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风险管理经典案例2

金融风险管理经典案例2

1929年10月28日,星期一,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平均 下降50点。这一跌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洪水决堤一样,迅速摧 毁着一切能够摧毁的事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高峰在10月29日到来。星期二早晨10点钟,证券交易所大厅 的大锣刚刚响过不久,剧烈的抛售就突然发生。大量股票涌到市 场,不计价格地在抛售,出卖的不仅有小企业的股票,也有大企 业的股票,股票坐市商被争先抛售股票的经纪人团团围住,全然 没有人考虑买进,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内,交 易量就在300万股以上,12点时超过800万股,下午1点30分,超 过1200万股,当这天收市的大锣敲响后,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 交的历史最高纪录。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 平均价格几乎下降了40%。
这场经济危机迅速地、无一例外地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所
有国家,成为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使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退回到比1913年还低10%的水平。
二、原因分析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综合国力大大膨胀。1914~1918年大战期 间,美国加工业生产增长了32%。与此同时,美国资本加强了对外经济 扩张。在战时,美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80%, 而同一期间,整个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缩减到战前的60%。美国在世界 金融体系的地位也得到大大提高。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一跃而升 为债权国,它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世界上许多国家欠美国的债, 连 以 前 的 资 本 主 义 霸 主 —— 大 英 帝 国 也 欠 美 国 44 亿 美 元 的 债 务 。 虽 然 1920~1921年间也曾出现过一次经济危机,但1921年渡过危机后,出现 了新的工业高涨。在2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合并浪潮兴起的同时, 美国的股票市场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正是这种繁荣背后的严重弱 点和隐患,引发了这场空前绝后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五)股市操纵和金融欺诈的流行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股市操纵,证券交易所的规 则默认甚至鼓励股市操纵。集资团伙先收买或雇用金融专栏作家, 然后同作为炒作对象的公司的大股东进行接触和交易。他们先悄 悄地收购股票,然后喧闹地购买,把价格炒上去,接着,受其雇 佣的金融分析家在报刊上鼓吹该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在价格节 节上升时候,炒作者再给股票以实在的推动,他们相互之间进行 对敲交易,等股票价格再次大幅度上升之后,便不露声色地把手 中的股票抛出。由于炒作资金的90%可以由银行贷款提供,这大 大扩大了他们的能量。在股票出手后,集资团伙通常还做空,促 使股票价格进一步下降。上述行为在当时是一种合法或至少是一 种不受法律制裁的行为。尽管有一些州制定了反欺诈法,但对证 券交易难以实施和发生效力。大部分承销商还进行欺骗宣传。在 1920~1923年间,承销商售出证券500亿美元,到1933年这些证 券的一半已完全消失,另一半也只保留了其价值的一小部分。
(一)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 基础
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就要 求政府加以适当的干预。在30年代,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积极推行 新政,一反以前历届总统的对经济的不干预政策,对国民经济进 行了多方面的管理,其中总需求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理论 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创立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30年代开 始为人们所熟悉,并且逐步影响到大学和政策实施。
(七)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说,这次世界性的大危机是资本主
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的大爆发,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 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正是吸取了这场 危机的教训,二战后开始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体制的变革, 从而使得资本主义进入又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
三、启示
1929年的大危机发生在美国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之后,它所 带来的震荡是如此深重,以致时隔多年,人们对此仍心有余悸。 有人曾如此说:“大萧条像一场大屠杀一样,幸存者的精神创伤 影响了以后几十年的公共政策。”这场危机的历史经验即使在今 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筹借短期银行信贷,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破产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担心 资金安全,纷纷从德国提取短期资金。由于外资大量抽走,从5月到7月, 德国黄金储备减少42%,德国政府于1931年7月宣布停业两天,德国四大 银行中有两家随即破产,同年9月宣布停止支付外债,禁止黄金自由输 出。德国中止对外支付后,英国在德国的资金不能够调回,加之大量资 金从英国抽走,同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 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由于英国放弃金本位,与此同时,许多国 家的银行大批破产倒闭。