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专题研究资料(一)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戴东原新理学思想探微——兼论其哲学体系诞生之背景姓名:卓汴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张怀承20050501目录文摘英文文摘引言和文献综述外篇内篇第一章天道系统第一节元气实体: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第二节对理学超验本体论的否定第二章(人)性系统第一节血气心知: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展开第二节理欲之辨:戴震新理学体系的价值核心第三节对程朱派人性论的批判第三章人道系统第一节体情遂欲: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终点第二节对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的控诉结语参考文献后记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摘要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最后的杰出的代表。
在中国学术史上,宋儒是“得其义理,失其制数”;而乾嘉诸儒又“得其制数,失其义理”。
戴震不满二者学术各有偏废,于是将“制数”与“义理”结合起来,创建了一种融二者于一体的“新理学”。
一方面,戴震针对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学说,继承并发展了张载“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情遂欲”的政治哲学主张。
同时,戴震也将“由训话而推求义理”的哲学研究方法应用至其哲学体系当中,从而建构起考据学与义理学相结合的“戴震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由训话而推求义理”的哲学研究方法,是戴震创立的一种注重实证,讲究严密逻辑推理的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戴震建构“新理学”哲学体系的过程当中,他通过对这一方法的灵活运用,重新分析定义了儒家在天道,人性,人道三个领域中的一系列传统哲学范畴,深刻地批判了宋明理学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和在实践上的危害性,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封建社会反理学的进步斗争。
就戴震创立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本身而言,它又具有了三层代表意义。
第一层,它代表了清代学术,尤其是清代哲学的主要特征,即重考据、实证。
第二层,它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后的重要代表。
第三层,它代表了正统的儒家哲学的回归与创新(即建立了戴震“新理学,’)。
关键词:戴震,训话,义理(道),“新理学”(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余英时的明清学术史研究——以《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为例姓名:田愿静激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指导教师:路新生20060401目录文摘英文文摘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上部:《方以智晚节考》与余英时的明清学术史研究下部:从《戴震与章学诚》看余英时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内在理路”说注释参考文献馆藏号:Y895581摘要:本文试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通过对余英时师承、著作的分析,理清其学术发展的内在轨迹。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余英时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具体分析,理清作者对于“宋明理学本身,及其在清代的延续”所做出的阐释。
在《方以智晚节考》中,主要从思想史的视角对方氏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证明明末清初学者在治学上的发展方向,由于尊德性自身的弊端,学者或多或少的,不得不对考据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方以智的考据趋向也正是明末清初学风由尊德性向道问学回复的表现,也是探讨明清之际文化人,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艰难的选择。
在旧、新两作《晚节考》中,余先生详细论证了方以智的晚年活动。
特着眼于对方氏当为“晚明一遗老”而非“一禅师”之历史定位,期以通过方氏在明亡后的生活与思想活动,揭开当时遗民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角;同时又将明清之交的学术思想,置诸于明清交替,国祚他移这一历史上沧海横流、翻天覆地的悲剧时代背景下加以审视,其中就不能不涉及对明末清初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政治信仰以至家族伦理进行全方位的史料耙梳和当下解读。
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中,余氏运用其所擅长的“内在理路”治史方法,指出,近几十年来,讲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人往往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偏见,即将宋、明理学当作传统儒家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认为清代两百余年的儒学传统只有学术史上的意义,在思想史上几乎不占一席之地。
然而,通观考证学从清初到中叶的发展,可以很肯定地说,其整个过程显然表现出一个“确定的思想史的方向”。
通过对清儒研治各代典籍谱系的排列,也可以发现其先后轻重之间确有思想史上的内在理路可寻。
《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乃是余英时先生运用“内在理路”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增订本收录了《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和《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两篇长文,使得余氏对宋明理学向清代考据学发展的“内在理路”说的构架,无论是从思想史的大背景还是具体有代表性的学者个案的研究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地“贯穿”在了一起。
通过对于戴震和章学诚这两位清代最具代表性学人的解析,余氏充分展现了“内在理路”方法论所具有的那种绵密、细致、自然而“贴切”的析解史实之所长。
他写戴震与章学诚之间的点滴,是为了突出戴震不仅有考据,同时也有义理。
他希望以此来展现,当时学界对清代考据学风之流弊的不满,并指出应当以考据和义理并重,才是治学之道。
