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二)抗原的特性 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 体或效应T细胞 抗原性:在体内外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 生特异性结合 机体
抗原 抗体

抗原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如:多数蛋白质、微生物、外毒素 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只具有抗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脂质、某些药物 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后,即有了免疫原性,成为 完全抗原。
四、佐剂
• 什么叫佐剂? 即:先于抗原或同时注射入机体,能明显增强免疫应 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佐剂包括: 微生物及其产物 短小棒状杆菌 、卡介苗 无机化合物 明矾 、氢氧化铝 油剂 弗氏佐剂
作用: 佐剂可以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刺激时间,刺激 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从而发挥作用。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包括扁桃体、阑尾和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 黏膜下分散的淋巴组织等
免疫细胞
• (一)T淋巴细胞 也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 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 CD4 CD8 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 (二)B淋巴细胞 • 介导体液免疫 • 表面有抗原受体(BCR),可与抗原物质特异性结 表面有抗原受体(BCR),可与抗原物质特异性结 ), 合,激活B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激活B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 (三)NK细胞 • 即:自然杀伤细胞 • 表面无抗原受体,无需刺激活化就能杀伤靶细胞 表面无抗原受体, 发挥抗病毒作用。表面有IgG Fc受体 IgG可通 IgG的 受体, 发挥抗病毒作用。表面有IgG的Fc受体,IgG可通 Fc段结合到NK细胞上 杀伤靶细胞。 段结合到NK细胞上, 过Fc段结合到NK细胞上,杀伤靶细胞。
Rh血型抗原
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凝集原者,为Rh阳 性。反之为阴性。 和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不同,Rh血型系统的抗体 比较小,可以透过胎盘屏障。 当一名Rh- 的母亲怀 有一个Rh+的婴儿,然后再怀有第二个Rh+的婴儿, 有一个 的婴儿,然后再怀有第二个 的婴儿, 就可能出现Rh 症(溶血病)。母亲于第一次怀孕 时产生对抗Rh+红细胞的抗体。以后若该妇女再次 怀孕Rh阳性胎儿时,母体的抗体就可能通过胎盘进 入胎儿血液,导致新生儿产生溶血性贫血而死亡, 就称新生婴儿溶血症。
• 淋巴结 人体约有500~600个淋巴结, 清除各个组织器官中的抗原物质 淋巴结内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嗜细胞
抗原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血液
组织 淋巴结
• 脾脏 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主要清除血液内的抗原物质以及自身衰老死亡 的细胞 B淋巴细胞约占60%,T淋巴细胞约占40%
第四节 免疫系统
• 免疫系统 是集体执行免疫功能的机构,由以下组成: • • •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一、免疫器官
骨髓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源自淋巴结 脾脏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 是造血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骨 是造血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髓样干细胞和 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髓样干细胞 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 干细胞
• (四)抗原提呈细胞(APC)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一些能捕获 能捕获、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一些能捕获、加工处理 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传递给 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传递给T 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传递给T淋巴细胞的细胞 。 • 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 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胞
第二节 抗原
• 什么是抗原?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一些物质: 细菌、病毒、花粉 一些食物: 牛奶、鱼、虾 某些药物: 青霉素、链霉素等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g):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抗原受体 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效应T 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 (一)免疫球蛋白的 功能 1、基本结构 2条H链 2条L链 由二硫键链接