1931~1932年,美国银行倒闭达5096家。1933年 春,美国又爆发了信用危机的新浪潮,存款大量提取,银行资金周转不 灵,发生挤兑风潮,又有4000家银行倒闭,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 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其他国家的 货币也纷纷贬值,截至1936年底止,欧、美、亚、非、拉几大洲就有44 个国家货币先后贬值,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得以幸免。截至1933年底,全 世界有25个国家停止偿付国债,这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六)政府对市场的宏观控制及监管不力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投机 心理使市场的崩溃不可避免
美国政府在当时信奉的是无为而治的经济哲学,对市场上出 现的各种问题由其自己解决。每当股市显示出弱势,总统或政府 要员就出来发表讲话,宣称经济基本是健全的,持续的繁荣不会 结束。当胡佛在1929年3月1日就任美国总统时,尽管他连任两届 商业部长并早从1922年就知道股市存在问题,但他没有强烈地向 国会和报界表明自己对股市的看法,没有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虽然此时采取行动可能为时已晚。当时,工商界和银行业普遍反 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般舆论对通过立法来控制持股公司、投 资信托公司、监管信用交易也没有任何支持。
(一)经济的结构性失调造成一部分重要产业长期处于危机状态
美国经济存在结构性的失调,某些工业产业如煤矿、纺织、造船、 铁路和制革业等,始终没有从战后的萧条危机中恢复过来,陷入长期的 萧条中。尤其严重的是美国农业的长期危机。美国农业过剩的生产能力 由于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欧洲农业的发 展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尽管20年代美国经济整体上出现空前的繁 荣,但仍然有一部分重要的产业持续萧条或长期处于危机状态。
(四)银行业对证券市场的信用扩张和证券市场的保证金制度造成了过 度信用交易
在20年代经济空前繁荣的7年中,随着美国经济财富的价值的不断 增加,华尔街股市的股票价格节节上升,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发财欲望, 各阶层的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证券市场,大量的资金也因此源源不断地 流入股票市场。由于股市行情的持续上升和实际经济的开始萎缩,银行 业置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原则于不顾,对证券市场进行大量融资。这种融 资通过当时证券市场的信用交易其作用被显著放大。20年代,证券投资 者购买1万美元的股票可以只支付1000美元,即保证金比例是10%,其余 部分由证券经纪商提供,而证券经纪商的背后则是银行。这样,银行提 供给证券商和投机者的贷款则成为股市价格暴涨暴跌的基础,货币和信 用的扩张使投机活动达到了火热的程度。到1929年夏,美国股票市场在 持续5年上升的情况下,再度急剧上升,保证金账户迅速增加,资金从 全美乃至全世界流入纽约,经纪商的贷款以每月4亿美元的速到15%。这种股价上 涨只有在增量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市场的情况才能维持,一旦新的资金难 以为继,市场的涨势就停止,相反的趋势和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保证金 制度的内在逻辑会加速市场崩溃的速度和深度。过度的信用交易隐含了 市场崩盘的危险性。
1929年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帷幕,危机迅速 蔓延,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从而引起借贷市场的混乱。1931年5月,奥 地利信贷银行破产成为触发各国银行信用危机的导火线,而信用危机加
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程度,首当其冲的是德国。当时德国本身存在严重
的国际收支危机,每年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的利息,不得不向英美等国
一、 案例介绍
1929年9月5日,一位叫鲁杰·巴布森的统计学家在美国全 国企业家大会上预言:“一场大恐慌就要到来,而且可能非常可 怕。”或许是预言起的作用,几个小时内,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 价下跌了10点。为安定人心,胡佛总统公开发表讲话,宣称美国 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从而引起股市行情再次上升,而且其 上升幅度比任何时候都大。然而9~10月间,股价时起时落,局势 异常。
在美国社会一般公众中,当时弥漫着一种时而近于狂热,时
而又惊慌失控的非理性心理,使投机之风增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 程度。股票价格的非理性心理,使投机之风增大到令人难以置信 的程度。股票价格大大上涨,超过其账面价值3~20倍,成千上 万的人们对自己的正当职业失去了兴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炒作 股票上,股票交易成为商业和社交集会的主要话题。以往在证券 交 易 中 一 天 有 100 万 股 股 票 的 成 交 量 就 算 是 创 造 纪 录 , 但 是 在 1929年,成交量在400万股以上的日子有122天,其中有37天的成 交量在500万股以上。投机是那样的疯狂,以致最终使这场投机 浪潮发展到了极点。
这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其他经济领域,发展成一次空前的 经济危机,危机给了美国经济极其沉重的打击。1929年,美国的 工业生产下降了46%。如果按月份资料计算,从危机前的最高点 (1929年5月)到危机的最低点(1932年7月),美国的工业生产 下降了56%,退回到1905年的水平。危机遍及工业各部门,工业 生产连续下降3年之久。危机期间美国13万家企业倒闭,上千万 工人被赶出工厂,失业人数在1933年达到1283万人,占美国劳动 力总数的1/4。与此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约1/4。对外贸易 和资本输出也受到严重打击。危机期间进出口总值减少70%。资 本输出一落千丈,1928年美国发行的外国有价证券是13亿美元, 1931年下降到2.5亿美元,1933年仅160万美元,资本输出几乎停 止。
第三篇 国际金融风险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