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救护理学》课程作业

《急救护理学》课程作业

《急救护理学》课程作业一第一章至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即院前救护、急诊室救治、重症监护治疗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2.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3. 院外急救指各种遭受危机生命的急危重症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至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

4.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指专业医护人员将各类危重病人集中管理,应用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先进的临床检测技术对病人进行严密的监护,有力的治疗和护理,从而使病人能度过危险期,为康复奠定基础,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治疗率。

5. 心脏骤停又称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导致循环中断,及时,正确和有效的现场复苏是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6. 脑死亡是指大脑皮质和脑干电活动完全停止,无自主呼吸,神经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直线,此三联征持续24h以上可宣布脑死亡7. 生存链第一目击者、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的有序工作。

8. 预检分诊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来诊的患者预先进行有关传染病方面的甄别、检查与分流制度。

9. 基础生命支持亦称基础复苏。

其目的是迅速恢复循环和呼吸,维持重要器官供血与供氧,维持基础生命活动,为进一步复苏处理创造有利条件。

基础生命支持包括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识别、气道阻塞的处理、建立气道、人工呼吸和循环。

10. 心肺脑复苏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物学方法来恢复心搏呼吸停止病人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是急诊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1. 心肺复苏仅是特定治疗前的保守治疗,是脑复苏的开始,其目的是迅速恢复有效通气和循环,维持脑组织灌注,最终完全恢复脑功能二.填空题1. 院外急救具有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院外急救的原则有先排险后施救、先重伤后轻伤、先施救后运送、急救和呼救并重和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3.在检伤与分类中必须采取边检伤边分类和边抢救同时并举的原则。

4.现场救护的“生存链”包括早期通路、早期心肺苏、早期出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5.根据心脏活动情况及心电图表现心搏骤停可分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电机械分离,心搏停止四种类型,其中以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最常见。

6.7.诊断心搏骤停的依据中,最可靠而且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并伴有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8.完整的心肺脑复苏(CPCR)9.BLS等环节。

10. 舌向后坠是造成心搏骤停病人呼吸遭阻塞最常见的原因。

11.心肺复苏时常用的呼吸支持方法包括、、、、、和等。

12.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如急救者只人工呼吸,那么通气频率应为次/分。

婴儿人工呼吸的频率为次/分,8岁以下的儿童为次/分。

13.胸外心脏按压时,成人下压深度为 cm,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频率为次/分。

14.心脏按压必须同时配合人工呼吸。

在气道建立前,无论是单人或是双人CPR,按压/通气均要求为:。

15.胸外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是和。

16.对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17.心前区捶击,捶击次数不得超过次,并以次为宜距离胸壁高度,垂直向下捶击。

18.胸外按压部位是胸外按压部位是。

19.开放气道的手法有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和双手抬颌法。

20.脑死亡的诊断主要包括①昏迷②各种反射消③自主呼吸消失。

④如果不以人工维持,血压急剧下降。

⑤甚至给予刺激,脑电图呈直线。

二、简答题1.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2.简述院前急救的特点。

(1)社会性强,随机性强(2)时间紧迫(3)流动性大(4)急救环境条件差(5)病种多样复杂(6)以对症治疗为主(7)体力强度大3. 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4. 简述院前急救的常规护理措施有哪些?5. 简述气管内插管术的适应证。

6. 简述气管内插管术的禁忌证。

7.简述环甲膜穿刺术的适应证。

8. 试述心脏骤停的依据?9. CPR有效的指标有哪些?四、病例分析题1.当你在野外见有人突然晕倒在地,作为第一目击者,请问:(1)你将按什么步骤进行现场急救护理?(2)应从哪几方面对病人进行现场快速评估?《急救护理学》课程作业二第五章至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 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2. 休克指数即脉率与收缩压(mmHg)的比值。

比值为0.5提示无休克,1.0到1.5提示有休克,大于2提示严重休克。

3. 机械通气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4.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无自主运动。

按其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轻度昏迷、中度昏迷、深度昏迷。

5. 呼吸困难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是患者主观上有氧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6. 咯血是指喉部、气管、支气管及肺实质出血,血液经咳嗽由口腔咯出的一种症状。

