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常规
一、计划:每学期开学前,要认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包括全学期的教学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简析、教学措施、教学进度等。
二、备课:
1.熟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写的意图,弄清“双基”的具体内容,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本节与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2.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状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以利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3.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全面而具体,不仅要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4.认真写好教案。
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
教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拟写,要结构合理、详略适度、层次清楚,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得照抄参考教案,课后要写反思。
三、上课:
1.教案处理。
正确对待教案,一般情况下要按教案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和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重点相关问题上展开学生的活动,为学生的反思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讲解正确,没有错误,不生搬硬套,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案。
2.教法选择。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灵活,能够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个性差异,重视对教学的反馈与评价,满足对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发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和渗透,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学法指导。
注重学法指导,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倡导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际操作,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自主学习的原则,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科学,安排合理,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5.教学效果。
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对学科学习具有自信心,大部分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