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桩基检测报告

桩基检测报告

铜凤线π接入三家桥变
线路工程
基桩低应变检测报告
目录
1检测依据及标准 (1)
2工程概况 (1)
3采用检测设备 (2)
4现场检测 (3)
5检测成果 (7)
6资料移交表。

(10)
7检测曲线图。

(14)
1检测依据及标准
1.1检测依据:
受铜仁供电局委托,我单位于2014年1月9日对铜凤线π接入三家
桥变线路工程进行了基桩低应变检测,该工程设计基桩15根,检测桩15根。

检测内容为:
(1)检测桩身完整性;
(2)桩身缺陷程度及缺陷位置。

1.2执行标准及参考资料:
执行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03)(J256-2003)和现行行业标准《基桩动测仪》
JG/T3055-1999及《贵州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地基基础质量检测管理办法》(Q/CZW40014-2011)。

参考资料为我单位编写的铜凤线π接入三家桥变线路工程岩土勘察报告。

2工程概况
本线路工程为铜仁变--凤城变220kV线路π接入玉屏三家桥变220kV
线路工程。

全线为10mm冰区,导线采用2×JL/G1A-240-24/7钢芯铝绞线。

地线一根为LBGJ-100-20AC型铝包钢绞线,π接后形成两条线路,具体为:
a)铜仁500kV变--玉屏三家桥220kV变220kV线路:
线路全长约为16km,其中新建段三家桥变--铜仁侧π接点(1.756km),
铜仁侧π接点--原铜凤线33#(0.332km),共2.088km。

考虑到将来出线,玉屏三家桥变出线段部分1.153km按同塔双回路进行设计,一侧挂线,另
一侧作为备用。

其余段0.855km按单回路进行设计。

b)三家桥220kV变--凤城变220kV变220kV线路:
线路全长约为67km,其中新建段三家桥变--凤城变侧π接点(1.714km),凤城变π接点--原铜黎线38#(0.456km),共2.17km。

考虑到将来出线,
玉屏三家桥变出线段部分1.22km按同塔双回路进行设计,其余段0.95km
按单回路进行设计。

OPGW分别挂在铜仁500kV变--玉屏三家桥220kV变220kV线方向地线支架的左侧和三家桥220kV变--凤城变220kV变220kV线路方向地线支架
的右侧。

3采用检测设备
检测仪器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岩土星科技开放有
限公司)生产的FDP204PDA掌上型全程浮点动测仪。

仪器编号:050719
检验证书号:JL110315092301
使用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

型号SV-7
编号5028
测量系统参考灵敏度Sv=10.10mV/m·s-2
测量系统频率响应特性(20—2000)Hz
测量系统时间示值误差≤0.8%
测量系统噪声≤0.67mV(0−p)
测量系统幅值示值142.80mV(0−p)(160Hz,10m/s2(rms))
幅值非线性度≤2.1%
触发功能正常
证书号:JL110315092301
仪器符合JJG930-1998标准。

4现场检测
4.1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1)仪器设备的检查:
接受委托后,领取仪器设备和传感器,并进行模拟检查测试,确认仪器设备和传感器性能合格并在有效检定期内,填写仪器设备和传感器的领用记录,对仪器设备进行充电。

(2)现场准备:现场对检测桩进行桩头处理(清除桩头杂物并对传感器安装位置和锤击位置进行擦净清洗)。

(3)资料准备:在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铜凤线π接入三家桥变线路工程项目部收集抽样桩的基本资料,包括抽样桩编号、桩长、桩径、崁岩深度、成桩日期、成桩方式、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桩周土岩土性质等相关资料(见桩基低应变动测资料移交表)。

4.2现场测试工作:
(1)环境条件及桩型:场地共有人工挖孔桩15根,全部为嵌岩端层桩,崁岩深度不小于50cm。

V (2)岩土条件:工程桩所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Q 4)含碎石粘土,呈
可塑~硬塑状,成因以坡积为主,部分为残积,局部分布松散~稍密状碎
石土;场地大部份地段均被第四系土层覆盖,覆盖层主要为耕植土和第四
系残坡积(Q4el+dl )粘土,基岩为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的灰~深灰色,
中风化灰岩。

