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一、引言数学在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不但如此,它既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性学科,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已有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到,数学教学不但仅关系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更重要的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水平将起着重要作用。

具有较强思维水平创造水平的人,不但能适合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且工作也会更出色。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实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初中生数学水平的核心。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二、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水平的方法与建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逻辑思维水平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使用逻辑方法,来实行思考、推理、论证的水平。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广泛使用逻辑推理。

所以,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极为有力的场地。

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这里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提出几点看法。

(一)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思维方向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1、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

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

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水准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

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协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动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动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

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实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相关旧知。

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

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动从一般到特殊的使用。

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理解原理,掌握方法,不但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特殊,把一般的规律使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

所以,(1)要增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2)要增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3)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理解;(4)要增强实践操作练习,促动学生“动作思维”。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动思维的系统化。

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实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理解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动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理解。

2、重视寻求准确思维方向的训练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思维的方向问题,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实行的,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准确答案。

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准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实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4)散向性。

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

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实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其次,指导学生寻求准确思维方向的方法。

培养逻辑思维水平,不但要使学生理解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准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

为使学生善于寻求准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

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实行思维的材料。

培养学生思维水平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实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依据基础知识实行思维活动。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

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能够寻求到准确的思维方向。

(3)联系旧知,实行联想和类比。

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

由旧知实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准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

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实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准确的答案。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学生思维水平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

因为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有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但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3、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

所以,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教学中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理解,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要从单一的灌输式转为启发式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传授数学知识,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更重要的任务。

早在20世纪中期,日本就已把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水平、主动探索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第一任务,而知识教学作为第二任务。

例如几何学习“正切与余切”时。

我们先提出问题:“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在与建筑物AC的底端C点同一水平线上的B点测得∠ABC=30°又在这同一水平线上的D点处测得∠ADC=60°,量得BD=50m,求AC的高度。

”用同学们以前学过的相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利用图中的两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条件,求得AC的高度,如果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不含有30°角这个特殊条件。

我们又将如何解决呢?这就是下面课堂教学中要学习的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的问题。

这个提问具有悬念感,学生急于想知道解决问题方法,便会迫不急待地去阅读教材,寻求结果,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去探求。

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学习效果自然好了。

求变,就是指对教学中的典型的,重要的问题实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变式训练内容应贴近教材,让学生感觉到这种教学形式的新、奇、而又能够接受。

调动了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在概念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使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掌握概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协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

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准确的思路实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

所以,在概念教学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然后使学生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实行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另外在概念的讲授过程中,要使学生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使用准确的分类规则使学生掌握一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于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要使学生掌握“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关系和定义概念中的具体内容,这样在根据这个概念实行推理中,就会不但考虑它本身的特点,而且还会考虑到这种概念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它也具有,由此,教师在推理过程中应注意加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更开阔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长方体这个概念的教学时,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这个几何体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它的特点一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它是一个四棱柱,它是一个直四棱柱等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它是一个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这个结果,然后定义出凡是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叫做长方体。

然后让学生举几个长方体的例子,这样就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长方体的概念。

另外,在长方体的教学时,还要指明它是棱柱的一种,所以它具有棱柱的特点,这样能够把棱柱的特点过渡到长方体上,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长方体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

思维的发展具有某些规律性,它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拓展思路,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有的是一个条件能够得出多种结论,也有时一个条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某一固定的结论,所以,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因为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五)、在复习课中实行逻辑思维水平培养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