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蔬菜十大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蔬菜十大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蔬菜十大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一)随着我省经济不断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蔬菜需求量稳步上升,我省地区亚热带边缘,常年气温较高,虫害是影响我省蔬菜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素。

我省蔬菜菜有小菜蛾(吊丝虫)、美洲斑潜蝇(鬼画符)、黄曲条跳甲、菜蚜、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黄瓜蓟马、白粉虱、地下害虫等十大害虫。

为进一步搞好科技宣传,促进我省蔬菜生产健康发展,配合指导菜农用药。

现将这十大虫害的发生为害情况介绍如下:(一)小菜蛾蔬菜抗性小菜蛾是世界性难治害虫,在我省主要为害芥兰、甘兰、花菜、芥菜、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为害状:小菜蛾孵幼虫只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呈透明状。

3-4龄幼虫将叶肉食战孔洞或缺刻,产生时将全叶为害成网状,苗期成株常集中为害心叶、嫩叶,留种株上为害嫩茎、幼荚、籽粒并影响结实。

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6-7mm,翅展12-16mm,翅细长,毛很长;卵椭圆,稍扁平,初产时羽白色,后变淡煮绿色,有光泽;幼虫初孵时为深褐色,后变绿色,老熟的幼虫长10-12mm,呈仿锤形,两头光蛹长5-8mm,淡黄绿色玉灰褐色,外有灰白色网状纹,呈仿锤形。

发生特点:小菜蛾成我省发生20代左右,世代重叠严重,其发育最适温度为20-26℃,在我省,春秋两季气温适宜,又是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栽培季节,因而全年呈两个高峰期。

防治方法:(1)合理安排种植结构(2)化学防治;可用35%克蛾宝乳油、15%万杀乳油、15%统杀灭乳油、15%快杀丁乳油、1%CY爱福丁乳油,稀释2000-3000倍,掌握在低龄幼虫高峰期喷于叶正反面,可同时兼治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等。

(二)甜菜夜蛾甜菜夜蛾又名贪夜蛾,白菜褐原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近几年在我省发生抗性水平较高较难防治的一种害虫。

有些地方甚至比小菜蛾更难治,甜菜夜蛾在我国分布广,近几年逐渐成为主要害虫,其为害多种蔬菜外,还为害多种大田作物,药用植物,具有食性广而杂等特点。

为害状: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留下表皮形成透明小孔,长大至3龄后食量大增,将呈片吃成或缺刻,严重时只剩下叶脉与叶柄,导致幼苗死亡,缺苗断垄,还可蛀食青椒,番茄果实,赞成落果烂果。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5-30 mm体灰褐色,卵粒馒头形,淡黄色至淡青色,卵柱适量成卵块,有黄土色毛覆盖。

老熟幼虫体长约22-30mm,3龄前为绿色,蛹长约10mm。

发生特点:甜工夜蛾在我省每年发生8-10代,世代重叠严重,成虫白天隐藏在杂草,土块、土缝,枯枝落叶等处,夜间活动最盛。

卵,多产于叶背面,叶柄部或杂草上,卵块单层或双层,上覆绒毛。

幼虫会互相残杀,若虫口密度大,气温高,又缺乏食料,有工群集迁移的特性。

一般严重为害期7-9月,幼虫蛹抗寒性弱,各虫态耐高温力强。

幼虫易产生抗药性。

防治方法:1、化蛹盛期,进行灌溉式中耕,可减少虫源。

2、安装黑光灯诱杀成虫。

3、在幼虫1-2龄高峰期,可用15%的统杀灭乳油,15%快杀丁乳油、1%CY爱福丁乳油稀释1000-2000倍喷雾。

喷雾时要注意喷洒植株下部叶片及正反面。

(三)菜青虫菜青虫又名菜白蝶、白粉蝶、其幼虫又称菜青虫,是我省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

为害状:低龄幼虫背下叶肉,留下一层透明表皮,3龄幼虫食量大增,将叶肉食成孔洞划缺刻,仅存叶脉、叶柄,苗期受害可使整株枯死,幼虫排出的粪便污染叶球、叶片、可渗透软腐病。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45-55mm,翅粉白色。

