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鼓浪屿钢琴艺术现状及发展探究

鼓浪屿钢琴艺术现状及发展探究

鼓浪屿钢琴艺术现状及发展探究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110012003009 江腾舟指导教师李向京【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鼓浪屿岛上钢琴艺术的产生及发展的特殊环境和历史过程,调查岛上钢琴艺术发展现状,剖析厦门城市发展与政府行为对鼓浪屿钢琴文化产生的正反作用力,找出一条适合岛上钢琴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鼓浪屿;钢琴艺术;历史;区域城市文化;人口前言兴旺的艺术文化景观可以增添城市的价值,提升人民的素质,增加地方经济效益。

优秀文化艺术也对社会起着优化和改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解培养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厦门鼓浪屿作为一个以钢琴艺术著称的音乐之岛,其有近百年的钢琴文化发展史,随着近20年来改革开放,厦门作为一个开放较早的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这些变化势必影响到鼓浪屿岛上钢琴文化的发展。

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以唯物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观,探究鼓浪屿岛上钢琴艺术的产生及发展的特殊环境及历史过程,调查岛上钢琴艺术发展现状,剖析厦门城市发展与政府行为对鼓浪屿钢琴文化产生的正反作用力,找出一条适合岛上钢琴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发展策略。

进而从一种客观的发展规律过渡到一种可主观可控且有规律可循的发展经验。

1.鼓浪屿1.1简介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面,面积仅 1.73平方公里,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其与厦门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渡轮五分钟可达,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明朝时改称鼓浪屿,及因岛西南方有一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

鼓浪屿因此而得名。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日、德、西、葡、荷等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人贩子纷纷踏上鼓浪屿,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炒地皮、贩劳工,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

一些华侨富商也相继来兴建住宅、别墅,办电话、自来水事业。

1942年12月,日本独占鼓浪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历史。

1鼓浪屿楼房鳞次栉比,掩映在热带、亚热带林木里,日光岩奇峰突起,群鸥腾飞……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现今鼓浪屿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现年接待游客450万人,而作为一个小岛,最令岛上居民引以为自豪的并不是岛上优美的环境,而是小岛上流动于每个人的音乐血液。

据官方统计,鼓浪屿拥有100多户音乐世家。

这些音乐世家都三代以上从事音乐,岛上现在有钢琴700多架,是中国钢琴密度最高的地方,从这个小岛走出的著名音乐家就有200余人,相比岛上的常住人口,这样的比例十分惊人。

22002年5月,中国音乐家协会正式命名鼓浪屿为“音乐之岛”。

鼓浪屿作为音乐之岛,岛上的音乐教育无疑是这岛上空最美的旋律,让我们看看,鼓浪屿在近100年间培养过多少音乐家钢琴家:周淑安、林俊卿、许斐尼、陈佐煌、李嘉禄、殷承宗、许斐平、卓一龙、许兴艾等。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座方圆1.7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有这么大比例的人热爱钢琴学习钢琴,有这么多因演奏钢琴而出名的钢琴家,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鼓浪屿钢琴艺术的存在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以岛上居民为主体的区域城市文化。

2.区域城市文化在第一节中,我们把鼓浪屿的钢琴文化定位为一种区域城市文化,注意,这是一种新的提法,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能被称为区域城市文化呢?在研究区域城市文化这个论题之前,有必要来阐述文化的概念和含义。

我国最权威的词汇书籍辞海中对“文化”一词是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测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鼓浪屿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文空间,必然成为文化形成最基本的潜伏元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现象。

所以,从文化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文化的出现首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2.1产生必须具备行为主体这样的行为主体是人,不是单个自然人,而应该是“多数人”,而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大多数人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呢?有关多数人的概念已牵扯到下一个特征时间与空间。

2.2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时间与空间的要素这是因为任何行为主体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段内延续,这是因为任何行为主体所产生的短暂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不能被人类社会所认知与认同的;而空间作为文化产生的第三个客观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任何行为主体所产生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行为结果,如果没有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就是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显然是与我们定义的文化特征相悖离的,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一种特殊性!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对第一个特征中的“多数人”下一个定义。

这样的“多数人”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空间限定的“多数人”。

至此,我们已经对文化的产生条件作了解释说明,所以相应的,我们就可以借此对区域城市文化做一个笼统地概括与定义。

“区域城市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它是一种文化形成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别,“区域”与“城市”这两个词形成一个定语,分别说明主语——“文化”产生的两个要因,也就是空间和行为主体。

2.3定义所以区域城市文化所要定义的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以城市居民为行为主体,并在一定的城市区域范围内所产生的带有主体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鼓浪屿钢琴艺术的区域城市文化在第三大点中我们已经对区域城市文化作了阐述与定义,那么鼓浪屿钢琴艺术是否可称之为一种区域城市文化呢?3.1从鼓浪屿的历史做探究鼓浪屿最早的居民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一群李姓渔民来到鼓浪屿建起一个半渔半耕的村落,他们便是鼓浪屿最早的居民。

