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二标段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编制:审核:日期:1.工程概况麻新城区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服务中心主要干道。
本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和拓展经济开发区和凯麻新城区的城市发展空间,为后续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凯麻新城区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起于开司大道,于开司大道左侧相交90°。
路线全长3163.394道路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车速为60km/h。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2.3《工程测量规范》2.4《路基横断面图》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4.1 观测内容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涵洞、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4.2.1基底沉降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10m处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路基填筑前埋桩并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填筑到设计标高后,在基底沉降板埋设断面里程对应的基床表层顶面,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观测桩,与其他观测桩同步观测。
路堑开挖前,在堑顶外5m位置设置位移观测桩;边坡平台施工后,在平台中心位置设置位移观测桩,分别进行位移观测。
4.2.5过渡段沉降观测在路涵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m、25m和50m处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条件受限时,至少在距(涵)台1m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
每个观测断面分别在路基中心和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3个观测桩。
4.3选用观测元件类型及埋设4.3.1基底沉降、过渡段沉降观测基底沉降和过渡段观测桩采用沉降板,沉降板→底座、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底座为宽500mm、厚10mm的正方形钢板,测杆采用Ф100mmPVC塑料管。
测杆与底座钢板采用双面焊焊接牢固,为保证测杆竖直,埋设钢板前先将埋设位置整平。
测杆保护套每节100cm,随着填筑增高,测杆与套管也相应增高,接高后的套管应高出填土不少于0.5m,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路堤两侧位移观测桩采用长100cm(含桩尖20cm)、直径10cm 的圆木,在圆木中间打入小铁钉。
埋设时先在布桩位置打一个100cm深、直径15cm的孔,然后将圆木放入孔内,桩顶露出地面10cm,孔的空隙用C15混凝土填充,确保观测桩稳固。
4.3.3路基本体位移观测桩路基本体观测桩采用长35cm、直径20mm的钢筋制作,埋设时在机床表层级配碎石中挖30cm深、15cm直径的坑,将观测钢筋放入坑内,周围用水泥砂浆灌注。
钢筋顶端做成半球形,并高出埋设表面5mm。
4.3.4高边坡位移观测桩高边坡位移观测桩分为两种,第一种:堑顶外5cm处设置的观测桩采用长50cm(含桩尖20cm)、直径10cm的圆木,在圆木中间打入小铁钉,埋设方法同路堤两侧的位移观测桩;第二种:边坡平台中心设置观测桩采用长35cm、直径16mm的钢筋制作,在平台施工时进行预埋。
堑顶和平台的观测桩至少露出埋设面5cm。
4.4沉降观测组织机构4.4.1组织机构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工作实行项目总工程师总负责制,工程部长主抓,测量主管负责具体观测工作的安排、观测数据的汇总上报。
项目部为保证具体的观测工作相对稳定,固定两名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专门进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4.4.2职责划分4.4.2.1项目部总工程师职责(1)负责贯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指南、标准等要求和指示,负责内外协调;(2)负责审定、批准沉降观测方案;(3)审核上报资料,随时掌握量测情况,重大异常情况向指挥部主要领导汇报,负责技术方面的分析签定工作。
4.4.2.2工程部长职责(1)组织编制、优化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审查通过后负责督促落实工程部按已批复的专项方案实施;(2)解决观测中的人员、资源配置以满足量测工作的需要,保证现场人员协调配合;(3)督促、检查沉降观测工作,研究、解决观测中存在的问题;(4)对上报资料、分析报告复核把关,对现场沉降观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及时处理,重大异常情况向项目部总工程师汇报;(5)定期对路基稳定性提出书面报告。
4.4.2.3工区技术主管职责(1)负责按批准的方案准备各种所需用品,提前布设点位;(2)组织技术人员按规定的观测频率进行观测;(3)负责对观测资料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统计分析,对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观测原始数据保存完好,不得涂改;(4)一般情况下每周向工程部长上报路基施工及稳定情况,如有突变立即汇报。
4.5 控制标准及观测频率4.5.1控制标准沉降观测控制标准: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小于10mm/天,或竖向位移小于10mm/天;位移观测控制标准:水平位移小于5mm/天。
观测数据如果超出以上控制值时,及时查找原因,认真分析,必要时停止施工。
4.5.2观测频率沉降观测频率,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观测1次,在沉降速率较大或突变的情况下,每天观测2~3次,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大于3天时,每3天观测一次,因各种原因暂停施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后,前15天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周观测一次,第30天~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
观测周期不少于6个月。
位移观测频率为,施工期间,每天观测1次,因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每周观测2次,施工完成后的1~3个月,每周观测2次,3个月以上,没有观测2次,观测周期不少于1年。
4.6沉降的分析报告路基施工过程中,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分析、汇总,并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并将沉降观测数据及时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工后沉降评估的依据。
路基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先持续观测不少于6个月的检测数据,根据这6个月的检测数据,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降的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及后期沉降速率,结合工期要求,验证、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当评估结果表明沉降还不能满足路基要求时,则研究确定是延长路基放置时间继续监控,还是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即进行“检测-评估-调整:循环,直至工期要求的时间止,并满足路面铺设要求。
竣工验收时,沉降观测实施和观测资料应同时移交给工程接收单位。
采用信息化动态施工,观测路基沉降和位移变形,并整理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验证路基设计、施工方案是否满足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进行优化设计。
此过程贯穿整个路基施工期。
路基信息化施工流程图表一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断面里程表表二边坡位移观测表表三路堤位移观测断面里程表沉降观测记录施工单位及标段:里程范围:编号:测量:计算:复核:水准测量(沉降观测)记录表施工单位及标段:里程范围:编号:观测:扶尺:记录:见证:日期: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施工单位:工程名称:施工里程:工点类型:测量:计算:复核:见证:日期:体育中考改革对我校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张顺娟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体育中考改革的研究,反思初中体育教学的思想、内容和方法的现状,并进行各方面的改进,以期跟上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中考改革体育教学思考1.前言体育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更能够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由于升学考试制度的限制,长久以来人们多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体育课的重要性,学生的体质水平偏低,为了改善体育课程发展不良的状况,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国务院在1990年出台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首次明确规定了:“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自体育成为初中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至今已二十几年了,在此期间每一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增加体育考试到体育分值不断增加,考试内容不断增加、变换,难度变大等,透露出当今教育的评价理念正在发生变革。
作为一种评价体系的体育中考,其自身的改革必然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市为了更好地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后于2017年进行体育中考改革。
2.体育中考的价值和影响通过参阅历年文献发现,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实施多年来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有利地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有利于缓解学生学业压力, 减轻课业负担。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实施以来, 按对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可分为: 对学生的影响、对体育教师的影响、对学校管理者方面的影响、对家长的影响。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是体育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 是体育文化的传承者。
体育中考实施以来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 主要体现在: 把体育中考分数直接加入中考升学考试总分里, 学生为了升学, 体育参与意识得到空前的提高,通过长时间的体育锻炼, 体育兴趣明显增加, 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此外, 通过体育锻炼有效缓解了学习压力, 基本达到了以体促智的目的。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执行者、主导者,自体育中考实施以来, 引起全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体育教师的地位随之得以提高, 这无形中激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