另外,将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并列提出来,还拓展了将文化解释为狭义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之不足,将非观念形态文化也包括在内。
二、文化既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可以相对独立发展文化,特别是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在中国,有帝国主义的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统治和半统治中国的东西。
……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这里指的是意识形态的文化同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主要是指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论述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是科学的,但也需要丰富和发展。
还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即经济实力来看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历史阶段,难以大规模和高水平地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经济收入较低的社会成员,没有能力参与国内外的旅游活动,不利于发展旅游文化。
贫困地区的农民甚至无力供养子女读完小学或中学。
但是,又不能把经济决定文化的作用绝对化。
文化也会反过来促进经济和政治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对经济也有决定作用,而且,文化也可能相对独立地发展,在特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超越经济政治的制约。
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例。
直到16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发展还很缓慢和落后,政治上也四分五裂,当时,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还只局限于城市商业和少数手工业部门,南部和西北部仍保持着闭塞的封建经济。
但在14-15世纪,意大利就出现了文艺复兴,人们用新的世界观反对神学,反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指导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16世纪前期,文艺复兴继续推进,意大利一直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
绘画方面如达·芬奇、拉斐尔等。
达·芬奇的《蒙娜丽纱》、拉斐尔的圣母像,是名扬世界的传世之宝。
文学方面,如杰出的诗人阿里奥斯特等。
政治思想方面,出现了如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其名著有《太阳城》。
从中国来看,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相对独立发展的许多事例。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并没有独特的发展,但当时诸子百家,群星璨烂,开展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
孙子兵法,至今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