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选择:1.1883年俄国学者发现了白细胞的吞噬,并提出细胞免疫学说1897年德国学者提出了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学说2.生物组织与细胞破碎的方法:1)按是否存在外加作用力:机械法和非机械法2)常用:磨切法、压力法、反复冻融法、超声波振荡破碎法和酶溶破碎法3.菌苗分类(根据成分):减毒的活疫苗、灭活的死菌苗、纯化的多糖或蛋白成分苗、基因缺失活菌苗、载体重组活菌苗、核酸菌苗、联合重组菌苗、多价菌苗、多糖与蛋白结合菌苗4.白蛋白制备方法:盐析法、低温乙醇法、利凡诺法和利凡诺-低温乙醇法5.第二代抗体是单克隆抗体,年份是1975年。
克隆羊多利:1996年6.双特异性抗体构建方法:化学交联法;生物学法(杂种-杂交流法);基因工程法7.重组蛋白质药物鉴别方法1)电泳法:SDS-PAGE,等电点聚焦,免疫电泳2)免疫学分析法:放免疫(RIA)、放射性免疫扩散法(RI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渍(immumnoblotting)3)受体结合试验4)各种高效液相分析法5)胎图分析法6)Edam N末端序列分析法7)圆二色谱8)核磁共振8.治疗性疫苗分类(根据治疗疾病不同):1)细菌型治疗性疫苗2)病毒型治疗性疫苗3)肿瘤治疗性疫苗4)自身免疫病治疗性疫苗9.治疗性疫苗与预防性疫苗的区别1)对象不同:前者是已被感染或患者机体,后者是健康人体2)目的不同:前者用于治疗患者或防治疾病恶化,后者用于防治3)应用不同:前者需要考虑患者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后者对未被感染人群10.各国生物技术发展模式●美国的模式与特点:1)政府与私人对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品的研发持续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后盾2)政府、大学和企业间的亲密伙伴关系及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是研究成果迅速商品化应用的桥梁3)学术界的敬业精神与企业界的创业精神是发展的动力4)日趋成熟的风险投资如股票市场是产业化的保障●日本的模式与特点:1)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2)引进、合作而应用的模式3)重视支持应用研究,鼓励在应用中创新4)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大公司投资5)加强官、产、学有效结合●欧洲国家的模式与特点1)良好的工业基础,巨大的投资商,众多的跨国公司,高水平的研究队伍2)一流的研究工作,二流的开发应用3)政府投资建立研究中心4)大公司带动作用●亚洲一些国家的发展模式与特点(1)印度1)对生物技术的定义十分广泛2)政府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协调3)政府加大对生物技术的投资(2)新加坡1)政府十分重视生物技术发展2)建立一批研发中心3)创立风险投资基金、生物技术创新基金、生物技术发展基金4)吸引大批跨国公司发展生物技术产业11.DNA疫苗用途:1)DNA疫苗用于肿瘤治疗: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修饰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使其分泌某些细胞因子从而可诱生炎症反应或免疫应答,达到消除肿瘤的效果2)DNA疫苗用于治疗自身疫苗病3)DNA疫苗用于治疗结核病4)DNA疫苗用于治疗艾滋病12.酪核酸疫苗作用: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结核病和艾滋病13.双功能抗体用途:抗血栓形成、抗肿瘤、抗感染作用14.病毒疫苗分类(根据技术特点):1)传统病毒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2)新一代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核酸疫苗、蛋白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遗传重组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微胶囊疫苗15.鼠源单克隆抗体缺点:1)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使用后可产生人抗鼠抗体,重复使用会降低抗体疗效或发生超敏反应2)半衰期短:不利于其发挥生物学效应3)靶吸收差:单克隆为完整的抗体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很难通过血管进入细胞间隙,单克隆抗体的摄取量非常低,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4)生产复杂,价格昂贵16.小分子抗体包括:Fab抗体、单链抗体、单域抗体、超变区多肽名词解释:1.生物制品:泛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借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来生产某些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或利用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制成作为诊断或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医药用品2.离子交换色谱:通过带电的溶质分子与离子交换剂中可交换的离子进行交换,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分辨率高,容量大,操作容易3.反向色谱:是利用溶质分子中非极性基因与非极性固定相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以及溶质分子中极性基团与流动相中极性分子之间的相反方向作用力的大小的差异进行分离4.