到了元代,岛上居民逐渐增多,鼓浪屿开始填海造陆。

到了明朝,郑成功将鼓浪屿作为根据地,操练水兵,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从此鼓浪屿上有了文人雅客,伤怀忧世的文人,如:徐孚运、张苍水,等,所以鼓浪屿的开发较比福建省其他地区要早些,这是与鼓浪屿岛上的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而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至20世纪中叶(抗日战争之前)这一段百余年的时间便是鼓浪屿成为音乐之岛、钢琴之岛的历史铺垫时期。

1844年英国领事馆在岛上建成之后,各国领事、商人、传教士以及众多富商巨贾海外华侨争相在鼓浪屿建房,鼓浪屿逐渐成了“公共租界”。

1847年鼓浪屿人林(金咸)“受外国花旗聘,方耕海外”便有幸接触到西洋乐,由于她是有史料记载1913年鼓浪屿岛上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有了鼓浪屿第一架钢琴。

从此,钢琴走向社会走向鼓浪屿家庭。

鼓浪屿的西洋音乐传统最初渊源与教会赞美诗,而钢琴在鼓浪屿的兴起,则源于19至20世纪之交的“新学”的创办。

这段时期内由于新式西方教育的影响,钢琴演奏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逐渐被人们接受。

因此,从历史的层面上讲,鼓浪屿的西化较早,钢琴作为西方宗教仪式及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进入鼓浪屿是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发展的时间跨度已有一个半世纪,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其发展时间符合文化及区域城市文化的定义中对时间的限定。

33.2从行为主体的活动成果方面作探究:在1.3中,我们已经罗列了在近百年中,岛上钢琴艺术活动所培养的的钢琴家。

而这些钢琴家的存在,是行为主体以钢琴艺术为行为特点的精神活动成果的体现。

是文化及区域城市文化存在的必备因素。

3.3从地理与人口因素方面做探究鼓浪屿四面环海,面积狭小,环境优美与外界交通不甚便利,因此,岛上居民的流动性不强,人口成分比较稳定,在由于其地处中国较早开放的口岸——厦门,岛上居民与外来文化交流甚密,岛上居民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富裕,这就为钢琴作为一门艺术的普及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3.4定位为区域城市文化所以,综合鼓浪屿钢琴艺术的历史、地理与人口、行为主体的活动成果等因素,鼓浪屿钢琴艺术符合文化的定义,且是一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城市居民为行为主体,限定在一定城市区域范围内所产生的带有主体特色的区域城市文化。

4.鼓浪屿钢琴艺术现状关于鼓浪屿的钢琴艺术,我们在前三节中已经将其定位为一种区域城市文化,也就是说,鼓浪屿钢琴艺术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过程,其在岛上已经成为一种“区域城市文化”。

而现在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在鼓浪屿这种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区域城市文化存在的客体环境是以高效著称的现代城市化管理的一部分。

而随着现今厦门市开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对其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定位,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干预对鼓浪屿岛上以钢琴艺术为主体的区域城市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4.1发展80年代的鼓浪屿,正逢厦门经济特区开发伊始。

当时厦门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调整其城市产业结构及生产关系,发挥地缘优势及政策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本市经济。

影响鼓浪屿岛内钢琴艺术发展的相关政府行为仅限于少量有关的岛上产业的合理布局与调整,如80年代末,厦门灯泡厂从鼓浪屿岛上的迁出等。

这时,岛上钢琴艺术的发展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所以直到80年代末期,岛上有关于钢琴艺术发展的政府行为我们只看到了在1978年,决定,1984年动工兴建可容纳714人的的鼓浪屿音乐厅。

但即使如此,这种影响也是间接的。

到了90年代,厦门市政府逐渐认识到岛上的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艺术及教育需走向规范化,因此,1990年在岛上创办了全日制、设有小学部、初中部、中专部的厦门音乐学校,从此鼓浪屿的钢琴艺术才有了正规化、规范化的教育模式。

4.1文化推广在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200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与鼓浪屿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音乐家金钟奖暨首届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

其活动内容由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钢琴比赛,学术论坛,音乐沙龙组成,另外还有中国钢琴博览会和世界名琴展示等。

从此,鼓浪屿有了自己的钢琴节。

紧接着,在出生在鼓浪屿的旅澳华人胡友义先生的捐赠下,鼓浪屿修建了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

至此,岛上拥有了标志其钢琴文化拥有的三座标志性建筑和一个节日:鼓浪屿音乐厅,音乐学校,钢琴博物馆,和鼓浪屿钢琴节。

4.2结果从以上简要的列举中,我们得出,从改革开放到现今的20多年中,借助政府行为,鼓浪屿钢琴艺术的区域城市文化得到了一些有利的扩展与补充,鼓浪屿钢琴艺术作为岛上的文化招牌,其影响力在扩大!这些现状都是对鼓浪屿钢琴艺术发展有利的因素。

4.3不利因素然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却隐含着对岛上钢琴艺术发展较为不利的因素——人口的减少。

由于现今厦门市对鼓浪屿旅游之岛的定位,旅游已成为岛上最重要的经济收入,发展旅游业,让更多人热爱了解鼓浪屿,从另一方面,也让世人更进一步了解了鼓浪屿的钢琴文化,本无可厚非,但是,不顾及人文环境,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发展岛上旅游业,这样的作为就不为可取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