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学复习试题与复习资料

质量管理学复习试题与复习资料

一、填空1. 所有取值能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 离散型随机变量 )。

2. 在质量管理中, 正态分布确定的参数σ越小,表明质量的( 一致性 ) 越好。

3. 已知总体为N(μ、σ2),则样本平均数的数字特征值与总体的数字特征值的关系是:E(样本平均数)=( μ ) ,D(样本平均数)=( σ2/n )。

4. 控制图采用3σ为控制界限,是因为在该点(错发警报 )的错误与( 漏发警报 )的错误造成的总损失最小。

5. X 控制图是用来反映与控制产品质量数据( 集中趋势 )的变化的。

6. X 控制图的上控制界限为( X ~+m 3 A 2R )。

7. 表示(相邻观察数据 )相差的绝对值被称为移差。

8. 抽样后在控制图上打点,出现连续 7点上升,被称为:( 单调链 )。

9. 推动PDCA 循环的关键是( 执行 )阶段。

10. 因果图中的( 特性 )指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结果。

11.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偏离了ε,修正后的过程能力指数=pkC ( 2(1)6p T K C εσ--= )。

12.预防周期性维护方式的特点是:定期全面进行(预检预修)工作。

1.选控的概念是将系统因素进一步划分为:(非控系统因素)与(欲控系统因素)。

2.质量体系就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所建立的综合体。

二. 单项选择题3.传统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是( A )。

A 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B 按照过去的经验进行质量检验C 按照领导的意图进行质量检验4.2000年版ISO9000族标准将由四项基本标准及若干份支持性技术报告构成。

四项基本标准中——ISO9001是:(C )。

A质量体系审核指南 B 质量管理体系—指南C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D 质量管理体系—概念与术语5.造成产品质量异常波动的原因是( B )。

A偶然性原因、B系统性原因、C不可避免的原因6.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D )。

A 0≤γ<1B 0≤γ≤1C − 1≤γ≤0D − 1≤γ≤17.每吨铸件成本(元)与每一工人劳动生产率(吨)之间回归方程为y=270-0.5x。

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吨,单位成本( C )。

A 降低269.5元B 提高269.5元C 降低0.5元D 提高0.5元8.配合回归直线的前提条件是( D )A必须是对两个变量配合回归直线B两个变量必须有明确的因果关系C 两个变量必须具备线性函数关系D两个变量必须具备显著的线性关系9.操作者精心加工,一批产品的质量( B )。

A是可以做到完全一致的B也是做不到完全一致的C有时是可以做到完全一致的10.直方图的主要用途之一是( B )。

A计算平均值、B掌握产品质量分布状态、C确保工序处于受控状态11.现有一组数据4, 7, 6, 2, 5, 8, 3,其标准偏差为( A )。

A 2B 1.54C 3.0812.对某工序进行产品质量抽样检验,其样本平均数的数学期望为:20;标准偏差为:1。

已知样本量为:4,则本工序产品的平均数与标准偏差为( A )。

A 20 、2B 5、1C 20 、0.513.现有一组数据:1, 7, 4, 3, 8, 6, 14, 5其中位数为( B )。

A 3B 5.5C 614.用于表示相邻两个观察数据相差的绝对值的是( B )。

A极差B移差C标准偏差15.比较准确地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值是( C )。

A极差、B移差、C标准偏差16.属于计量值控制图的有( C )A.不合格品数控制图B.不合格品率控制图C.中位数一极差控制图D.缺陷数控制图17.一张因果图解决的主要质量问题可以是( A )A.一个B.2个C.多个D.没有限制18.某局邮件处理时长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值为30分钟,标准偏差为10分钟,上级规定的赶发时限为60分钟。

则其过程能力指数为( A )。

A 1.33B 0.67C 119.某营业室电报内部处理时长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值为30分钟,标准偏差为10分钟,上级规定超过60分钟为逾限,则该室电报内部处理时长逾限的概率为( B )。

A 0.135%、B 0.27% 、 C2.275%20.工序能力指数C P=1. 04时,说明工序能力( B )。

A 不足、B尚可、C充分三、多项选择题21.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有(BCD )。

A重视统计计量工作的观点,B全员性的质量管理的观点,C用数据说话的观点,D全面质量管理的群众观点。

2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它管理的全面性:包括( BD )。

A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管理B全过程的质量管理C按既定质量标准进行控制D综合性的质量管理23.引起产品质量波动的偶然因素的特点是(AD )。

A经常存在、B影响较大、C各件相同、D 难以排除。

24.影响工程质量的五方面因素有( BD )。

5M1EA检验 B 设备C教育D材料25.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包括员工所做的( ABC ) 工作的好坏。

