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管理的认识

我对管理的认识

我对管理的认识
一、管理概念的认识
管理是一个动词,由管和理这两个字构成,我认为它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管,就是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的约束;二是理,就是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得各方面的效益最大化。

(一)管。

“管”字上面是个竹字头,下面是个官。

竹子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喜欢制作成工具用来体罚不听话的孩子们。

官当然就是指上位者、有权利的人。

因此,管当然跟官和惩罚有关系。

“管”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理解——人治,是权利的体现,往往体现上位者的意志。

有人将管与官联系在一起,说当官就要当管人的官,当官就是要讲话算数。

不论是否有道理,方法是否得当。

在当代中国的今天,很多政府官员与企业领导们都常常挂着这句话,很多在行动中也在落实这句话。

广义的理解——有形或者无形的约束。

这种约束可以是纪律、规章、法律,甚至还可以是道德。

当然,对于企业可以制定厂规厂纪、员工守则,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强行规范员工的行为;甚至可以建立并倡导企业文化,让员工以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而自豪,从而在道德层面影响员工并达到规范员工的行为的目地。

(二)理。

“理”,左边一个王字,右边一个里。

王,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里,与外相对,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

理就是在君王的管辖范围内的是非得失的标准、事物的规律。

理还有纹理的含义,就是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

因此,理也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标准、规则的意义,二是梳理、理顺的意思。

(1)法律、标准、规则。

对企业来说,任何人的行为或者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法规的范围;任何人或者任何事都不能超出行业标准的限定;必然有员工守则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岗位职责来明确工作时间内员工应该履行的义务。

相对来说,厂规厂纪就是“法律”,是必须得到贯彻执行的硬性规定,这是一支队伍具备战斗力的前提。

岗位职责必须明确,员工才知道在工作时间内自己应该履行什么义务。

(2)梳理、理顺。

在这里,具体一点就是理事。

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所有人的作用,使各方面效益最大化。

它体现了一种理解与配合,协调和合作,以及责任意识,因为只有理解才会愿意配合,只有协调才谈得上合作,最后才可能上升为责任!
在此之上,才有可能产生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等。

因此,管理就是在有形或者无形的约束下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得各方面的效益最大化。

二、我了解国企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所在的国营企业是一家老国企,当然不具备有企业文化,员工就是普通的中国人。

当然,他们跟普通的中国人一样,心态都极其复杂。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厂外,无论他们交
往的范围还是深度都极其有限,但是他们喜欢扎堆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以下普遍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
1、既不拔尖也不掉尾,中庸之道视为立身哲学。

每个人上班都是为了赚钱,希望工作能有成绩仅仅是想为自己带来好处,这是最终的目的。

因此,没有人愿意为工作的原因而危害自己的私人关系,他们习惯于适度努力——既不拔尖也不掉尾——嘴里说的永远都比干的漂亮。

他们要顾及同事和领导对自己的看法,要为自己的每一个举动找到足够的理由,以获得身边的各种人的接受。

一旦拔尖,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会成为领导打压的目标。

古语早就说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非常努力和创新不一定会被人所理解,所以还是稳重点好。

不喜欢毫无顾虑地往前冲,他们认为那样很傻。

2、回避讨论,这种心态普遍存在。

他们不愿在工作场合表达个人观点,认为,自己的真实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的回答对自己有利。

所以,即使有人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里话,大多数人也不会明确表示支持,他们的态度是旁观。

如果先吃螃蟹的人得到好处,他们会一哄而上,如果领导对敢说真话的人有丝毫的不满,他们一定会随声附和——痛打落水狗,恨不得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

如果讨论的是质量事故,当不得不说的时候,他们会相方设法地摆脱自己的责任;如果讨论奖励,他们会踊跃发言力证自己做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想的就是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好处。

3、关系学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任何人如果要达到某种目的,一定会采用很多背后的手段。

最普遍的手法是送礼,广义点说是为有用的人提供服务,包括传一些小道消息,以及揣摩对方的心意。

其实,是为了让某人相信,自己不会违背对方的意愿,是为了获得信任,是为了确立互相得利的私人关系,而代价,则往往是企业的利益。

4、避免任何形式的冲突,这是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前提。

凡是对私人关系有所依赖的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在背后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所以,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极其敏感。

如果有人得到自己上司的信任,而此人并未向自己效忠,那么,这个人就是危险的。

换言之,在中国企业,个人即使得到高层领导的赏识,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基层的人际关系,还是不可能得到重用。

5、互不干涉他人利益和管辖范围,这是所有干部之间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国企中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在这里就是土皇帝——老子天下第一。

但部门领导之间,都有各种各样的小圈子,因此,相互之间都非常忌惮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发生冲突。

这样他们的个人才智和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内耗掉了。

因此,企业要在管理中做到:
1、让员工放下顾虑,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建立讨论机制,破除回避讨论的心态。

3、杜绝背后的手段,充分给予普遍信任。

4、将冲突转换为对话,解决矛盾,达到共识。

5、建立奖励机制,让个人才智充分发挥。

三、管理是管人还是管事?
管理到底是管人还是管事?
有人认为管理是管人,并说:“当官就要当管人的官”;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才是完成工作的主体,只要管住了人就管住了事。

有人认为管理是管事,因为事才是最终的目的。

这两种说话都不免失之偏颇,我认为管理不仅管人也管事,两者相辅相成。

四、怎样激活员工的热情
根据每个人的性格,我可以把员工分成三类,然后把握住这三种人的缺点,各个击破,第一种是善于听命的守成者,这种人过去的经验就是他们的准则,负责任,守纪律,缺点是不关注大局,不愿意冒险,对这种人要定期的表现他们,发有形奖励。

第二种人是喜欢迎接挑战的叛逆者,这种人喜欢行动,不重计划,喜欢具体,不愿抽象,讲求实际,不重理论,追求自由而又不受约束,对待种种人就要把任务交给他们,奖励的办法是让他们去学习或则休假;第三种人是很有远见的决策者,这种人有想像力,善于思考和分析复杂问题,不仅看眼前,更重视未来,奖励的办法是下个任务授权,允许他们弹性坐班。

五、管理者应具有什么能力?
(1)培养战略眼光。

必须拥有敢于脱离开具体细节事物的能力。

不要总认为,自己手下没人,只有上司抓住的才是最好的,再一个他们必须从实物型转变为思考型,从行动型转变为战略型。

如果一个主管老是向前冲,那么手下就只有佩服你而没有上司的事情了,同时会出现你的强大而别人无法成长的局面。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必须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给别人一个成长的空间。

(2)学习刘邦。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应该体现为样样精通,而是善于领导有才华的人。

如果管理者能力太高,对企业来说很可能是一场灾难,因为这种人在工作的时候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想法,从而忽视其他人的力量。

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他死后蜀国就一蹶不振。

(3)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一个管理人员还必须拥有主观能动性和智力,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只有尽其才,事才能尽其功,第三,要有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针对变局,最好的办法不是等大势明朗才去想应变之道,应该洞烛先机,自我创造适应变化的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