节理裂隙发育。

(3)传感器安装:传感器垂直于桩顶(检测面)安装,用橡皮泥耦合。

(4)试验过程:现场仪器设备及传感器安装调试完毕后,开始开机采
样,采样长度 1024,采样率 10~20μs,采样滤波 1000。

激振方向沿桩轴线
激振,每组曲线采集三道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好的曲线。

低应变反射波法是在基桩顶部施加一瞬时的垂直激振力,使基桩产生
振动,进而激发出应力波。

对于小锤激振的应力波将沿基桩传播,当基桩
存在离析、缩颈、蜂窝、断裂、扩颈等缺陷时,砼的密度、波速或截面积
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基桩的广义波阻抗(Z =ρVA ,其中:Z 为广义波阻抗;
ρ 为砼密度; 为波速;A 为桩截面积)。

在这些缺陷出现部位应力波将产生
反射,使波动时域曲线产生歧变,另外,由于这些缺陷的出现,应力波能
量的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在频率域应力波同样会产生歧变。

(6)采用停止条件:每组曲线采集三道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好的曲线,
并有明显的桩底反射。

4.3 资料整理工作:
(1)桩身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场地地质条件、设计桩型、成桩工艺相
同,桩长已知,桩底反射信号明确。

按下列公式计算每根桩桩身平均波速:
∁=
1∁=
2000
2000∙∆ ∙∁
∑∁
=1(3.3.1.1)
∆Τ∁=2∙∆
(3.3.1.2)(3.3.1.3)
式中m—桩身波速的平均值(m/s);
—第根受检桩的桩身波速值(m/s);
L—测点下桩长(m);
∆ —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 —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参加波速平均值计算的基桩数量(≥5)。

(2)桩身缺陷位置的确定:桩身缺陷位置按下列公式计算:
=
1
=1


2∆ '
(3.3.2.1)
(3.3.2.2)
式中—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
∆ —波速波第一峰与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受检桩的桩身波速(m/s),无法确定时用m值代替;
∆ ’—幅频信号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根据低应变发射波法时域及频域信号特征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见表3.3.2)。

根据低应变反射波法缺陷反射波信号的强弱,工程场地岩土特性以及工程桩的类型、施工特点,进行工程桩桩身缺陷程度的分析;同时根据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或幅频信号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
频差,结合受检桩桩身波速,确定桩身缺陷位置。

(3)桩身完整性类别的确定:通过布置于基桩顶部的速度传感器或
表3.3.2桩身完整性判定表
加速度传感器接收振动信息,数字化输入计算机内,进行FFT变换,计算出振幅谱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滤波处理,压制干扰,突出有用的振动信号,由计算机自动输出振动波时域曲线和频谱曲线。

根据这
表3.3.3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些曲线的质量信息,利用应力波理论进行推断解释,从而达到检测桩质量的目的。

具体可进行桩的完整性和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和位置检测评价。

5检测成果
本工程共有基桩15根,本次实际完成低应变基桩检测15根,检测率为100℅。

本报告只对已检测的15根桩负责。

从检测的完整性曲线(见附图)看,多数桩身不同程度的存在明显的应力波波阻抗同相反射信号,说明这些基桩在桩身、桩底存在程度不同的离析现象或施工不连续界面造成;而检测桩桩底存在的应力波波阻抗反相反射信号,则为该部分桩扩底反映。

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J256-2003)桩身完整性分类标准,得出本工程工程桩检测成果(见表5)。

从检测的完整性曲线(见附图)看:
此次共检测桩基15根,检测比例为100℅,均为Ⅰ、Ⅱ类合格桩。

本报告仅对检测桩负责。

在检测过程中,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理人员进行了现场检测全过程旁站监理,检测过程真实有效。

表5低应变检测结果表
6资料移交表。

桩基低应变动测资料移交表
工程名称:铜凤线π接入三家桥变线路工程
设计单位:我单位成桩类型:人工孔桩
施工单位: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填表日期:2013年8月15日
资料提供:铜凤线π接入三家桥变线路工程项目部7检测曲线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