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体系与结构布置
8)结构应有足够的结构承载力,具有较均匀的刚度和承载力分 布。 9)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构件的承载力。 10)结构应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及耗能能力,应防止构件发生脆性 破坏。 11)突出屋面的塔楼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承受鞭梢 效应影响。 12)减轻结构自重。 13)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能力。
第二章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结构布置
2.1 概述 2.2 结构布置原则 2.3 楼盖结构布置
2.4 基础结构布置
2.5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2.6 结构布置实例
2.1 绪论
一.框架结构体系
1.特点:
1)平面布置灵活。 2)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 3)施工简便、较经济、计算理论较成熟。 4)侧向刚度小,侧移大。 5)节点是薄弱部位,是设计关键。 (必须为刚接)
22
3.控制的意义: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 应对其位移比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或柱出 现裂缝,同时将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和高度控制在规范允 许范围之内。 (2)、保证填充墙、隔墙和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 ,避免产生 明显损坏。 (3)、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 ,避免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 效应。
2.房屋高宽比: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 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 1)见书中表2.3。 2)当高宽比超过5,应进行结构整 体稳定验算和抗倾覆验算。 3)实际工程中存在超限建筑, 如深圳地王大厦H/B=8.8,金 茂大厦7.6。
2.2.3 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均匀、对称,不应采 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应用:1)筒中筒结构
一般用实腹筒做内筒,框筒或桁架筒做外筒。内筒可集中布
置电梯、楼梯、竖向管道等。
2)框架-筒体结构
中部布置核心筒,周边布置大柱距的框架,受力特点和框架 -剪力墙结构类似。
3)多筒结构-成束筒 成束筒是由若干单筒集成一 体成束状,形成空间刚度极大的 抗侧力结构。采用自下而上逐渐 减少筒体数量的处理手法,使高
H
δj δi
3)刚度大、侧移小,抗震性能优越。
4)结构自重大,间距受到楼板跨度限制。 5)侧移曲线呈弯曲型(层间位移随楼层 增高而增加)。
δj ﹥ δi δ
剪力墙侧移曲线
2.适用范围:
属于刚性结构, 适用于高度比较高、层数比较多建筑,如住宅、旅馆等。
代表作品及平面:
广州白云宾馆,33层,112.45米, 1976年建成,国内首栋百米高层。
小框架 巨型梁
巨型柱
上海证券交易所
2.2结构布置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注重概念设计; 重视结构选型与平、立面布置的规则性; 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好且经济的结构体系; 加强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指不经过数值计算,在对高层建 筑的地震作用、风作用、温度作用、场地土特征、结构的真实 效应和一些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来确 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措施,运用宏观的思维方法去指 导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概念设计比 “计算设计”更为重要。 由于外加荷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结构计算模型的假定与 实际状况的差异,使计算设计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有效控制 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
不规则类型 定义
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扭转不规则 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 的 1.2 倍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 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 层楼面面积的 续 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层建筑结构更加经济合理。但这
些逐渐减少的筒体结构,应对称 于建筑物的平面中心。
芝加哥希尔斯大厦
五、 巨型结构体系 有巨型框架结构和巨型桁架结构。
利用筒体作为柱子,在各筒体之间 每隔数层用巨型梁相连,筒体和巨型梁
即构成巨型框架。巨型框架具有很大的
承载能力和侧向刚度。 由于它可以看作是由两级框架组 成,第一级为巨型框架,是承载的主体; 第二级是位于巨型框架单元内的辅助框 架,也起承载作用。因此,这种结构是 具有两道抗震防线的抗震结构,具有良 好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时,对框架结构,楼层与上部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 γ1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 0.8 。注:楼层的侧向刚度可取该楼层剪力与该楼层层间侧移的 比值。
Vi i +1 1 = Vi +1i
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 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上部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 γ2不宜 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比值不宜 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不宜小于1.5。 Vi i +1 hi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 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 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 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注: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 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 力之和。
1)与框架结构相比,承载力和刚度提高,侧向变形减小; 与剪力墙结构相比,平面布置较灵活,且提供了较大空 间 。 2)剪力墙由于刚度大,承担大部分(80-90%)的水平作 用,是抗侧力的主体,而框架承担少部分水平作用, 竖向荷载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 H
3)通过框架—剪力墙的协调工作, 改善了框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 能,使各层层间剪力和位移趋于 均匀,侧移曲线呈弯剪型(或剪 弯型)。
位移比
1.定义: 位移比包含两项内容: ①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②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2.公式: max / 或者 max / 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 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 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 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高规》第10章规定的复 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7850
2300
7850
3600 4000
8000
8000
6600 0
3000
3600 3000 0
6600 0
8000
8000
4000 3600
70000
框支剪力墙:底层做成框架结构,上层做成剪力墙结构。底层 刚度小,上下刚度突变,地震作用下底层内力及塑性变形很大。
三.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1.特点:
2.2.5 变形缝的设置 1)缝的分类: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2)设缝的优缺点: 优点:用缝将复杂建筑分为规则的部分,或减小温度应力,或减 小房屋不均匀沉降。
缺点: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立面处理不便;基础防水不易处理等。 3)趋势: 目前趋势是避免设缝 ,或尽可能少设缝。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60 130 140 7度 50 120 120 8度 0.20g 40 100 100 0.30g 35 80 80 9度 50 60 不应采 用 70 80 不应采 用
板柱-剪力墙
110
80
70
55
40
注:(1)表中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结构; (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3)甲类建筑,6、7、8度时宜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9度 时应专门研究; (4)框架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以及9度抗震设防的表列其他结构,当房屋高度超过 本表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框架—核心筒
筒中筒
220
300
210
280
180
230
140
170
120
150
注:(1)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 (2)甲类建筑,6、7度时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 8度时应专门研究; (3)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措施。
23
周期比
1.定义: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 第一扭振周期) 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第一侧振周期)T1之比。 2.公式:Tt /T1 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 振周期T1之比(即周期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85。
2.2.1.抗震设防结构布置原则
为了使高层建筑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应考虑下列抗震设 计基本原则: 1)选择有利的场地,避开不利的场地,采取措施保证地基 的稳定性。 2)保证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刚度,以及足够的抗滑移、抗 倾覆能力。 3)合理设置抗震缝。 4)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5)多道抗震设防能力。 6)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7)结构应有足够的刚度。
不规则类型 定义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 侧向刚度不规 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 则 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 件不连续 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 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6)在地震作用下,易引起非结构构件破坏。 (应设计成延性框架)
δi δj< δi H δj
δ 框架侧移曲线
7)侧移曲线呈剪切型(层间位移随楼层增高而减小)。
2.适用范围:
属于柔性结构, 适用于非抗震区和层数较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