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纪律教育之打架斗殴危害大

学生纪律教育之打架斗殴危害大

学生纪律教育之打架斗殴危害大
一、打架斗殴的性质: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

打架斗殴行为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轻者违反校规校纪,严重者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打架斗殴行为可能构成的罪名有两个:一个是“故意伤害罪”,另一个是“故意杀人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是: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打架斗殴”是一种典型的故意伤害行为。

按照故意伤害的伤害结果,可以把“故意伤害罪”分为故意伤害致人“轻伤”、故意伤害至人“重伤”和故意伤害至人“死亡”。

法律规定:“14 周岁(包括14 周岁)以上的人,要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后果承担刑事责任。

16 周岁(包括16 周岁)以上的人,要对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以上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有的同学可能弄不清楚什么是“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等。

打架斗殴等故意伤害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刑法”规定了较重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134 条的规定:犯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致人重伤的,处 3 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聚众斗殴,不计后果,欲置人于死地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最轻的也要判3~10 年。

同学们,生命是脆弱的,决不像电脑游戏和动画片中的人物那样有几条命;身体被打得变了形还能恢复原状。

打架斗殴行为极易造成他人身体的损伤,某些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将给受害者造成终生的遗憾。

一旦达到轻伤的标准,加害者就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打架斗殴行为既害人又害己。

实际上因打架斗殴行为造成他人轻伤或更严重损伤的事例屡见不鲜。

通过以上内容大家看到,打架斗殴行为是多么危险。

我校也出现过因打架斗殴造成他人轻伤的情况:前臂骨骨折、轻微脑震荡,, 很多因打架斗殴进入监狱的青少年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只想教训一下××,没想到...... ”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在我们同学身上,一旦因为打架斗殴致人重伤或者轻伤,后悔就晚了。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把人打成了轻伤怎么没进监狱呢?事情是这样的:法律规定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属于自诉案件,受害者可以选择是否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

通俗的讲就是允许私了;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案件,属于公诉案件,由检查院提起公诉,不允许私了。

当然了,我们校园里发生的打架斗殴行为大多没有造成重伤的严重后果,还构不成故意伤害罪,但已经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是应当受到纪律处分的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打架斗殴严重扰乱学校教学秩序,违反校规、校纪,严重者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将受到刑事追究。

二、打架斗殴的危害:
1、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同学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都希望在一个友善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专心学习”。

2、严重影响被害人的身心健康。

打架斗殴是一种典型的故意伤害行为,加害者以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

所以打架斗殴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受害者身体的损伤,遭受伤痛的折磨,甚至造成残疾。

生命是平等的,你的生命与健康与同学们和老师的同样重要。

3、给加害人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可以说:以损害他人生命和健康为目的的打架斗殴行为是一种最昂贵的消费行为。

为此花上成千上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不是什么稀奇事,花钱如流水。

有的家长痛苦的把这种情况比喻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当前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有本事去挣钱”,下一句话是“没本事别打架”。

4、构成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失去自由,一层层的铁门,强制劳动,从早到晚时时监视和约束,严厉的强制措施,低下的食宿条件。

争取减刑,早点出去。

对家庭最大的伤害。

正是因为打架斗殴的后果如此严重,学校和家长才这样重视。

我亲耳听见有一位这样教育他的孩子:“别打架,咱们也打不起”等。

话虽朴实,但很实在,让我们都按这位父亲的要求去做吧!
三、引起打架斗殴的原因及对策。

1、欺压同学的流氓行为引起的打架斗殴。

2、吸烟、喝酒引起的打架斗殴。

3、日常生活中言行动作粗鲁,引发矛盾。

4、冲动,为一点小事。

5、哥们儿义气,害已害人。

今天,我们从打架斗殴的性质、危害、成因及对策几个方面探讨了打架斗殴的现象,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不要让打架斗殴的悲剧发生在你身上。

不要出了事以后才感叹“我要不怎么怎么样该多好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