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1937-1945)
二、全民族的抗争
1、开始标志: 卢沟桥事变 1937.7.7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1)局部侵华: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民族矛盾开始逐渐上升) ②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7年七七事变 和八一三事变 国内:西安事变后国 共十年内战分裂结束 中共政策: 联蒋抗日(改编 部队,开辟敌后 战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名称 革命统一战线 (1924-192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9)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国共两个政权 国共军队 党外合作
斗争目标 打倒军阀和列强 政权
全民族的抗战斗争
1937-1938.10 防御阶段 1938.10-1944 相持阶段 1944-1945 反攻阶段
淞沪会战 正面战场 太原会战 两 个 (国民党)徐州会战 战 武广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可能性:
1、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 2、广大农村是自然经济,生存能力强 3、有利的地形,人民的支持 4、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的有力牵制
全民族的抗战斗争
1937-1938.10 防御阶段 1938.10-1944 相持阶段 1944-1945 反攻阶段
淞沪会战 正面战场 太原会战 两 个 (国民党)徐州会战 战 武广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场 协 毛泽东思想发展:《论持久战》 1938.5 同 作 敌后战场 战(共产党)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为什么?
由中日国力、国情所决定 ①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②日本地少、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 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③日本发动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意义: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国内:国共内战(围 剿;长征) 中共政策: 反蒋抗日相结合 民族危机严重 国内阶级矛盾为主 要矛盾,民族矛盾 为次要地位 国民党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1935年华北事变 (国内:中央红军到 陕北;全国抗日救亡 新热潮)
军队 广州国民政府 国民革命军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抗日战争(1937-1945)
二、全民族的抗争
3、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a、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b、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1、敌强我弱 2、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 抗日力量
抗日战争(1937-1945)
二、全民族的抗争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 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 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 蒋介石谈话,标志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南方八省 游击队改 编为国民 革命军陆 军新编第 四军
西北工农红军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抗日战争(1937-1945)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根本: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和 摆脱困境的对策 1.日本 政治: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 历史:“大陆政策” (蓄谋已久) 中国近(近水楼台) 中国弱(容易得手) 2.中国 中国肥(地大物博) 国共对峙十年(有利时机):国民政府对日本 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 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 3.国际: 英法美的绥靖之风盛行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 中共政策: 逼蒋抗日(八一 宣言;瓦窑堡会 议;西安事变的 处理 在国民党内,早在1 国民党政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933年,冯玉祥组 攘外必先安内 矛盾,国内阶级矛盾 织察哈尔 民众抗日 下降到次要地位 政策,但阻力巨 同盟军,蔡廷楷和李 大。 济深在福建成立“中 社会民众:“一二九” 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 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 府”反蒋抗日;被蒋 亡运动的新高潮! 介石调到西北“剿匪” 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也 民族危机空前,日军威胁南京 在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的影响下,要求停止 国民党政策: 全民抗日的民族统 内战,联共抗日。1 一战线正式形成 发表宣言,联共 936年初,就实际 抗日,领导正面 停止了同红军的作战。 战场。
抗日战争(1937-1945)
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 明朝:倭寇 1874:入侵台湾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割占台湾、澎湖列岛
1900~1901: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1915:“二十一条” 1914~1918:日本对德宣战,趁机夺取山东 1931: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整个东北,进而建立伪满 洲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日本全面侵பைடு நூலகம்(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
场 协 毛泽东思想发展:《论持久战》 1938.5 同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 开辟 作 敌后战场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战(共产党)
一对矛盾:中日矛盾 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 两条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抗 两个战场:中 共:敌后战场 日 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 战略防御阶段( 1937 、 7 — 1938 、 10 ) 争
三个阶段: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战略反攻阶段(1945、8) 国民党政府 三个政权:日扶植的傀儡、汉奸政权 伪满洲国 汪伪政权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