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上)莫林虎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

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一)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的重视我们这个课题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家族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

所以《孟子·离娄》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礼记·礼运篇》里也讲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大学》里讲到“修、齐、治、平”,“修”是修炼自己的品德,“齐”是齐家,“齐家”是后面“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一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修炼好了以后,首先应该很好地管理家族,然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治理国家,平天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一点是,在中国,“家”这个概念其实是“家族”的概念,跟我们现在核心家庭的意思是有一点区别的。

但是,“家族”这个概念事实上也是从核心家庭,然后进一步衍生,就是“家族”的概念,“家族”进一步扩大就是“国”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家族”是一个缩小的“国”的概念,“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的“家”的概念。

家族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突出特征。

上世纪著名的儒家学者,新儒学的专家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里的第一个内容,家族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训文化的内涵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家训文化?家训也称做家戒、家范、庭训,它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训示,它的重点放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教育后辈。

运用家戒教育家人和子弟,在我们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或者是家族的熏陶,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一个人以后人格的形成,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把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结构模式运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把教育天下的任务分摊给每一个家庭,或者每一个家族来承担,这样就把家庭以及家族这样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变成了道德教化,知识和人生智慧传承的组织结构。

所以,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一个很必然的结果。

(三)家训文化以制度化方式运行家训文化在中国古代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运行的。

宋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官员司马光在他的家训里边记载,唐代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每天像老师给学生布置功课一样,每天要检查,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了20多年,所以柳氏家族出的人才那么多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

除了柳公绰,宋代的宰相赵鼎在他的《家训笔录》里也讲到,如果一个家族里哪个子孙做了坏事,败坏了家风,这个时候,家族的长辈一定要聚集家庭的子弟进行庭训,庭训就是让他知道这个事情做得不好,以后要改正,如果仍然改不好,继续再庭训,一直到改好为止,这是赵鼎的记载。

中国在南方还有一个很著名的郑氏家族,一直到了元代,仍然保持每天早上全家聚会,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祀和聚会的习俗。

在聚会的时候,一定要宣讲家训,并且通过在祠堂设立奖罚牌,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操守进行督察和奖惩。

这个都是我们有史可查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家训文化得以实施。

这样的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把素质教育转移和分解到每个家庭来进行,在全社会就建立起了一个家家有责、人人践行、代代相传的社会教化机制。

这种教化机制是一种自组织状态之下,低成本、高效益的教育模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对人类文明很重要的贡献。

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发展历程中国的家训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实践,很早就开始。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血缘家庭传承的民族,中国又是农耕民族,所以中国非常重视把前辈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承给后代。

我们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了家训,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典籍《尚书》、《周易》、《诗经》里,有相应的家训内容,对后世的家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尚书·五子之歌》里有“皇祖训一”,皇祖指的是大禹对他的后代的训令,这里讲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这个话是当时作为领导人的大禹对他的后代教育,老百姓可以亲近,但是不要看不起老百姓;“民惟邦本”,老百姓是整个国家的根本;“本固邦民”,老百姓如果满意了,生活好了,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安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我看天底下的那些人,随便找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头或老太太,都比我在某些方面更强。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民本思想在大禹的时代是通过家训的方式传承给了后代,因为他是一个政治领导人,所以他在家训的时候,当然就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诉求。

这个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家训里比较早的一个案例。

中国的传统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了鼎盛,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情况。

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以及他所写的书《家训》是非常有标志性的,就是北齐时代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出来以后,各个朝代都出现一大批的家训,比如唐代李世民有《帝范》,宋代司马光有《训俭视康》,“康”就是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示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陆九韶是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哥哥。

明代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规》等。

清代有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等,这些都是中国历代家训里面非常著名的。

三、中国传统家训例举(一)《诫伯禽书》、《尚书·周书·无逸》我们进入到今天课程的核心段落,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典范,我们做一个例举。

《诫伯禽书》、《尚书·周书·无逸》是周公旦对后代的家训记载。

我们先来看《诫伯禽书》,这个文章是给他的儿子伯禽的,当时周公在首都辅佐他的侄子成王,他的儿子伯禽被分封到了鲁地,也就是现在山东曲阜一带。

周公为了能够把周王朝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人生智慧有效的传给儿子,所以写了《诫伯禽书》来告诫他的儿子。

他说我们做领导人的,一定要谦虚谨慎,一定要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一定要考虑到我们要统治一个地方应该有非常贤良的人,所以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考虑得非常周全,一定要勤政、清明,《诫伯禽书》的核心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尚书·周书·无逸》是周公旦告诫他的侄子成王,一定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关心老百姓,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周王朝(东周、西周)一共延续了800年,是中国历代王朝里延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周的文化对后来的春秋战国思想,包括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们说,周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吸收了前代夏和商的文化以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

周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家训文化里。

在周文化里,家训文化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案例——《桐叶封弟》,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他跟他弟弟在一起玩,当时他就拿过一片桐叶跟他弟弟说“我要封你”,他是开玩笑的,周公在旁边看见以后,马上过来拜见成王,“大王封弟,甚善!”你现在封你的弟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成王说我只不过是跟他开一个玩笑而已。

周公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

”你现在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说了的话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实施。

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周成王意识到,作为一个领导人,说了的话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履行。

所以,周文化对中国后世的影响非常地大,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家训文化里,做得非常规范,非常到位。

(二)《诫子书》、《诫外甥书》诸葛亮有两个家训文献,一个叫《诫子书》,一个叫《诫外甥书》。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诸葛亮46岁时生了一个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其中二姐生了一个儿子,叫庞换,诸葛亮非常喜欢。

诸葛亮对这两个孩子的教育都非常地关注,所以分别给这两个孩子写了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在《诫子书》里,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为的君子,做事情的时候内心要安静,通过让自己内心安静,然后修炼自己的品德。

“俭以养德”,非常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

所以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知道我真正的志向,以后要做成一番什么样的伟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追求更加明晰,所以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自己内心里一定要保持安宁的状态,保持安宁状态以后,开始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修炼自己的品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培养,最后才能完成一番功业。

所以他说“非志无以成学”,你一定要有志向,然后才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在现实之中进行运用,成就一番伟业。

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修炼品德,学习,成就一番伟业,这三方面的关系都在这里做了很充分的展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从《诫子书》里我们看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儒家的。

但是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以明显看出他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他的家训思想里,融合了道家和儒家两方面的思想。

下面我们看一下《诫外甥书》。

说的意思跟前面的非常相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

”“志存高远”就是要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慕先贤”,要学习前代的伟人,仁人志士;“绝情欲”,要节制自己的情欲;“弃疑滞”,让自己的心胸、精神状态更加通达,更加开阔。

《诫外甥书》的基本思想和《诫子书》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诸葛亮的两篇家训文献。

(三)《颜氏家训》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案例,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是我们中国家训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作品,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何许人呢?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后裔,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头讲家训文化的时候可以看到,儒家的几个著名家族——孔氏家族、孟氏家族、颜氏家族、曾氏家族——的家训文化都是做得非常有成就的,而且他们的后人有成就得也非常地多,由此可见家训文化的重要性。

颜之推祖籍是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历仕四朝,他当过南朝的梁,北朝的北齐、北周,以及隋朝的官员,他非常了解当时南方和北方学术思想上的优势和不足。

《颜氏家训》一共7卷20篇,被称为“中华家训文化之祖”,所以这个家训非常重要,我们稍微详细的对这个文章做一个介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