最后,尝试对余英时的学术研究特点进行一定总体性之梳理与总结。
余氏著作擅长通过对某一时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进行剖析,以折射出此时代的文化与思想特点。
而贯穿于其著作的核心问题,仍是关于“宋明理学本身,及其在清代的延续。
”在此问题上,其师钱穆也有一定的见解,认为“清学不是宋明理学的反动与中断,而是其自身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而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发展关系的方面,钱穆着墨不多,此可以说是余氏继承钱氏学术的基础上,最大的发展。
分类号:B244;B248;B249关键词:明清思想史;余英时;宋明理学;《论戴震与章学诚》;《方以智晚节考》(三)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诠释比较研究姓名:朱松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曾振宇20040408目录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中文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汉学”及赵岐《孟子章句》的诠释一、追求“原意”二、探究本体三、解喻结合第二章“宋学”与朱熹《孟子集注》的诠释一、朱熹的时代与《四书》权威的树立二、朱熹对《孟子》的创造性哲学诠释三、朱熹《孟子集注》方法与本体的有机统一第三章“实学”及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诠释一、“实学”与戴震二、《孟子字义疏证》真对程朱的本体发挥三、“由故训以明理义”的诠释特征第四章“朴学”及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一、“朴学”与焦循二、继承戴震否定理学的哲学发挥——创新以立世三、重视训诂考据的诠释方式——实征与贯通第五章“新学”及康有为《孟子微》的诠释一、“新学”与康有为的《孟子微》二、大胆的理论创新三、回归原典的努力结语:《孟子》诠释所揭示的问题主要参考文献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中文摘要中国古人有依圣托祖的习惯,中国古代政府有重视借用经典加强伦理道德教化以巩固政治统治的传统。
这些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经典诊释实践的发达。
由《孟子》本身的特质(被视为儒家真传且较多地触及哲学问题)所决定,在中国历史上汗牛充栋的经典诊释成果中,对《孟子》的逢释代各有之,自成体系。
从此入手,不但可以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孟子》诊释的特点与规律,也可以由此进一步总结或推测中国诊释的某些特质。
在上下二千年的二百多种《孟子》逢释成果中,以汉代赵岐、宋代朱熹、清代中期戴震和焦循、清末康有为对《孟子》的设释最为典型。
这不仅因为他们对《孟子》的诊释纵横二千年,基本可以代表《孟子》诊释史的完整过程,还因为他们的《孟子》淦释代表了历史上各典型期对《孟子》的逢释特点。
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注本,堪称《孟子》淦释的早期代表。
受古文经学严格字词考证和紧贴字义解说经文不做发挥的诊释倾向的影响,赵岐的《孟子》诊释突出体现了“汉学”重训话求原意的诊释风格。
但是,受《孟子》关注哲学问题的导引,赵岐的《孟子》诊释开始尝试对“心”、“性”等哲学问题的初步探索。
与赵岐不同,朱熹处于一个要求哲学创新的时代,他的《孟子集注》集宋儒二程十二家之说而下以己意,发挥《孟子》“微言大义”,建立了“理”、“气’,、“心”、“性”的哲学体系,体现了“宋学”因应时代,勇于创新却并非彻底“抖落训话”的淦释品格。
清朝中期,封建体制的烂熟与西方自然科学的浸入,为学术领域提出了总结(或终结)封建经学,启蒙新时代的新要求.戴震作为乾嘉考据盛行下“潜心开拓,身处泪流而心游未来”的一面旗帜,通过《孟子字义疏证》建立了“由训话以明理义”的论释理则,不仅在批判宋儒的“空疏”中发明了新“微言’,,而且成为《孟子》淦释史上“追求原意”与“阐发义理”相统一的典范。
焦循与戴震生活在大体相同的时代境遇中,但焦循作为综会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代表,其《孟子正义》既有向“汉学”的复归,又接受了“宋学”的洗礼:既不乏创新与发挥,又突出实证与贯通,表现了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孟子》诊释的集大成之作。
近代,特别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面临着中西方科技、制度、文化观念的全面交锋与激烈碰撞,面对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受过扎实经学训练的康有为,在继承中国传统途释方法的同时,在哲学思想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
他的《孟子微》既努力于复归原典,又呼应时代,吸纳“西学”,积极致力于中西合璧的哲学创新.所谓“裂山泽以辟新局”,意图引领中国政治、哲学乃至中国文化冲出封建循环怪圈,迈向崭新的时代。
《孟子》诊释证实了中国诊释实践避免了西方诊释理论中方法论逢释与哲学逢释的争议,实现了原意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中国诊释的时代性特征;展现了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反映了中国的经典诊释承载了中国哲学体系的创建。
关键词:《孟子》;诠释:比较研究:原意;创新;时代需求(四)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字义疏证》研究姓名:张迎春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杨应芹20040501目录文摘英文文摘概说第一章《孟子字义疏证》的成书过程一、《法象论》、《原善》三篇、《读易系辞论性》、《读孟子论性》二、《原善》三卷、《大学补注》、《中庸补注》三、《孟子私淑录》、《绪言》、《孟子字义疏证》四、《与彭进士允初书》第二章《孟子字义疏证》的疏证方式一、“字义疏证”的体例二、《孟子字义疏证》的疏证方法(一)语言解释方法(二)历史解释方法(三)心理解释方法第三章《孟子字义疏证》的价值一、《疏证》的启蒙思想价值二、经典解释方法论价值主要引用书目及参考文献后记摘要《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生平最重要的著述。
本文力求从三个方面对它做出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孟子字义疏证》的成书过程,以理清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
二、研究《孟子字义疏证》的疏证方式,探索“字义疏证”的体例和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的方法及其在训话学史上的意义。
三、研究《孟子字义疏证》的价值,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具体考察戴震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肯定戴震“正人心”的启蒙思想价值;同时,重新评价戴震义理之学和程朱理学的关系,揭示二者救世济民的共同政治向往,以彰显戴震借批判程朱理学把矛头指向在位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