可变区(V区) 能与抗原特异性 的结合 恒定区(C区) 稳定不变 铰链区 含有大 量的脯氨酸 富有 弹性


• 2.水解片段 Fab段 可与抗原结合 Fc段具有激活补体、结 合细胞、通过胎盘和 黏膜的功能
(二)生物学功能
(三)特异性
什么叫抗原的特异性? 即:专一性,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 疫效应物质,且只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 合。
抗体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特点
抗原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异性? 因为抗原分子表面有抗原决定基(也称:表位或 抗原决定族)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是与抗体、免疫活性细胞抗原受体 特异性结合的部位。一般由几个或几十个氨基酸 构成。
• IgM 有五个单体构成 是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的 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时最先产生的抗体 是胎儿时期接收抗原刺激后唯一能够合成的抗体 天然的ABO血型抗体为IgM
• IgA 出生后4~6个月开始合成,12岁是达到成人水平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 血清型存在于血清中,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0%~20% 分泌型由粘膜中的浆细胞产生,广泛分布于黏膜和外分泌 液中。儿童局部黏膜分泌型IgA 合成不足容易患呼吸道和肠道 感染,初乳中含有sIgA,所以提倡母乳喂养。 • IgD 血清中含量少,0.2%~0.25% • IgE 血清中含量极低,0.001%,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 面的Fc受体结合引发Ⅰ型超敏反应 Ⅰ
• 1.Fab段 结合抗原,结合部位:V区 中合作用 (中和外毒素、病毒) 抑制细菌吸附 (sIgA与细菌结合) • 2.Fc段 (1)激活补体 (2)结合细胞
抗体调理作用 参与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 ( 参与 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介导Ⅰ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抗体调理作用
参与ADCC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天然抗原都含有多个抗原决定基,可刺激机体 产生多种抗体。 如两种抗原含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表位,能与 同一抗体发生反应,则将这两种抗原称为共同抗 原。 抗体或者效应T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 不同抗原反应,称这种反应为交叉反应。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一)异物性 异物:非己物质 具有异物性的物质有: 异种物质 同种异体物质 自身物质 • (二)理化特性 分子大小与化学组成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人体的盾牌--免疫功能
第一节 概述
•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 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功能 正常表现 异常表现 • 根据抗原性异物不同将免疫功能分为: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生物 超敏反应、反复 发生感染 免疫稳定 清除体内损伤衰 自生免疫性疾病 老死亡的细胞 免疫监视 清除体内突变的 发生肿瘤 肿瘤细胞
三、免疫分子
参加免疫应答的生物活性物质
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HLA,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广泛存 在于人体细胞表面并代表个体特异性的抗体,具 有高度多态性,在无关个体间几乎不可能出现HLA 表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故,一体组织器官移 植科发生排斥反应。 • (五)自身抗原 包括:隐蔽的自身抗原和修饰 的自身抗原 • (六)肿瘤抗原 包括: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 关抗原
胸腺 : 是T细胞成熟和发育的主要器官。未成熟的 T细胞成熟和发育的主要器官 细胞成熟和发育的主要器官。 T细胞前体从骨髓迁移到胸腺,95%的细胞凋亡, 细胞前体从骨髓迁移到胸腺, 的细胞凋亡, 细胞前体从骨髓迁移到胸腺 的细胞凋亡 5%的细胞发育、分化成为成熟的 细胞,释放到外 的细胞发育、 细胞, 的细胞发育 分化成为成熟的T细胞 周免疫器官。 周免疫器官。
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 • • •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物 细菌、外毒素 (二)动物免疫血清 马血清、兔血清 (三)异嗜性抗原 : 不同种属间共同抗原 (四)同种异型抗原 :来源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 的特异性抗原 1、红细胞血型抗原 ABO血型抗原 Rh血型抗原
ABO血型抗原
• 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 不会被凝集,可输给 任何其他血型的人。 • AB型的人,血清中无 凝集素,可接受任何 型的红细胞。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
• 一、概念 什么是抗体?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称为抗体。 什么是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 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注意!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 都是抗体。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3)穿过胎盘和粘膜 母体IgG通过Fc段与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的相应受 体结合而转到滋养层,然后进入血液,使新生儿出生 后就有了同母体基本相同的抗体水平,能赋予新生儿 约6个月的抗感染免疫力。
三、五类免疫球蛋白
• IgG 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是人体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多的,占75% 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抗感染的主 要抗体。 Jchai 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