卵似瓶状,高约1mm,初产时淡黄色,后变橙黄色,幼虫老熟为青绿色,体长28-35mm。

蛹长18-21mm,两端尖细呈仿锤形,中部有棱角状突起,体色青绿或棕褐、灰黄、灰绿色。

发生特点:菜粉蝶在我省一年发生10代左右,世代重叠共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76%左右,我省以4-6月和9-11月为害最为严重,盛夏高温多雨,天敌上升,菜粉蝶种群下降。

防治方法:1、清洁田园,减少虫源。

2、合理布局,避免连作。

3、化学防治,在低龄幼虫高峰期用35%克蛾宝乳油、15%统杀灭乳油、CY爱福丁、快杀丁、万杀、天功、杀虫王、凯丰等稀释2000-3000倍均能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四)斜纹夜蛾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虫。

其食性杂,食量大,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茄科、百合科等多种蔬菜。

为害状:幼虫主要为害叶片、花蕾、花及果实。

初孵幼虫群集在孵块附近啃食叶背,残留叶脉和表皮,呈纱窗状。

2龄后分散为害,4龄后食成孔洞、缺刻,呈扫帚状。

蛀食甘兰、大白菜叶球,排出的粪,污染叶球,引起腐烂。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mm毫米,翅展35-40毫米,体深褐色。

卵呈扁半球形,直径0。

5mm,表面有网纹,初为黄白色,后为淡绿,孵化前呈紫黑色,卵粒集结成3-4层卵块。

老熟幼虫体长35-47mm,体色多变,大多灰褐色。

发生特点:在我省一年发生8-10代,成虫夜间活动,可远距离迁飞。

孵产叶背叶脉分叉处,幼虫共6龄,昼伏夜出,有假死性。

4龄后为暴食期,老熟幼虫入土化蛹,有间歇猖獗发生的特点。

其发育适温为29-30℃。

防治方法:1、蔬菜收获后深耕无蛹。

2、糖醋液,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蘸敌百虫500倍液诱杀成虫。

3、摘除卵块及尚未分散为害的初孵幼虫群集的纱窗叶。

4、药剂防治可选用25%灭幼脲3号1000倍液、2.5%天功乳油5000倍液,克蛾宝、快杀丁、万杀、统杀灭2000-3000倍液喷雾。

(五)温室白粉虱温室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棚温室等保护地蔬菜的发展而迅速扩散蔓延,成为保护蔬菜菜瓜类、茄瓜类、豆类等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在露地,管理差的柑桔园、蔬菜地辣椒、茄上也有为害。

为害状:以成若虫集中在叶背吸食汁液,造成叶片褪色,变黄、萎蔫。

为害时分泌蜜露污染叶片,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并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孵化前呈黑色。

若虫长卵圆形,扁平,淡黄绿色。

伪蛹实足高龄若虫,长0.8毫米,椭圆形。

发生特点:在我省保护地蔬菜周年发生,在露地辣椒、茄子、柑桔园春秋两季发生最为严重。

若气温在30℃以上,卵、幼虫死亡蓄高,成虫寿命缩短,产卵少,甚至不能繁殖。

防治方法:1、培育栽培“无虫苗”,育苗时把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清洁周围环境。

2、温室内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

3、化学防治用15%蓟蚜净乳油3000-4000倍液、2.5%天功乳油3000倍液,10%杀虫王乳油2000倍液、4.5%%凯丰乳油3000倍、25%扑虱头乳油2000倍液喷雾即可。

4、生物防治:有条件的温室大棚可释放粉虱天敌丽蚜小蜂。

(六) 蚜虫为害十字花科的蔬菜的蚜虫主要有三种: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

为害状:成虫和黄蚜场群集吸取汁液,常使叶片、嫩茎、幼苗卷缩、变黄、煤污,花梗扭曲变形影响结实。

并传播多种病毒病。

形态特征:桃蚜与北方果树桃蚜相同,无翅胎生,虫体绿色、黄绿色、亦褐色,萝卜蚜有翅胎生,头胸部黑色有光泽,其它部分黄绿色至绿色,雌蚜体长约 1.8mm。

甘兰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

2mm,头胸部黑色,复眼赤色,无额胎生雌蚜全体暗绿色。

发生特点:三种蚜虫在我省每年发生十多代至数十代行狐雌生殖,连续繁殖,桃蚜最适湿度为24℃,萝卜蚜最适湿度为15-26℃,甘蓝蚜的最适湿度为20-25℃,三种蚜虫有共同消长规律,一般早数量增长较慢,随气温上升,春末夏初剧增形成第一个为害高峰。