A 技术B 组织C 服务D 维修26.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有(AB )。

A二项分布B泊松分布 C 正态分布 D 高斯分布27.常用的计量值控制图有(AC )。

A样本平均数控制图、B单位缺陷数控制图、C极差控制图、D不合格品数控制图。

28.PDCA循环的八个步骤中有( A C D )。

A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B制定质量标准;C调查效果;D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29.x单值控制图适用于( A C D )。

A数据不易获取时B大批量快速生产的工序、C工序中只能获得一个测定值、D数据不需分组。

四、判断题30.适宜的质量体系应能满足现实质量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而有效的。

(√)31.全面质量管理与消费者没有关系。

(×)32.产品包括有形产品(装配型产品或流程型材料)与无形产品(情报或概念)。

(√)33.“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

(√)34.产品质量的好坏,最终要通过用户的使用来评价。

(√)35.当np≥5时,二项分布变成了正态分布。

(×)36.当样本量n→∞时,二项分布以泊松分布为极限形式。

(√)37.不论总体分布状态如何,当N足够大时,它的样本平均数总是趋于正态分布。

(√)38.偶然因素是指对产品质量偶然起作用的因素。

(×)39.相关系数接近―1,说明两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很弱。

(×)40.极差的分布是对称的。

(×)41.移差是表示相邻两个观察数据相差的绝对值。

(√)42.控制图的控制界限只能采用μ±3σ。

(×)43.P控制图与Pn控制图的区别在于: P控制图的样本量是固定的。

(×)44.控制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时,只要抽样打点不出界,就表明生产处于控制状态。

(×)45.抽样后在控制图上打点,若点恰好落在控制界限上,则作界外处理。

(√)46.因果图的作用是由粗到细地追究产生质量问题的最原始因素。

(√)47.分层法是用来加工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

(√)48.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在于做好计划。

(×)49.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与标记可以在产品上使用。

( × )五、计算题50. 某种合金钢的抗拉强度y(kg/mm)与钢中含碳量x(%)有关,测得数据如下表。

求y 关于x 的线性回归方程。

(保留2位小数)。

解:(1)计算相关系数为14141410.963i i i i x y x y r -==∑∑∑样本容量为n=14,查相关系数表,当显著性水平为1%时,0.010.661r =,0.01r r >,线性回归效果显著,认为抗拉强度y 与含碳量x 存在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求抗拉强度y 与含碳量x 的线性回归方程14141411114142211114103.481()14i i i i i i i i i i i x y x y b x x =====-==-∑∑∑∑∑ 33.121a y bx =-= 回归方程为ˆ33.121103.48yx =+51. 某企业上半年产品产量(千件)与单位成本(元)资料如下: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单位成本为因变量),(保留3位小数)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下降多少?解:611121()() 1.818()i ii ii x x y y b x x ==--==--∑∑ 77.363a y bx =-=回归方程为ˆ77.363 1.818=-产量每增加1000件单位成本降低y x1.818元。

52.某市移动局统计到其GSM高级信令转接点某月质量情况如下:路由故障:根据数据作出排列图。

并进行ABC分析。

解: (1) 计算表ABC 分析:A 类:检测出语法错误、网路拥塞,占到总质量问题的80%左右,是要解决的重点;B 类:对这种类型的地址未翻译,占总质量问题的10%以上,是次要的问题;C 类:网路故障与对这种特定的地址未翻译,是一般的问题。

53. 某支局抽查收寄包裹的规格,每天抽取100个样本,经10天得到以下数据,试画出Pn 图的轮廓线。

(保留2位小数)解: p = ∑∑n Pn= 40/1000 = 0.04p n = 4≥3 (近似于正态分布)CL= p n =0.02×200 = 4 UCL= p n +3)1(p n p - =9.98 LCL= p n -3)1(p n p - = -1.88 (取LCL=0 )54某工序加工一产品,其计量数据如下: 试画出X -R 控制图的轮廓线。

(保留2位小数) 解:R = 100/10 = 10CL=X = n1X =380/10 =38UCL= X +A 2R = 38 +0.729×10= 45.29 LCL= X -A 2R = 38 -0.729×10 =30.71 CL R = R = 10UCL R = D 4R = 2.282×10 = 22.82 LCL R = D 3R = 0×10 = 0轮廓线: UCL = 45.29CL = 38 LCL= 30.71UCL R = 22.82CL R = 10LCL R = 055某局邮件处理时长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值为40分钟,标准偏差为15分钟,上级规定的赶发时限为60分钟。

其过程能力指数是多少?经过优化作业组织管理,平均值变为35分钟,标准偏差减少了5分钟,则其过程能力指数是多少?是否充足? 解 :已知 中心值μ=40,标准偏差σ=15,60400.443315u p T C μσ--==≈⨯ 60350.833310u p T C μσ''--===⨯ ∵1.00>'p C C>0.67 ∴其过程能力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