弱毒苗:又称减毒活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起亚临床传染,但仍然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备注的疫苗就叫弱毒疫苗5.现代疫苗:是一种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Ag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某种特定的医学目的的生物制剂6.基因工程疫苗:也称遗传工程疫苗,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7.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将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抗原纯化合制成的疫苗8.寄生虫疫苗:对寄生虫对机体诱发的症状起免疫作用的疫苗。
9.基因工程抗体:对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与DNA重组技术相结合,根据研究者的意图在基因水平对抗体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10.治疗性抗体:一般性抗体只能在机体未患病时起预防作用,而治疗性抗体不但能作用于未患病阶段而且在已患病机体中通过中合作用、导向作用、竞争性抑制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内影像作用等对机体起一定的治疗效果。
简答、论述1.原料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1)原料选择的原则:①有效成分含量高,新鲜②原料来源丰富,产地较近③原料中杂质含量少④原料成本低等2)原料的选择注意事项:①植物原料生长的季节性②微生物原料的对数期③动物原料的年龄与性别2.好的菌种或毒种应具备哪些条件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2)具有可靠的安全性3)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性状4)具有遗传稳定性和一致性5)历史及有关资料清楚完整6)其他条件3.人血浆白蛋白制剂的制备过程4.核酸疫苗优、缺点及概念1)核酸疫苗:或称基因疫苗,是指使用能够表达抗原的基因本身,即核算制成的疫苗2)优点:①易制备②便于保存③可多次免疫并且容易制成多联多价疫苗3)缺点:①外源核酸是否会整合到染色体中引起癌变②能否引起免疫病理作用5.微胶囊可控缓疫苗特点:①小于10μm的微胶囊在注射部位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携带至淋巴结附近和免疫系统其他部位,具有更强的免疫效果②大于30μm的微胶囊,更适于做可控缓释,可用于婴幼儿免疫接种③微胶囊在肠道内不受酸或酶的影响,可用于口服6.我国基因工程病毒疫苗开发战略研究方向(1)首先要明确基因工程病毒疫苗在整个病毒疫苗研究开发中的地位和任务①主要常规技术不能或很难解决的新疫苗②传统疫苗的改造③加强治疗性疫苗研究④发展多价疫苗(2)目标选择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向导(3)加强新型疫苗的基础研究①加强疾病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②加强新型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③提高新型疫苗的免疫效果7.如何提高新型疫苗免疫效果1)多抗原表达:两种以上抗原、表面和内部共同诱生、表面抗原与非结构蛋白。
2)颗粒性抗原(变小)3)蛋白质工程抗原(串联)4)载体免疫系统(载体)5)免疫佐剂与联合免疫8.寄生虫苗研制困难及成功的关键1)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寄生虫疫苗的原因:a)多数寄生虫为多细胞生物,寄生虫抗原成分非常复杂,很难找准特定保护性抗原,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不清b)寄生虫抗原疫苗所诱导的大都为部分保护性免疫力(一般为30%~70%)c)寄生虫形成种种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方法,其机制尚待阐明d)寄生虫一般引起慢性长期感染,病期因寄生虫生活史中形态上不同,常存在数阶段2)成功的关键:a)选择免疫应答难以作用的寄生部位b)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不同发育阶段表现抗原特异性改变,从而使获得性免疫力有严格的阶段(或期)特异性、各阶段(期)因其不同的表面抗原而避开了前一阶段引起的宿主免疫效应机制的伤害c)寄生虫在抗原变异,抗原摹拟和寄生虫摄入宿主DNA和获得宿主蛋白质或以宿主抗原伪装自己方面也表现了非常复杂而有效的免疫逃避机制9.免疫复合肝源性疫苗及治疗机理1)通过复合物中的抗体的Fc段,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了细胞摄取抗原2)复合物中的抗原经提呈后可比单纯抗原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增殖,释放更多的γ-干扰素和IL-2,属于THI类应答10.国内外基因工程抗体研究都有哪些进展11.我国治疗性抗体开发战略、目标:1)若干基础好的抗体研究领域能达到或超过世界发展的水平,同时有重点地扩展新的抗体研究领域。
2)对我国有较好研究基础的治疗性抗体的应用,如肿瘤单抗的免疫生物学治疗,应予重点加强。
3)加大支撑领域的研究力度。
原则:1)坚持“突出重点,有限发展”力争在某些区域取得突破2)加大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项目的力度3)点面结合,储备项目12.比较病毒疫苗,菌苗,治疗性疫苗,寄生虫疫苗特点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