盛夏高温多雨季节,大雨冲刷,天敌上升,食料缺乏,密度下降,秋季开始上升,干旱之年发生极多,形成第二个为害峰。

菜蚜主要靠有翅蚜迁飞扩散和传带病毒。

防治方法:1、结合保护地栽培,采用跟灰色膜避蚜防病。

2、春秋季在间插播涂有有机油的黄板(高出作物60cm)透杀有翅蚜。

3、蔬菜收获后清洁田园。

4、化学防治可选用克蚜宝、蚜虱绝、蓟蚜净、天功、杀虫王、凯丰,稀释2000-3000倍液喷雾即可。

(七)蓟马为害蔬菜的蓟马主要有节瓜蓟马和葱蓟马等,在广东尤以节瓜蓟马为害最为严重。

为害状:蓟马成虫、若虫皆危害,以锉吸式口器在寄主作物的嫩芽、心叶、叶尖、叶腋等处吸收叶液,在被害叶片上造成许多长条形黄白斑纹及失绿现象,严重时被害叶片扭曲变黄。

形态特征:体长1.2—1.4毫米,体色为浅黄色至深褐色不等。

复眼紫红色。

触角7节,黄褐色。

卵长0.3毫米,肾形至卵圆形。

初产为乳白色,后期黄白色,可见红色斑点。

若虫共4龄。

发生规律:蓟马在我省每年可发生10代以上,成虫怕光,活跃,善飞,能借风力传播,故扩散蔓延快,白天多躲藏于叶背、叶腋、卷叶及花上,阴天及夜间才至叶面上活动危害。

成虫产卵时,将产卵管刺入寄主组织,每次产1粒,每头雌虫可产卵量21—178粒,平均50粒左右。

若虫多集中于寄主叶片基部危害,稍大后分散活动。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早春清险菜园杂草和残株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压低虫源基数,田间发生时,勤灌水、勤除草可减轻危害。

2、药剂防治 1)用15%蓟蚜净乳油1000—1500倍、1%CY 爱福丁乳油2000倍喷雾。

2) 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

3)亩用药液量50—75公斤。

(八) 美洲斑潜蝇美洲斑潜蝇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多食性害虫,危害12科、多达几百种寄主植物,在蔬菜范围中主要为害豆类、瓜类及十字花科的多种蔬菜。

它主要以幼虫潜入叶片的表皮内专门钻食叶肉,在叶片上留下弯弯曲曲的白色遂道,使寄主植物叶片布满枯死虫道而干枯。

形态特征:是一种小型的蝇类,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

黄头,褐眼,触角和足黑色、胸腹部灰色,长有许多长毛,有一对紫色有光泽的透时翅。

卵长椭圆形,灰白色,长约0.3毫米。

幼虫蛆状,体长约3毫米,初龄是乳白色,后变为黄色虫体,虫体透明。

发生规律:美洲斑潜蝇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其幼虫、蛹及成虫的发育历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即寄主种类不同,其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的寿命亦不同,从而造成田间世代重叠,给该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带来了极大因难。

防治方法:1.人工清除,摘除有虫叶,集中烧毁、沤制肥料。

收获后,集中处理残株,消灭越冬的虫或蛹。

2.早期药剂防治:初发期多在育苗畦中,苗畦苗子比较集中,防治时省工、省药、减少农药污染面。

种株时可一并防治种蝇、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等,选用35%克蛾宝乳油或40%速克朗乳油或1%7051杀虫素稀释2000—4000倍喷雾,初发时喷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

(九)黄曲条跳甲跳甲类害虫中黄曲条跳甲分布最广,为害最重。

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俗名狗虱子,主要为害白菜、萝卜,油菜、芥菜、花椰菜,以及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多种作物。

它的幼虫、成虫均能为害。

幼虫为害根部,将菜根表皮蛀成许多弯弯曲曲的虫道,还能咬断须根,使地上茎叶无法政党生长、萎蔫至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