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缓控释制剂 ppt课件

缓控释制剂 ppt课件

取制得的控释微丸灌装胶囊,每粒胶囊 含微丸量相当于IM75mg.
Diagram
含量测定
体内外试验相关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外溶出度测定
人体生物利用度
血药浓度测定
含量测定:
❖取胶囊内容物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置50ml 量瓶中,加甲醇35ml,微温使IM溶解,冷却, 加甲醇至刻度,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 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pH7.2磷酸盐缓 冲液(1:1)稀释定容,在320±2nm波 长处测定吸光度,按IM的吸光系数为193计 算,即得。
缓、控释胶囊
剂型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普通制剂 第二代:缓释制剂 第三代:控释制剂 第四代:基于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与细
胞水平的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 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 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 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 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 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
血清中提取的IM及内标物的色谱图如下
❖2、标准曲线:取空白人血清1ml,共6份, 分别加入相当于IM0.1,0.5,1,2,3,5μg的 标准液,各加入内标液1μg,加pH柠檬酸缓 冲液1ml,混匀后,加乙醚8ml,漩涡混匀 提取5min。离心,分取乙醚层,置45℃水 浴将乙醚挥干,残渣用无水乙醇200μl测定。
慢地恒速活接近恒速释放的 制剂。
优点:
1:对于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减少服药 次数,大大提高病人的顺应性;
2:是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 物的毒副作用;
3: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故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4: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疾病的治疗。
❖3、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人体内生物利用度:
❖12名健康志愿受试者(男10女2),平均年 龄23.8±1.9岁,体重58.5±5.0kg,随 机均分为2组,于清晨抽取空白血后,单剂量 交叉服用IM控释胶囊1粒(75mg)和普通 胶囊3粒(由IM加稀释剂填充胶囊制成,每 粒含IM25mg,所用原辅料、空胶囊与控释 胶囊为同批号),两次服药间隔14d。控释 胶囊于服药后 0.5,1,1.5,2,2.5,3,4,6,8,12,16,24,32 h,普通胶囊于服药后 0.5,1,1.5,2,3,4,6,8,12,16h分别抽取静 脉血3ml。分离血清,HPLC法测定血药浓 度,结果见下图: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原则:
1:理化因素: (1)剂量 (2)药物的理化因素:PKa、解离度
、水解性 (3)分配系数 (4)稳定性 2: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 (2)药物的吸收 (3)代谢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1:溶出机制 2:扩散机制 3:溶蚀与扩散相结合 4:渗透压机制 5:离子交换作用
吲哚美辛控释胶囊的制备
1
材料
2
制备
3
验证
材料
仪器: 无级调速糖衣机、 Mini-沸腾包衣机、 UV-120及UV-260分 光光度计、RC-3B 型药物溶出仪、 Waters高效液相色 谱仪系统、IBM PC/XT型电子计算 机
药品: IM\糖粉、淀 粉、丙烯酸树 脂、乙腈、
制备
取IM与适量淀粉、糖粉等稀释剂混匀, 以水为润湿剂 ,在糖衣锅内按常规方 法制备素丸,然后用渗透型丙烯酸树脂 乙醇溶液在沸腾包衣机上进行薄膜包衣, 即得控释微丸。
体外溶出度测定:
❖根据IM控释胶囊主要是在肠道释放、吸收的 特点,选用pH7.4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 IM在此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19nm, 辅料在此波长附近无吸收。
❖(1)标准曲线 ❖(2)回收率与精密度实验 ❖(3)体外溶出速率
血药浓度测定:
❖1、色谱条件:色谱柱YWG-C18; 流动相:甲醇-水-乙腈-冰醋酸; 灵敏度:0.02AUFS; 检测波长254nm; 流速:1.3ml/min; 内标:炔诺酮。 炔诺酮和IM的保留时间分别为7.0和 11.7min。
由图可见,IM控释胶囊血药水平明显比 普通胶囊稳定,持续时间长,达到了良 好的控释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