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们,要他们来教育这些在年龄上最容易受影响的人,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完全托付给他们。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生物实验,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的就跳出来了。
再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
最后,这只跳蚤变的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
一周之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跳蚤效应的启示道理很简单,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
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
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②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 三个砌砖工人” 的故事说的是某建筑工地上,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 你们在做什么?” 。
第一个工人回答说:“ 我在砌砖。
” 第二个工人说:“ 我正在赚钱养家。
” 第三个工人说:“ 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 。
这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 砌砖” 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
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就是砌砖,是毫无目的的,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轻视本职工作,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是机械单调,索然无味的,有时会把砌砖看成是负担,工作时敷衍塞责,“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所作为。
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他把砌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认为砌砖的价值就是为了挣钱。
这样,他就把自己摆在被动的位置上,你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不给钱,我就不干。
这样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发展。
第三个工人的工作是有目标的,他把砌墙作为一种锻炼、一种积累、一种经历,虽是砌砖工人,干的是极简单、极普通的砌墙的活,但他具有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理想,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他不单纯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砌砖的,具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因而热爱本职,工作才是有激情和有创造性的。
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即使是最简单、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才能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砌砖工人也能成为建筑设计大师。
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同样,教育工作者也有这样的类型: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
如果一位教师把学校当做谋求生存的场所,把教书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得不到内心的自然与和谐,那么他就把自己也塑造成为了一台机器,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
他的生命内涵日益贫乏,生存品质日益下降,不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职业幸福的可能,失去了精神支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③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因为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如果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相互尊重,教育就会变成一场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严酷的“战争”,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一场疲惫不堪的“战争”,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案例: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
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
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1、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2、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3、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4、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
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这四块糖被称做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糖果”,成为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精神力量。
“范跑跑”范美忠老师自己说:有人认为教师应该是义不容辞地救助学生,我刚才说了有救助学生的义务,但是,是不是有冒生命危险的义务,我个人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教师作为道德楷模,这个说法我是这样看的,教师一定是应该在底线道德之上的,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教师也是人,是不是要以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这个我持一定的反对意见。
学校既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也是保护学生权利的主要部门。
尤其是教师,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各项权利,做学生权利的维护者。
另外,要求教师既充分尊重学生,又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伤害学生的心灵。
④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
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为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的教育活动。
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的10 个方面:提供民主的教学气氛;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暂缓批判;提出一些开放性、没有答案的问题;允许从事独立学习工作;不排斥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改进作业及评价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家长密切配合,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知识基础,活用原则,推陈出新;注重创造的伦理,辅导正向的发展等。
甘肃省静宁一中化学教师王好学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师必须学会“少讲一点,多说一句”。
讲课和旅行带行李一样,要少而精,要善于少讲一点。
当然,舍弃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舍弃就要理出头绪,抓住重点,少而精,精而细。
而“多说一句”,就是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那些值得发挥的可以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东西。
这些内容,常常就是知识的来源,规律的发现,知识的活用,创造的顿悟,它的作用是深远的,学生可能会记忆一辈子,可能会举一反三,可能会领悟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潜移默化之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它可以使学生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受到陶冶,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上海市尚文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
她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她在北京开会,得知班上三个小男孩在逛超市时,顺手拿了三支他们喜欢的笔。
尽管知道他们已知错、认错,但是黄老师还是急得寝食不安,因为这说明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入耳入心,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和行动。
应试教育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
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