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廩⑴n)食/以数百
人。
宣王/死,缗(min)i/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儿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m5)土继位。
缗(m in)i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 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注释】
使:派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必;一定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悦之:很高兴,很喜欢
廩:粮食仓库。
食:供养
廩食:官府供食
好:喜欢
一一听之:吹竽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宣王悦之(很高兴,很喜欢)(2)廩食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2、解释下列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
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壬吹竽” ?
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
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人吹竽,他能够混在里面而,齐宣王却听不出来。
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用原文回答)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冋答)
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马脚而被淘汰的。
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是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货充好货。
” 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数而己。
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氏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诣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冼行;子/随俄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裟,畝图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 /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逍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
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 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 怕狐狸。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注释]
① 求——搜求,寻找。
② 无敢——不敢。
⑩走(古)——逃跑(今)[行(古)——走(今)]
1、 解释加点词语
食(吃)长(掌管)然(对的,正确的) 皆(都)
故(所以) 遂(于是,就) 子(你) 走(逃跑)
2、 翻译全文
3、 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顺接连词,无实意)〈2〉故遂与之行(狐 狸)
〈3〉兽见之皆走(老虎和狐狸)
4、 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岀的成语:狐假虎威。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人 的势力来欺压人。
5、 从中概括岀这则寓言的寓意: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6、 请写岀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 恃势凌人 三、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 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鎳踱②而听。
注:①操,琴曲。
②鎳踱(diexie ),踮着小步。
释义: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
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 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 母牛眸眸的声音。
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先前,以前) ②不合其耳也(悦)
③ 孤犊之嗖(叫声) ④即呼尾奋耳(摆动)
(2) 翻译下面句子。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即掉尾奋耳,SMWifu 听。
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3) 从某一个角度概扌舌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 情的刖提③长(zhang)
然
遂畏。
老逃;。
反不,的是怕
命实走 首领。
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命令,意志。
四、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帀,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他曰:咛信度,无自 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 上。
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 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吁是返回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 市的时候,集市己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 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履(鞋子)(2)操(拿,携带。
) (3)度(量长短。
)(4) O 、 制个 量L 0)秋基 du 春
想音-首然放代他通等到却忘拿代
已得才通到散不••于买为鞋用脚宁 度瓶处^:餐治IflJZg:、乙応坐s:±:TnJ:亡3锵、乙LZ:衛75:忆氏無九射ii:w:M:乙从忌宀厂 履 革 O >人 O 》|U 的O 。
相是到什子。
可
在 此 i t 指量 好1 尺
码 O 字 0 去 • • 0 座 ;座 位; B 现 在 0 携 带 此 ib 指量 好1 的 尺 码 0 • 字 等 结 拿到 持: :返 到。
束, O 拿。
;返 停止 冋' 0 3 什i O 么
O 自 就 O 己 O O
宁(宁可。
)
2、解释
⑴“先自度其足'的度(量长短)
⑵“吾忘持度”的度(量好的尺码)
⑶“宁信度”的度(量好的尺码)
(4)至之市,而忘操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5)反归取之(代词, 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6)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3、翻译
先口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及反,帀罢,遂不得履:于是返冋取尺码。
等到他返冋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宁信度,无口信也:那个人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口己的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5、你怎样看待郑人买履?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这个郑人是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如刻舟求剑)五、《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简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出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注释:①耕:耕出利哋。
耕者,耕出的人,农民。
②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③走:跑的意思。
④颈:脖颈,就是脖子。
⑤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⑥耒:未和,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⑦冀: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解释: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坐享其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撞)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放,放下)
③冀复得兔(再)•④而身为宋国笑(成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因为他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所以……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