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 A )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C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 )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C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 )A.《儿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C )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C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C )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A.促进者B.监控者C.旁观者D.主导者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D )A.实证主义B.泰罗主义C.唯科学主义D.普遍主义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B )A.“发现教学”B.“合科教学”C.“问题解决教学”D.“国际理解教育”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A.发现学习B.程序教学C.最近发展区D.先行组织者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D )A.裴斯泰洛齐B.福禄贝尔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C )A.经济大萧条B.进步主义运动C.八年研究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B )A.好奇心B.认知驱力C.附属驱力D.自我驱力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 )A.生成性目标取向B.行为性目标取向C.表现性目标取向D.普遍性目标取向17.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 B )A.课程决策研究的整合B.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C.课程实施研究的整合D.课程评价研究的整合21.“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 )。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黑格尔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C )A.教育质量B.教育地位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D )A.要素课程B.综合课程C.经验课程D.学科课程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 )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威斯特迈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B )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24.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 B )A.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B.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C.课程开发者D.课程计划制定者20.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A )A.分组学习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19.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

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B )A.直线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1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 D )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量的评价D.质的评价20.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C )A.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B.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凯勒计划C.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D.提示型、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C )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国家课程D.个人课程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B )A.洛克B.卢梭C.夸美纽斯D.柏拉图“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2.下列不属于...A.结构性B.实践性C.专门性D.学术性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D )A.课程评价B.课程标准C.教学活动D.课程采用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A.目标原则B.过程原则C.评价原则D.组织原则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这种评价称为( D )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A )A.个别学习B.分层学习C.合作学习D.团体学习26.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展开的主渠道是( B )。

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与回答21.即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 C )A.课程编制B.课程选择C.课程组织D.课程实施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C )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30.“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 C )A.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B.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达到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教育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D.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自由选择教育资源、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利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A.进步主义课程B.要素主义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B )A.教师B.学生C.教材D.环境14.“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 B )A.地位问题B.权利关系问题C.义务关系问题D.利益关系问题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这种评价称为( D )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29.“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C )A.多元主义价值观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C.主体教育观D.教育公平的理念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 )A.斯金纳B.拉伊C.格拉泽D.加涅20.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D )A.圆周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逐步深入课程D.直线式课程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A.卡斯威尔 B.坎贝尔C.坦纳D.斯宾塞30.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这是( C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A )A.《课程》B.《什么是课程》C.《怎样编制课程》D.《课程理论》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A )A.拉特克B.夸美纽斯C.卢梭D.裴斯泰洛齐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

A.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过于偏重教学的学术性B.他忽视了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C.对学科结构的假设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论思考D.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8.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教育目标中,哪一个目标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A )A.“知识”B.“评价”C.“领会”D.“分析”3.杜威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反映的是( A )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