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用高三下学期语文5.3作业江山留胜迹,翰墨写雄文。
高三下学期5.3作业答案
小说一
小说二
4.B(“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理解有误。
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反映了父亲想让孩子去部队锻炼的诚心)
5.(1)有助于直接点题。
“搬到这里来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了题目。
(2)有助于凸显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这封新让读者直接了解到父亲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对其工作、生活的极力支持。
(3)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从亮子入伍当兵,到要接父亲来尽孝,再到父亲来到部队,去世后安葬在乱坟岗,最后亮子要将父亲叶落归根,一封信让情节发生突转,这一转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4)有助于深化主题。
一封信揭开父亲搬家的真相,勾勒出一位默默奉献,支持儿子工作的父亲形象,表达了对父爱如山、血浓于水的亲情赞美。
6.①从叙事方法上看,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对亮子当兵的支持与付出。
②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小说重点通过父亲搬家这件事,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③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从父亲一开始不愿意搬家到最后叶落外乡,写出了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营所做出的牺牲。
散文一
7.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思路点拨B.重点不是说“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而是突出“心灵与大自然之问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C.“反衬出夏雨的特点”说法错误,文章介绍了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和听雨的感受,不存在“反衬”。
D.“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理解有误,说大白然的雨“振奋我们的精神”有些夸大。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夏天雨声“倔强”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3分,意思相近即可。
注意鉴赏要答出手法、效果)
(2)运用比喻,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的书册,将美好的心情记录、收藏,用以排解内心的孤独。
(3分,意思相近即可。
注意鉴赏要答出手法、效果)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和分析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听雨就是听生命的呢喃,就是同大自然的精灵、智者倾心交流。
②不同季节听雨的感受不同,如夏季听雨让我们懂得感激牛命、友情和牛活。
(如答出听春、秋雨中的感受,也可酌情给分)
③听雨就是悟道,可以使干枯的心十盈,使浮躁的心平静。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散文二
10.D(曲解文意。
他们看到游客的到来,看到村子的变化,使他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所以他们才会心地微笑。
作者认为“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也正是对精准扶贫成果的肯定。
)
11.“娇羞”本义是“妩媚含羞”的意思,但在文中是“隐藏很深”“难以出口”的意思(1分)。
具体指:
①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金岭深藏在大山之中,虽地处偏僻,当地人迷恋此地(2分)。
②是一番难以出口的穷苦:金岭这个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2分)。
(5分。
答题的重点是词语在文中的两层含义,若没结合文意加以解释,须酌情扣分。
)
12. 举例分析:
①写银杏树,既写了黄叶之美,又借其“娇羞”引出了金岭在战争年代对革命的贡献以及和平年代山民的贫穷。
②写奇幻的枫檀秋色,点出了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精准扶贫项目,歌颂了驻村干部的一腔热血和拳拳深情。
③写乌桕树,突出它“不肯黄,不肯红”等品质,歌颂了年过九旬时的革命前辈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的事迹(4分,举一例不足以分析全篇特色,能举两例即可)。
作用:作者抓住景与人、事的内在关联,或以精当议论,或以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将它们勾连起来,既表现了大悟金岭的“炫目秋景”,也讴歌了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努力的人和事,两者有水乳交融的效果(2分,能适当总结,突出其艺术效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