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仅供参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序”的常识及写法、“杂文”的特点及相关要素。
2.引导学生对照“序”之框架,梳理文本,讨论异同的原因。
3.对照“杂文”特点,找关键语句、语段,分析其中内涵。
4.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照“序”之框架,梳理文本脉络。
教学难点对照“杂文”特点,找关键语句、语段,分析其中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课文前“重点聚焦”。
2.课文后“阅读与理解”1-3题。
二、课堂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说起鲁迅先生,我们的耳边一定会响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句话。
的确,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是超出常人的。
大家知道吗?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
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
究其原因,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
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在左联青年诗人白莽死去五年后,重病缠身的鲁迅手握其遗诗《孩儿塔》,心绪难平,于是当夜便为之作序。
今天就让我们走入文本,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来感悟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传递出的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厚意。
(二)解读文本1.常识普及(见阅读指导)《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1)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2)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议论性。
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
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2.理框架,说异同一般序文本文具体内容写作缘由有,第一段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体例有,第134段诗内容有,第4段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无未有评论具体篇目与诗句问题一:第2段介绍了什么内容?问题二:第四段中究竟有还是无具体的诗集内容?问题三: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第2段介绍了作者情况;(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
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
)第4段既无也有,序中并未涉及具体篇目,但作者用排比、比喻的修辞句给出了总体评价。
之所以如此处理,体现出作者对诗集中每篇的赞赏,作者对诗人白莽创作的肯定。
本文虽名为序,却突破了一般的序文平实介绍的框框,作者没有就诗论诗,而是或叙或议、或抒情,以深沉的强烈的感情,对白莽的诗作了激情昂扬的高度评价,抒发了对革命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段落大意概括如下:写序的起由。
产生惆怅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
缅怀亡友想要为亡友遗诗作序,但又难以兑现。
更加惆怅客观而热情地评价《孩儿塔》的创作意义。
热情讴歌点明《孩儿塔》的价值。
乐观希望3.找语句,析内涵作为散文的一种,杂文兼具文艺性和辩论性。
它擅长将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结合,形成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文风。
这在鲁迅先生笔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请同学找出说理、表达皆有或有其一的语句交流其内涵。
(1)“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
作者对环境、景的铺垫较长,“淅淅沥沥”叠字的运用马上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那种“冷、凄凉”的感觉不仅是身体发肤,更是视、听觉双重冲击下内心感受的写照。
再加一个“独”写尽孤独、孤单、茕茕孑立之境。
形象描写景物为后面“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
……’”句蓄积了饱满的情。
由景及情及人的写法让情难以自抑地涌出,所以作者会说“更加惆怅”,点出全文的情感核心词“惆怅”。
穿插提问:“惆怅”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惆怅”?字典释义为犹豫不决、不知所措、无奈、伤感、愁闷、朱意。
原因在于作者重病缠身(肺结核病重,只有38公斤,最后的春天),看到民族危亡(时值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一个春天,日本侵华的阴云密布神州上空,而当局却正忙着“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军事和文化的围剿。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自然“惆怅”。
在这料峭春寒的清冷、雨夜独坐的凄凉中,加上了远道来信的重托,惆怅更加沉重。
破折号意为“解释说明”。
(以上分析解决课后一阅读与理解 2.(1);二思考与积累 1.(1);3.(1))(2)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
自己出来的。
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问题一:“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可改为“他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吗?不可以删除“年青的”。
