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分析

【标题】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对比【作者】杨华英【关键词】文化影响中国婚礼西方婚礼文化对比现实状况【指导老师】张海霞【专业】英语【正文】一、前言婚礼是两个相爱的人为了结合所举行的仪式,为了证明彼此相爱的一种表现,婚礼载着幸福,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人类是由多民族组成的。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结构。

那么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中西方婚礼习俗有哪些差异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婚礼习俗又有哪些变化呢?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前进,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了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对婚礼习俗的研究能反映出国家之间文化的异同, 有利于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婚礼的筹备、婚礼仪式、婚宴、礼服方面对中西婚礼习俗文化的对比来体现西方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时代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

围绕着婚礼,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礼,都包含着自己的文化和民俗特色,婚礼上的婚服、婚照、婚宴、婚俗无一不展示着时代与民族文化的特色。

如果说西式婚礼神圣,那中式婚礼则是喜庆。

归根求源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吗?二、传统文化对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婚礼习俗影响社会组织都基于婚姻。

西周生在五伦之中特重“夫妇”,提出“贤德妻房”,“第一要紧”,隐含婚姻伦常之本的传统观念,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也使婚姻成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男女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为“五伦”①。

后人进一步发挥以婚姻为契合的“天地之道”的“人伦之本”②的伦常礼义。

“天作之合”③:中国旧时以为婚姻皆由天定,所以称人之婚姻美满为“天作之合”;又有俗语所谓“五百年前结成姻”,在冥冥之中有月下老人以赤绳系足。

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家庭相安无事。

但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以人为本、具世俗性的婚姻观。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熔炉中,它早已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天作之合”的婚姻观也是出于中国传统世俗婚姻观归本于天的思想。

“八字命相”④:世俗传统婚姻还重“八字命相”,举荐“才貌双全”。

忌讳“龙虎斗”。

又有说法“只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

这种观念给婚姻蒙上了一层神圣而神秘的色彩。

所以,人们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

其实这种观念出于中国传统的封建迷信观念,和其它所有迷信的事物一样,八字命相的配合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够发达,许多现象难于解释,于是,便将这一切难于解释的事物和现象归结于神仙所为。

人们为求平安,便烧香、顶礼膜拜,无非是寻求安稳的一种心理罢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④:中国有着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

为了协调两性关系,防范奸淫,统治者不得不注重礼的婚姻观念来教化人民,但这种以尽礼教为归宿的夫妇相处之道,使两性关系只被要求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而忽略、限制了人的正常的本能欲望。

婚姻的目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它具有维护本家族的功利意义,生育子女,也是为了增加家庭的劳动力。

表现在男女异性接触上即为“男女授受不亲”⑤,于是在中国的传统婚庆活动中便应运而生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媒人。

媒人积极参与了从议婚、订婚到完婚的全过程。

所以人们在谈起旧时婚姻时,总是这样概括地讲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西方传统文化对婚礼习俗的影响西方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遵循《圣经》基督教的信念:从《圣经?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亚当夏娃结合的情况中可以看出:神直接的参与。

神还视婚姻为一个盟约关系。

婚姻观建立在耶稣基督的话语之上,换言之,圣经是其依据。

在基督教的婚姻观中,婚姻是创造宇宙的主宰神所设立的。

当他看到自己所创造的甚是喜爱的杰作———人孑然独居时,便主动创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于是神采取行动为人造配偶,成为他的帮助者。

可见基督徒的婚姻是神所预备。

在基督徒看来,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并且每对婚姻都是独特的,在神眼中有独特的意义和目标。

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活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

盟约的制订,非基于互惠的原则,而在于无条件的相互委身。

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观。

西方的婚姻是十分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展现,是人性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

男女在日常社交生活中相遇上,自然地被异性所吸引,在互相追求到互相依恋。

由恋爱发展到难舍难离的爱情高峰,因而甘愿将自我完全地奉献给对方,在相互承诺的婚姻关系之下,一同组织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而贡献。

三、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对比(一)、婚礼的筹备1、中国婚礼的筹备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⑥。

“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亲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 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中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 十分注重礼貌,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从“纳采”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

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2、西方国家婚礼的筹备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来完成。

(1)当青年男女都深爱对方并决定共度一生时,他们会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

然后双方父母见面,讨论婚礼的细节问题,如:婚礼日期、预定教堂、邀请乐队、预定饭店、嘉宾名单等等。

与中国习俗一样,女方家长要为女儿准备一份嫁妆,男方家长也要为儿子准备一套房子。

( 2)新人向亲朋好友宣布订婚的消息。

(3)新人邀请亲朋好友参加订婚聚会。

在聚会上,他们要正式宣布订婚,且新郎要为新娘戴上订婚钻戒。

与中国习俗不同的是,订婚聚会由女方家安排。

( 4)到政府机关登记结婚。

通常这一步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仪式。

当然,这四个部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除了这四步骤以外,在有些地方,新郎在婚礼前的几天还要和好友组织一个“告别单身”晚宴。

这个晚宴只有男性参加,一方面为了庆祝新郎即将告别单身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新郎和他的好兄弟们在婚礼前提供了一个欢聚的机会。

晚宴的最后,新郎起立,致祝酒辞——“为了我的新娘”,大家共同举杯庆祝。

通常,新娘也会和她的女性好友共度一个“女傧相”午餐来告别她的姑娘时代。

在这些聚会中,新娘新郎都会收到朋友们的礼物。

(二)、婚礼仪式1、中国的婚礼仪式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国家不同,婚礼的仪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婚礼仪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迎亲: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

第一关便是“入门”。

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的测试,必要时还加上对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

(2)、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3)、敬茶: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女方父母。

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4)、撑红伞、撒米:由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并且会边走边撒米给鸡吃,以免鸡啄到新娘。

(5)、绕吉祥路:迎接新娘的车必须绕着市区的吉祥路名的路走一圈。

如吉祥路、惠福路等有好听吉祥之名的路。

(6)、拜堂:新人在婚礼大堂向天地、父母及亲朋行叩拜礼。

(7)、入洞房。

整个婚礼仪式过程都伴随着鞭炮和欢快的乐曲。

2、西方国家的婚礼仪式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

首先,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

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置。

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结婚仪式正式开始。

这时,教堂的门打开,成年招待员、少年招待员、少年女傧相、女傧相及首席女傧相相继入场,新娘和她的父亲在花童的引领下步入教堂。

按照习俗,新娘要沿着走道走在其父的右侧。

当新娘及其父亲到达教堂前部并位于神父右侧时,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并回答神父的问题:“谁把新娘嫁给了新郎?”然后转身就坐。

接着神父开始宣读誓约。

接着,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亲吻对方。

最后,新人一同退场,婚礼仪式结束。

之所以说传统的西方婚礼仪式比中国的复杂是因为仪式中的每一步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必须按顺序进行。

参加婚礼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婚礼仪式队伍中的成员都有其固定的位置。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婚礼仪式上,中国人注重喜庆的气氛,来宾没有长幼之分,可以尽情的开玩笑,还常用鞭炮和欢快的音乐来加以烘托;西方人注重庄重和浪漫,没有欢快的音乐和玩笑,一切都井然有序。

(三)、婚宴1、中国的婚宴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

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宾客。

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宴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

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出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

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惟“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

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