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事故案例汇编一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某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爆炸气瓶的碎片又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和产生严重变形。
爆炸时不但有震耳欲聋的巨响,而且随着巨响发生的冲天气浪高达40余米。
强大的气浪将41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液氯工段厂房全部摧毁,并造成周围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爆炸中心水泥地面上留下了深1(82米、直径为6米的大坑,爆炸碎片最远的飞出830余米。
爆炸后共泄出10(2吨液氯,其扩散后共波及7(35平方公里面积,由于爆炸以及爆炸后散溢氯气的毒害,共造成59人死亡,779人住院治疗,420余人到医院门诊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630000余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最初爆炸的液氯钢瓶,是9月3日由温州市药物化工厂送到温州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温州药物化工厂的液化石腊工段是以液体石腊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腊。
该工段由于生产管理混乱。
设备简陋,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腊倒灌入液氯钢瓶。
电化厂液氯工段无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缺乏严格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在液氯充装前没有对液氯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致使液氯钢瓶内倒灌入氯化石腊,在再次充装液氯时,氯化石腊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骤然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
可见,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混乱。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企业领导必须树立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思想,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以科学态度加强安全管理,对生产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2(液氯钢瓶及液氯的使用单位,要制定安全使用的管理规定,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管线上,必须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止倒灌的装置,以避免生产系统内的物料倒灌进入液氯钢瓶内。
3(液氯充装单位要制定严格的充装前检查制度。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培训后方可上岗操作,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液氯钢瓶在充装前应认真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气瓶应先进行清理并符合要求后方可充装。
1999年5月13日下午13点20分,徐州铸造总厂发生了一起二氧化碳气瓶爆炸事故,所幸的是该瓶爆炸发生在午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爆炸现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这次爆炸事故反映了气瓶在充装、销售、使用中的薄弱环节,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1999年5月13日上午10时许,徐州铸造总厂收到本市金陵气体供应站送来的15只二氧化碳气瓶,该批气瓶由江苏泰兴二氧化碳充装站充装。
直接卸存在其露天仓库内。
下午13点20分,其中一只气瓶发生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将15只气瓶全部推到,其中一只气瓶向南飞出52m,砸在机修车间的大门上,旋转进人车间,冲坏地坪,打翻工作台,翻落在墙根下。
一只气瓶向西约15?角飞出43m,撞击在西墙上落地。
一只气瓶被气浪冲倒后,向西南方向飞出15m,翻越1(2m矮墙落地。
还有一只气瓶向南飞出11(3m造成瓶阀折断,落地泄压。
此时现场一片白雾状,飞沙走石,气浪附近砖墙8mX2m被推到。
距爆炸点lorn处有二层楼机房,门窗玻璃全部震碎,紧靠存瓶处有一砖瓦结构平房,工人在房内午休,所幸的是平房外停放一辆3吨铲车,缓解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平房没有倒塌,避免了人员伤亡。
现场确定已有5只气瓶报废。
爆炸气瓶残体距爆炸点西南方向约5(6m,落在块石结构的墙根下,残体瓶口向上,瓶底向下,呈直立状,瓶体展开,内壁面向东。
爆炸气瓶的基本情况:气瓶编号02265,水压试验TPl8(8,公称工作压力WPl2(5,重量W45(1,容积V41(3,瓶体壁厚S4(5,气瓶制造代号JP,制造年月97(2,制造厂检验标记检。
气瓶标注字样明显、清晰、完整。
材质为碳锰钢、钢号为37Mn2A。
对爆炸气瓶从轴向、,径向进行了密集点测厚,其数据见表1。
编号壁厚加mm 编号壁厚mm 1 2 3 4 5 6 7 8 5.1 5.7 6.3 7.3 6.4 4.9 6.86.7 9 10 11 12 13 14 15 167.1 7.5 7.3 6.3 5.3 5.2 5.5 5.6 1最小壁厚处于钢瓶腰部,即瓶口向下500mm处的断口边缘。
2最小壁厚处在同一横截面上,断口边缘处的壁厚由于爆炸瞬间的拉伸作用明显减薄。
3断口形态分析:?断口呈撕裂状态,颜色呈暗灰色纤维状,端口不齐平,而且与主应力方向呈45?夹角。
?爆炸瓶体没有产生碎片。
?气瓶内、外无明显腐蚀。
?实测壁厚均大于气瓶标注壁厚。
光谱分析表明:爆炸气瓶的材质基本符合《规程》要求。
气瓶爆炸的原因,一是气瓶超装;二为曝晒。
1原始钢印很清楚地标明,该瓶工作压力是WPl2(5。
