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沪教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沪教版

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试卷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成绩:100分阅读(60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①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合力构成,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

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文章的烙印。

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

道的阐释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坐而论道。

道者,人道、天道也。

前者人伦之道,后者自然之道。

尤以人伦之道最为强势。

“铁肩担道义”,所担者,人伦之道,而非真理。

这种文化心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

②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却罕有科学精神。

最然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浑天仪、圆周率等,但这些都是科学发明,不等于科学精神。

默顿认为,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

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难以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

③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

然而,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却始终争论不休。

④默顿给出科学精神的四个特点:第一,科学精神具有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方式是真理。

也就是说,科学是真理。

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无关。

真理是赤裸的。

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

第二,科学精神具有“公有性”。

意指科学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与社会性的、尤其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

即便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说、定律,也不是个人财产。

牛顿名言清楚地表达了科学的这一性质:“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第三,科学具有无私利性。

所谓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

它是“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的产物。

准确地说,科学( )利益的产物,( )出于求知和好奇,( )为知识而知识。

这同样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

第四,科学具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是借助专业知识、逻辑和经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

这种精神就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

“我只求专门研究真理,所以我想,我的做法应当完全相反,凡有疑窦的意见,统统认作绝对的虚假,加以排除,看看心中是否还剩下什么不可怀疑的东西”。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

通过普遍怀疑,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东西,便是发现了真理。

科学的本性是求知,求知即是寻求真理。

科学精神最精要的内涵是追求真理。

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就是寻求真理。

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为求知而求真理。

真理与身份、种族、等级等无关。

⑤梁启超在谈及科学与东西方文化时,批评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认为,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

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这部分原是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

其次,将科学看得太呆太窄。

莫不要说厌恶科学的人,“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性质。

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

⑥我们的文化传统,原本缺乏科学精神。

进入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到科学精神赖以滋生和发展的“最佳拍档”。

我们确实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

但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我们是被现代化、被科学化。

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明显的物质效用,因而它“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

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

……当科学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之时,恰恰是它不再以科学形态出现的时候”。

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而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

现代人只占有技术,甚至是技术的物质结果,却不享有任何科学。

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

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

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摘自《民主与科学》)杂志2012年第一期,有删改)1.第一段“这种文化心态”是指。

(2分)2.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4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A.是、也是、即B.要么是、要么是、即C.首先是、然后、也D.不是、而是、是3.简析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并不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B.20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主要因为有诸多伟大发现和科学成就。

C.牛顿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共同体相关,并不属于他的私有财产。

D. 作者认为,进入20世纪,我们虽然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但实际上更加缺乏了科学精神。

5.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共15分)消逝的钟声史铁生①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啊,骆驼。

”“干嘛呢,它们?”“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

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

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的寂静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落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

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

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

那一刻,无数的音符浸没了我,最后它们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

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

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

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⑥“它在哪儿呀,奶奶?”⑦“什么,你说什么?”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风吹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⑾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⑿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⒀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了。

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⒁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

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

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6.第②段中划线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

(2分)7.第④段画横线句的含义是。

(2分)8.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3分)9.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 第③段中教堂外的景色描写中,传递出教堂带给史铁生的凄凉落寞的心理感受。

D.第④段中“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 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10.最后一段中,作者认为“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

在《想北平》中,老舍认为伦敦、罗马、巴黎都比不上故土北平。

这两者的看法你认为矛盾吗,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80字)(4分)三、默写,任选5句(5分)(若多填则按照顺序取前5句)1、燎沉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