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质技术_基础篇(1)汇总

煤质技术_基础篇(1)汇总

促成煤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过低 (<50~60℃),褐煤的变质就不明显了。通常认为, 煤化程度是煤受热温度和持续时间的函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为变质 作用的实质是煤分子的化学变化。
1.2 腐植煤的主要特征
1.2.1 泥炭:
在沼泽中形成,是植物向煤转变的过渡 产物,外观呈不均匀的棕褐色或黑褐色。
主要组成:
1.1.6.2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 过程。
(1) 成岩作用
泥炭在沼泽中层层堆积,越积越厚,当地壳下降 速度较大时,泥炭将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在上覆 沉积物的压力作用下,泥炭发生了压紧、失水、胶 体老化、固结等一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 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物理化学作用。这样,泥 炭逐渐变成了较为致密的岩石状的褐煤。
在褐煤向烟煤、无烟煤转化的进程 中 ,由于地质条件和成煤年代的差异, 使煤处于不同的转化阶段。煤的这种转 化阶段称为煤化程度,有时称为变质程 度,或煤级。
按煤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褐煤→烟煤(长焰煤、气煤、 肥煤、焦煤、瘦煤、 贫煤)→无烟煤
1.1.6.1 泥炭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的概念:
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变成 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1.1.3、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 (2)木质素 (3)蛋白质 (4)脂类化合物
1.1.4、煤炭的成因类型
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主要是: 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和腐植腐泥煤。 (1)腐植煤 :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变化 作用生成。腐植煤占据主要部分,是我们讨论研究的重点。 (2) 腐泥煤: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储 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3) 残植煤: 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分(孢 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 (4)腐植腐泥煤: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
泥炭的有机质主要包括:腐植酸、沥青 质、未分解或尚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族组成、 变化不大的植物稳定组分等。
1.2.2 褐煤:
是泥炭沉积后经脱水、压实转变为有机生物岩的初期产物, 外表呈褐色或暗褐色。
组成:
褐煤中腐植酸的芳香核缩合程度有所增加,含氧官能团有 所减少,侧链较短,侧链的数量也减少。
外观:
大多无光泽(光泽暗),多为块状,呈黑褐色,质地疏松;真密 度1.10~1.40,含挥发分40%左右,含水达30~60%,空 干后仍有10~30%,含碳量与发热量较低;燃点低,容易 着火,燃烧时上火快,火焰大,冒黑烟,燃烧时间短,需经 常加煤;易风化破裂。已不含未分解的植物组织残骸,呈成 层分布状态。
(2)变质作用
当褐煤层继续沉降到地壳较深处时,上覆岩层压 力不断增大,地温不断增高,褐煤中的物理化学作用 速度加快,煤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碳含量明显增加,氧含量迅速减少,腐植酸也迅速减 少并很快消失,褐煤逐渐转化成为烟煤。随着煤层沉 降深度的加大,压力和温度提高,煤的分子结构继续 变化,煤的性质也发生不断的变化,最终变成无烟煤
煤质技术基础知识
2014年3月
1、煤的形成、分类及特征
1.1 煤的形成(简述)
煤是由古代植物残骸没入水中,经过生 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在地壳运动并 被地层覆盖等诸多特定环境下,再经系列生 物、化学、物理作用而形成的沉积有机岩 (有机生物岩)。
煤生成过程中的成煤植物来源与成煤条件 的差异造成了煤种类的多样性与煤基本性质 的复杂性。
特点:
●不含游离的腐植酸,已全部转变为中性腐植质;
●具不同程度的光泽,呈明暗交替条带状;
●至密,真密度高:1.2~1.45;
●有粘结性,炼焦煤主要原料;
●分布广,品种多,按煤化程度不同分:长焰煤、不黏 煤、 弱黏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和贫煤等。
在这一阶段,植物首先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 水解为分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 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 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植物经泥炭化作用成为泥炭,在两方面发生巨 大变化:
(1)组织器官 (如皮、叶、茎、根等)基本消失,细 胞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 大、呈胶泥状的膏状体--泥炭; (2)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植物中大量存在 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泥炭中显著减少,蛋白质消失,而 植物中不存在的腐植酸却大量增加,并成为泥炭的最主 要的成分之一,通常达到40%以上。
1.1.6 成煤作用过程
由高等植物转化为腐植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 程,一般需要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整个成煤作 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作用 过程和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又分为两个连续的过程,即成岩作用和变质 作用。
图示:
煤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
植物
泥炭
成岩作用
变质作用
褐煤
烟煤无烟煤
煤化程度的概念:
1.1.1 形成煤炭的植物
低等植物:蘑菇
高等植物:松树
1.1.2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
低等植物:包括菌类和藻类,是由单细胞和多细胞构成 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进化 论认为,高等植物由低等植物长期进化而来,构造复杂, 有根、茎、叶的区别。
褐煤的分类:
土状褐煤:褐煤最初产物,结构疏松,易成粉末
褐煤
木褐煤:亦称柴煤,未充分腐败的特殊性态褐煤 暗褐煤:典型褐煤,破碎后成块状而不成粉末
亮褐煤:有丝状光泽,或称次烟煤
1.2.3 烟煤:
烟煤的煤化程度低于无烟煤而高于褐煤,多呈黑 色而有光泽,质地细致,燃点不太高,较易点燃;含 碳量与发热量较高,燃烧时上火快,火焰长,燃烧时 间较长,因燃烧时有大量黑烟多而得名;大多数烟煤 燃烧时易结渣。
1.1.5、成煤的环境和条件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质等条件 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炭矿藏。 这些条件包括:
(1) 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植 (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腐烂--适合的堆积场所 (沼 泽、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 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