白莾在鲁迅眼中,是中国优秀青年,是民族未来的脊梁。
可是,这样的朋友、好青年却遭虐杀,英年早逝!作者写这三个字,是一种强调,更是一种对刽子手的控诉。
问题二:序文一般不会对有关人物作回忆性描写,但鲁迅则描写了一段白莽“热天穿着大棉袍”出狱细节,这样的描写在该文中有什么意义?这段外貌和语言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似在眼前。
“热天穿着大棉袍”的细节点出了白莽从被捕到出狱季节的不同,时间跨度长。
明写他的笑,暗写作者的哭与悲。
“这是第三回了”一句赞颂年仅19岁,已入狱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出一名意志坚定的革命斗士的形象,寄托作者的思念。
此处越细致的描写越凸显作者并未将他忘却,虽然作者说“要将他们忘却”,但“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中的“足”表明作者一刻未曾忘怀,“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中“蒙、新鲜”显示白色恐怖严重,反动统治集团的凶残,对革命志士仁人、进步青年残害的屠刀从未放下。
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三:两个破折号有何意义?1)“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表声音的拉长。
让读者记住此段介绍谁、回忆谁。
使读者感到看似冷静描述背后,鲁迅先生心绪的起伏。
2)——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喻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表解释说明。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白莽不改初心,令人敬佩。
(以上分析解决课后二、思考与积累 1.(2)、(3);4.(3)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广泛流传、发布)的。
问题:如何理解“一团火”?此句用了比喻修辞。
“捏着一团火”写出烫手之感,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4)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
问题一:如何理解“我简直不懂诗”?反语。
有反动文人指责先生不懂诗,面对那些无聊文人、反动文人的诗,比如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先生坦承不屑于能懂,予以反讽。
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研究诗,也写诗,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自题小像》《自嘲》《惯于长夜过春时》等诗作我们更是耳熟能详。
问题二:“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可以删除“也许”吗?“也许”有反语之效。
白莽就义时不过22岁,所以作者说“死得太快”,语言中满是悲愤与痛心。
两人实在是志趣相投。
(5)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问题:如何理解“不说、不能”?主要是环境不便。
有人认为是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怖”及“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外敌入侵当前,迫切需要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所以不宜说抨击政府的言论。
总之,语带双关,既道出为战友的遗诗作序,却又不可能详加评说,无奈愤懑得很,也隐含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讥讽与抨击。
(6)反观“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中的“惆怅”同“这就使我更加惆怅”是怎样的关系?“这就使我更加惆怅”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此处的惆怅是它的原因所在:不能为亡友的遗文写出好的序言,并且时势也使他不能畅所欲言。
是一种因果关系。
以上分析解决课后一、1.,2.(2)(4);二、思考与积累 1.(4),3.(123)先生说不能说,就真没说吗?(不能说,也要说,这就是鲁迅,这才是鲁迅)说了什么?请看第四段。
(7)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dào):军队里的大旗,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问题一:“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中“一般”可以省略吗?这句话与“我简直不懂诗”矛盾吗?“一般”暗讽了反动文人诗作的无聊与水平低下,不能省略。
不矛盾。
鲁迅先生是白莽的知音,能读懂其诗中所蕴含的赤子情怀,不懂是那些无聊文人之作。
问题二: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提示:从基本语义和表情达意的角度,联系序文的背景加以分析)(1)“东方的微光”,可否改为“东方的曙光”、“东方的阳光”?(2)“林中的响箭”,可否改为“林中的利箭”?(3)“进军的第一步”,可否改为“进军的号角”?(4)“爱的大纛”,可否改为“爱的旗帜”、“爱的旌旗”?(5)“憎的丰碑”,可否改为“憎的里程碑”?(1)“东方的微光”——微光指黎明前的一点点光亮,喻指《孩儿塔》里的红色鼓动诗是浓重黑暗里的一点希望光亮,光明的彻底到来路还漫长。
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
(2)“林中的响箭”——使视觉与听觉交融,突出诗集令“豺狼猛兽”(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作用。
(3)“进军的第一步”——诗集诞生是诗人战斗的行动,是人们对敌斗争的第一步,用以赞美革命先驱的勇敢和开拓精神,鼓舞人们不畏艰险,踏着先烈的足迹,前仆后继地继续斗争。
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号角则是直接激励人们奋勇前进)(4)“爱的大纛”——大纛是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旗帜,也不同于彩色绸缎制成的锦旗(一般用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