我国1979年4月25日公布第二版《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已取消了设计压力12(5MPa的二氧化碳气瓶规格。
该瓶的流通已埋下了事故的隐患。
2原国家劳动总局1979年5月8日下达了79劳锅字31号文件《关于加强二氧化碳气瓶安全管理的通知》,重申取消1980年1月1日起设计的压a的二氧化碳气瓶规格,制造厂不得销售,充装单位也不准以压力降为力为12(5MP12(5MPa的气瓶改充二氧化碳。
3按上述文件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此类气瓶不应流通使用,更不能按工作压力为15MPa二氧化碳气瓶规定?南凳?(6kg,L进行充装,否则将会严重超压。
4气温较高。
当日气温33?,且气瓶在露天仓库存放,时至中午阳光曝晒,使瓶内压力急骤上升,成为爆炸的触发源。
此次爆炸事故显然是由严重违反了《规程》要求,超装、超压、曝晒而引起的。
1法规和标准已经明确规定,这种工作压力为12(5MPa的二氧化碳气瓶已不准生产、销售,但该类气瓶仍在市场上流通。
要加强检验力度,从制造、销售、充装、使用、储存环节把关,杜绝不合格的气瓶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一经发现坚决销毁。
2加强法规、标准的学习和宣传,要将新的规定和要求普及宣传到基层,不能束之高阁。
此次爆炸的责任单位、销售单位、使用单位除对法规、标准缺乏必要的学习之外,对新的规定要求一片空白,意识淡薄,增加了事故的概率。
3严格执行气瓶充装前的检验工作,是保证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这次二氧化碳气瓶爆炸事故,反映出充装单位基础工作薄弱,质保体系运转不正常、不健全。
气瓶大循环、大流通使用状况很普遍。
4二氧化碳气体充装一般都不被重视,普遍认为二氧化碳气体危险性小,压力相应低,不易发生爆炸事故。
但据笔者了解,将12(5MPa的气瓶充装二氧化碳的也为数不少。
更有甚者,收集报废气瓶充装二氧化碳,这是很危险的,呼吁不要为利而干这些冒险的事情。
5近年来,气体供应站增加,但经销人员缺乏一定的培训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更谈不上有一定的气瓶知识;且气体供应站条件简陋,气瓶混存,管理混乱,什么样的气瓶都敢收。
这次事故调查中发现,事故气瓶的产权、档案、登记编号缺乏追踪记录,无法确定气瓶的来源和产权单位,使事故调查没有划上圆满的句号。
6尤其是夏季,气温偏高,事故发生率相应提高。
一定要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九章的要求,在运输、储存和使用中避免曝晒,妥善保管。
超装隐患既存,曝晒一触即发,我们要从这次事故中接受教训,提高执行《规程》的自觉性。
2002.9.1541 一事故概况2002年9月15日9时15分,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山东峄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金乡尿素厂发生一起压力管道泄漏重大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
该厂尿素车间5楼氨冷器B的下液管至缓冲槽之间的法兰短管管于直径108mm,长度1OOmm分别于2002年7月31日、8月22日发生2次泄漏,尿素车间主任组织人员进行处理. 9月13日该滑点又发生泄漏,该车间主任又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堵漏,泄漏无法制止,9月14日报告厂部,厂部安排抢修,抢修工作直到15日9时15分,该泄漏点突然断裂,造成现场5名维修人员受伤送人医院,经抢救无效4人先后死亡,1人重伤。
二事故原因分析违反安全技术规程,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带压堵漏。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 加强管道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2.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有害介质,维修人员落实自身的安全预防措施。
1987.4.7 一事故概况 1. 南方某气体厂,1987年4月7日5时25分,氧气瓶充装结束,操作工关闭了来气总阀,在逐只关闭已充好的13只气瓶的瓶阀时,一声巨响,1只气瓶爆炸,爆炸气瓶飞起擅到墙壁上,将瓶阀打断后又撞上房顶天花板,后落到一操作女工脚边。
另有4只气瓶翻倒窜位。
爆炸气瓶炸成数块,一块25mmX25mm的碎片炸飞不知去向,收集到的残片比原重少3. 5kg。
爆炸时喷溅在墙壁上的痕迹表明,爆炸前瓶内存有灰黄色的水溶液。
对爆炸后的残片检查,瓶内表面腐蚀严重,最小壁厚4. 8mm,且腐蚀的纵向沟痕处剩余壁厚仅为2. Imm。
爆炸未造成人身伤亡。
2. 同一企业,1989年11月30日7时05分,当氧气瓶内充气压力达11. 8MPa时,突然1只气瓶发生爆炸,爆炸气瓶成抛物线飞出数米之远,一块重o. 6kg的爆炸碎片飞出,冲破房顶天花板落到地面。
爆炸气瓶邻近的1只气瓶被爆炸气流推高原位置20米后撞到墙壁上坠落。
其余已充好的气瓶都被冲击波擅倒,整个充装车间顿时乌烟瘴气。
3. 同一企业,1990年8月9日0时35分,氧气瓶充装至12.7MPa压力时,1只气瓶发生爆余米。
在砖墙上撞出一条宽30mm,炸,爆炸气瓶飞起4m高擅到墙壁上,又飞出20长500mm,深50mm的沟. 爆炸后气瓶屉成一块平板。
气瓶内部腐蚀严重,离底部200—250mm处腐蚀最为严重,最小壁厚为仅0. 9mm。
二事故原因分析同一单位、同一操作及工装条件下,先后发生3只气瓶爆炸。
这些爆炸气瓶的共同点就是气瓶内均有严重腐蚀。
腐蚀是由于瓶内长期积有含盐氯化钠溶液所致,事故单位对3只在用气瓶内的积水取样分析,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气瓶积水最多的为8.7ks,最少的也有1.5kg。
水中C1-含量已高出GB9251及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数值。
含盐氯化钠溶液进入气瓶的原因是,该单位以简陋的装置制取所谓“软化水”含有较高C1-作为氧气压缩机的润滑液,通过压缩机随着高压氧气进入气瓶。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 切实改进软水制取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严格控制软水质量,对软水中的C1-含量进行定期检测,口—含量超标的水不得使用,或以蒸馏水作为压缩机润滑液,断绝腐蚀源。
2. 对所有在用的气瓶进行检验,逐只拆卸瓶阀,按照无缝气瓶定期检验的项目和常规要求进行技术检测。
检验合格者,方可充装、使用。
此项检验工作,应由有一定经验的、有资格的无缝气瓶检验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