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剖析及应对策略摘要: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支柱之一,企业所占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这是企业经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同时,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
所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来讲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施严格管理、进行严格排查,最终促进严格落实,以免出现各类生产事故。
据此进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这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前提保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拥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本文主要强调安全管理对于煤矿经营管理的重大意义、煤矿安全隐患形成的主要原因、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解决企业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企业安全事故形成的原因进行剖析,最终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剖析;应对策略企业生产的全过程都与安全运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没有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企业的运营就难以保证。
企业安全事故的出现言不仅涉及到员工的人身安全,也会使企业的利益受到不利的影响。
对于企业安全事故来讲,其出现的原因各种各样,对此需要业内人士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及其存在的原因的研究,能够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能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
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构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实施以来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安全生产领域也不断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已经就安全生产提出严格要求、做出重要部署,而这些已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
在当前所有安全事故当中,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始终居高不下,在这一背景下建构起新型的安全生产体系,减少有可能出现的煤矿安全事故,这一点意义尤其重大。
所以应该对安全生产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探讨,使之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努力减少发生事故的频率,从总体上确保安全生产的运行。
中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各类资源也比较丰富,其中的煤炭资源储量更是相当丰富。
一些大型煤矿分布在许多省份,而且几乎都在不舍昼夜地进行资源的资源的开采。
据资料统计,我国的煤炭资源的总储量到目前为止就已经探明的资源在世界上排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其中有20%的资源是可以进行开采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煤炭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煤矿企业曾经一度如雨后春笋次第出现,企业数量极为庞大。
如此庞大数量的企业如果不能以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很难使它安全平稳运行。
我国推行的煤矿产业改革已经使经营管理呈现出了全新的局面,大量的劳动力被其吸纳进来。
但是被吸纳进来的劳动力其自身的安全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他们在井下作业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所以,建构起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极具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就要求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事故频发、各类污染严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一向高度重视,进行安全管理的各种措施也接连出台,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对安全工作不断出台新的方针政策,各地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各自实际的地方性管理办法,安全管理体系正在形成。
煤矿安全管理作为众多安全管理事项当中的一个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就这一点来看,安全管理正在朝着一个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安全事故形成的原因剖析无论是何种安全事故,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应该归结在制度层面。
而制度层面的原因又具体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员工缺乏必备的安全意识许多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于安全生产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旦遇到突发性的安全事故往往表现为手足无措,缺乏必要的应对策略。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关注有余,而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缺乏应有的耐心与谨慎。
这样一来就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埋下了安全隐患。
不但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对人身的安全直接构成威胁。
(二)煤矿所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安全管理的实施离不开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安全管理制度只能是在不受约束的状态下肆意发展。
而肆意发展,不受约束,不能依规运营,其结果就是安全隐患重重、事故频发。
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前提保证。
它能为企业工人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有了这一环境各类生产活动才能有序运行。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无论在任何一家这样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都很难到位,或者说根本不到位。
这些企业虽然已经建立起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失之于松、失之于软,无法严格依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在许多生产经营单位,其安全管理制度基本上虽有若无、形同虚设,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现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有许多项规定都无法在生产实践中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一旦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更有一些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疏漏,对于这些疏漏之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进行应对。
因为规定的不明确,也给安全管理实践带来麻烦,进而导致各类安全隐患的出现。
这些规定不甚明确的地方还直接导致了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的偏差,而这种偏差不仅体现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还引起了实际行动上的混乱。
现行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环节不严、执行过程不严,就使得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安全生产管理隐患丛生。
(三)企业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公司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而对生态及其他方面关注不足,这是现在煤矿安全隐患难以杜绝的主要原因。
在煤矿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必须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经济两种效益同时追求、同步提升。
但根据实际调查依然发现,忽略生态效益而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在很多企业中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进行生产时,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就容易出现因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而在安全防护方面出现问题的情况。
这是由于进行安全防护同样需要支出大量的成本,而这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显然是不利的。
同时,企业的员工对于安全运行本身就缺乏足够的认知,因而更谈不上重视,导致问题隐患不断。
安全管理虽然有明文规定,但是具体的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过度追逐经济效益是安全隐患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转变经营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者兼顾。
为此,作为煤矿的管理者及相关管理机构必须在这方面切实下一番研究功夫。
(四)国家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存在真空地带在煤矿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监督不到位的情况,这个问题是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在具体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政府的监督管理是确保煤矿企业依法依规运营和安全有序运营的前提。
强化政府对煤企的监督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的有效提升。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多数企业所关注的仍然是经济利益,对安全管理关注不足。
很多的政府机关对企业进行监管时往往作风飘浮,缺乏一个监管者应用的作派。
这种政府监管乏力是监管过程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所以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更需要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加以着力研究。
三、预防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应对策略煤矿的安全管理与任何一位从业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每一位从业人员无论其岗位如何都必须对此予以密切关注。
作为煤企的工作人员必须善于从事故中汲取教训,并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化为最小。
要能够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实现政府对煤企的科学而有效的监管。
(一)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管理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这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对企业安全的监督管理,离不开企业管理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研究。
只有做到研究到位,才能使制度的制定到位,进而促进执行到位。
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
要针对国家出台的各项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更加精准而详尽的解读,特别是对容易出现误区的地方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各项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不仅是煤企日常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安全管理执法的重要依据。
强化煤企的安全管理,更要注重相关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引入。
为使企业能够及时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有必要派人外出参观学习,所派出的人员应是本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高级管理者。
通过这种方式将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引入本企业之中,促进本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此外,人才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企业要做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使安全管理的人才始终保持梯次分布的科学结构。
对于现岗管理人员,应该由企业拨出专款进行安全管理的业务培训,提升其安全管理的能力。
而这一切都需要形成制度,并在制度的框架下加以有序推进实施。
(二)努力促进企业经营理念实现全面转变唯有更彻底地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才能创造安全问题有效解决的基本前提条件。
为使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为使因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各项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就必须从领导到一线员工牢牢绷紧安全生产这根神经。
对于企业的所有人员而言,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必须牢记安全第一的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安全管理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安全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
作为煤企的员工必须深刻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包括普通员工在内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施好、运营好。
企业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从灵魂深处认识到提升安全运营意识的重大意义,所有的人员都必须责无旁贷地强化对安全管理知识、制度的学习和掌握,立足本职岗位提升岗位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对于煤企来讲安全理念的培育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安全管理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真正将政府对企业的安全监管落到实处政府机关对企业所实施的安全监管是企业各项安全监管措施的总开关,因为政府的监管是一种来自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监管,所以这种监管往往对安全管理的效果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同时,只有强化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才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从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政府监管不到位的主要表现是检查不全面,问题发现得不彻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检查措施不力,实施力度不够。
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主要是指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检查,通过全面地检查、精准地检查使查检发挥出切实的作用。
从当前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增加检查工作的频率,强化检查工作的力度。
一旦发现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就要责令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完毕。
同时,还要做好审核工作。
强化政府对煤企的监管,更需要在政府的监管之下真正促进企业整改到位。
对于那些经过检查发现安全管理并不合格的企业,政府就应该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使企业将问题隐患整改到位。
当然,对那些屡次整改均不合格的企业,必须对其做出停业的处罚。
唯其如此,才能让安全管理成为必须恪守的准则,并在经管管理者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