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论文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德育实践,具有现代意义的德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大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个体品德评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推进学校德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德育理论研究得以正常开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德育实践,具有现代意义的德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大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个体品德评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推进学校德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更新德育观念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学校德育应培养“好孩子”,“好孩子”的标准应是老实、听话、驯服、有秩序、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和活动。
这种德育观念与机械文明所要求的标准化、同步化、刻板化相适应,其目的是造就流水线工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生产方式逐渐呈现知识化、无形化、网络化、分散化和协调化的特征。
因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特征,“好孩子”的要求应是:自主、独立、民主、竞争、合作利他、善于自我设计。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 做到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握学生的正当需求,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贯彻“三贴近”的育人原则:就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的交往实际。
2、设计系统有序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面对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向,必须对德育内容进行改革,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
目前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有:文明礼貌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而这些方面,应随着学生年龄的不同和时代的变化而赋予不同的内涵。
第一,德育教育要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在小学,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为重点,抓好养成教育;在中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以及中学生行为规范为重点,开展公民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小学、中学的德育内容,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
实践证明,千篇一律、没有重点和突破点的德育是失败的。
第二,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开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伦理道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天下为公,先忧后乐”的集体情怀,“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勤俭廉正”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这些品质都已成为宝贵的道德精华,理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与时俱进,新时期的德育内容。
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始终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革而不断产生新的内容。
当前,针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开展“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四信”教育。
同时,要认真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加强民主意识的从小培养。
对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宣传市场经济的平等观念、法制观念、诚信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报酬观念、理财观念,摒弃小农经济时代等级森严、重义轻利、中庸优闲、绝对平均等思想,正确对待金钱、利益、物质享受,坚决抵制腐败堕落、投机取巧、享乐至上、金钱万能的思想。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从小树立学生的科技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网络意识。
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网吧”现象,要引导学生合理地提取、使用网络信息,吸收英特网上的营养;正确认识“虚拟社区”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远离色情网站,拒绝精神垃圾,培养学生诚信、合作的网络道德,遵守网络秩序。
根据当今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实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影视作品、社会书刊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歌星、影星、球星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崇拜,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3、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低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方法与途径呆板,存在形式主义和成人化倾向。
其深层原因是现行德育方法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不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要求。
第一,构建现代德育方法论。
当前,德育方法论是一种以整体与社会秩序为价值取向的方法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
这种观点往往局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品德规范。
在社会稳定期这种方法论的效果不错。
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就显得有些苍白。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 其内部各范畴之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生更新和逆转, 而一时又没谋求到适应时代的、为大多数承认的、相对稳定而又内部协调的价值体系。
仍然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 强调德育是培养接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作用却被忽略了。
在这种德育方法论的指导下的德育方法, 其功能更多地被定位在实现维护整体利益及社会秩序上。
因此教育者只用单一的一种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价值观去影响受教育者, 把某种道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全部。
所以, 所采用的如说服、榜样、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法, 基本上就是在这种单一道规范体系的传授层面上进行操作, 使得这些方法具有灌输的味道。
所以问题的结症不在于德育方法本身, 而在于现行德育方法论片面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为价值取向, 忽略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价值和作用。
造成德育效果不佳, 造成德育过程中的修身过程处于被动、消极甚至中断的局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突出人的主体性, 要求改革传统教育理念, 把“教”的单向运动变成“教”与“学”的双向过程, 关注“学”的主体性。
应该说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关注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是德育内部发展的必然。
现代社会改变了单一一统的社会文化体系, 使受教育者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选择, 要使他们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显得越来越困难。
人们开始重视对价值选择及判断能力的培养。
到20 世纪70 年代, 出现了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体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等, 它们都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参与实践的精神, 帮助学生对各种价值观在审慎思考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理性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亲自实践。
总之, 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无论从社会需要出发, 还是从人的完善需要出发, 德育都应从只注重迫使受教育者接受、服从具体的道德规范, 转移到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上来, 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现代德育方法论应以此来指导。
在这种德育方法论的指导下, 我们运用德育方法即不是灌输或注入, 也不是塑造或培养, 而是启发和构建。
如, 以说服教育法为例, 不仅要向学生说明道理, 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让其自觉地进行选择或抉择。
把教师的说理与学生的自觉选择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拓宽德育途径(1)课堂教学重创新课堂教学是德育的重要渠道。
小学思品课、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反对死记硬背道德条款、抽象概念;各科教学要充分挖掘“文以载道”的德育因素,将品德熏陶渗透到课堂中。
(2)推动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千篇一律的校园文化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常规性活动与主题活动并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活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重。
在班、团、队学生干部的使用上,提倡高年级班级采取竞选、轮换等方法,让更多学生从小学习民主程序,树立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才干。
(3)关注“弱势当前,家庭教育的不同参差不齐,家长们的知识、经验、素养、时间等条件不一,这为实施德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少数下岗人员家庭、离异家庭、寄养家庭、带有恶习的家庭的子女,他们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影响。
有鉴于此,各中小学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家访、在校接待、电话联系、信件往来、家校联系等个别方式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学校教育开放日活动等集体方式,广泛收集家长意见,了解各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正确引导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落实《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克服家教中存在的一些专制、粗暴、放任、溺爱等不良倾向。
对“弱势群体”子女,要多关心,讲耐心、献爱心,指导他们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防止出现德育工作的“空白点”。
第三,改革德育方法与途径的注意点目前在改革德育方法与途径方面应注意:(1)从封闭走向开放不能把学生局限于校园内,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加责任感,提高识别力。
(2)从看管走向互动以往对学生往往采取禁、堵、防的方法,效果不好。
中小学生有着丰富内心世界,思想变化多端,精神需求各异,看管式德育方法与途径只能使学生养成言行不一的虚伪品质。
应把学生看成一个真正的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提高修养水平。
(3)从灌输走向启发过去我们比较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
如果这些道德要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话,这种灌输还有一定的作用。
可是在目前多元价值观并存、主流价值观尚未确立的情况下,还灌输传统的价值观,其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一方面要多采取启发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探索道德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从注重知识教育走向注重能力培养过去的德育方法与途径比较注重传授一些道德规范、观念,却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遇到复杂的道德冲突,就不知所措,随波逐流, 迷失方向。
特别是在目前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面对社会复杂的道德冲突,能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