7. 便血消化道出血,血液自肛门排出,粪便呈鲜红色、暗红色、柏油样便或粪便带血,都称为便血。

8. 鼻出血鼻衄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鼻出血。

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

鼻出血多为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鼻出血可导致贫血。

9. 抽搐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一时性脑功能紊乱,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出现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的强直或阵挛性收缩,导致关节运动。

10. 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11.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2.间歇热骤起寒战高热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如此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13.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均消失。

14.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内流动血液的压力。

受多种因素尤其是血容量的影响。

休克扩容时常以此作为调整输液速度及用量的指标。

15. 心脏电复律是用高能脉冲电流,经过胸壁或直接作用于心脏,消除各类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又称为心脏电除极。

二、填空题1.吸气性呼吸困难的表现为吸气性呼吸时困难,可发生喘鸣,出现三凹征2.有机磷农药“1605”中毒不能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敌百虫中毒不能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3.正常人体温随测量部位不同而略有差异,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腋窝温度为36℃~37℃,直肠温度为36.5℃~37.5℃。

昼夜可稍有波动,清晨稍低,下午或傍晚稍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4.正常人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95~100mmHg。

PaO2低于60mmHg为低氧血症。

5. 超高热危象指高热同时伴有抽搐、昏迷、休克、出血。

6.休克最适宜的体位是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度。

7.意识障碍依程度可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8.临床上根据昏迷程度可将昏迷分为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

9.撤离呼吸机的常用方法有三种:压力支持撤机、SIMV过度撤机、CPAP撤机。

10.体温持续在39℃以上,波动幅度较大,24小时温差达2℃以上,体温在波动中始终未降至正常水平,此热型为弛张热。

三.简答题1.试述休克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答:诊断要点为:①病因和病史:有创伤、失血、脱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药物过敏或麻醉药过量等病史。

②心率超过100次/min,脉搏细弱甚至不能触及。

③器官低灌注表现,如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超过2s、尿量少于0.5m1/(kg?h)或少于30m1/h、神志改变。

④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低于30mmHg。

原有高血压者,血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血压的30%。

⑤缺氧和酸中毒的表现。

休克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迅速识别,早期发现。

②在明确病因前尽早采取支持措施。

③确定休克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④处理并发症。

2.简述中毒病人的急救原则?3.简述中心静脉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答:临床意义1、低血压,中心静脉压低于0.49kpa(5cm H20)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可快速补液或补血浆,直至中心静脉压升至0.59-1.18kpa(6-12cm H20).2、低血压、中心静脉压高于0.98kpa(10cm H20)应考虑有心功能不全的可能。

需采用增加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西地兰或多巴酚丁胺并严格控制入量.3.中心静脉压高于1.47-1.96 kpa(15-20 cm H20)提示有明显的心衰,且有发生肺水肿可能,需采用快速利尿剂与洋地黄制剂。

4、低中心静脉压也可见于败血症、高热所至的血管扩张。

必须指出,评价中心静脉压高低的意义,应当从血容量心功能及血管状态三方面考虑。

当血容量不足而心功能不全时,中心静脉压可正常。

故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4.简述呼吸机的撤离条件。

5.治疗休克应遵循哪些原则?6.临床补液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答:①先胶后晶、先盐后糖:脱体溶液分子量大,扩容较晶体溶液作用持久。

糖溶液中糖经体内代谢后成为低渗液,扩容作用相对减弱。

②先快后慢:为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早期阶段输液速度宜快,病情平稳后逐步减慢。

但需根据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给予调整。

③宁少勿多:一般先补充丢失量,然后继续补液直到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完全纠正。

④补钾四不宜:不宜过早;不宜过浓;不宜过快;不宜过多。

7.休克时运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8.简述超高热危象的降温方法。

(1)物理降温:1)冷敷、冰敷酒精拭浴3)温水擦浴4)冰水擦浴(2)药物降温:当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根据医嘱选择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一般体温应逐步下降,不宜骤降至37℃以下,以防虚脱。

(3)冬眠降温:使用以上措施体温仍高,尤其是烦躁、惊厥的病人,可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静滴冬眠药物,达到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震颤、降低组织器官的代谢和耗氧量,防止产热过多。

9.简述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包括哪些?(1)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主要与大潮气量和高吸气压通气有关。

(2)血流动力学影响:正压通气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导致低血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