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基本内容: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评价: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学说在实践中运用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前提:一国参加国家贸易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入国际市场,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陷入理论与实践两难境地。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无法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2.比较优势(利益)学说:基本内容: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
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评价: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从国际贸易实践出发,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的利益;该学说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不符。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交换比率的不同,即两个价格的现象,这违背了他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转移的性质。
我国理论界认识:它没有坚持劳动价值论,掩盖交换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与国际剥削。
关系:比较优势(利益)学说是对绝对优势(利益)学说的发展。
比较优势(利益)学说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而非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而非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总的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这比绝对优势(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3.相互需求理论:现实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口的总收入恰好应该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成的价格。
4.提供曲线:它的实质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就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的集合,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的均衡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贸易无差异曲线经济含义:在福利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反应进出口组合的情况。
5.贸易条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
此比值上升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此比值下降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的情形。
6.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的基本内容:①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②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③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是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结论: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从事自己存量相对丰富的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这样各国的资源会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
评价: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的作用;自然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在假设条件上排出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实际影响了该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对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
7.H-O模型与比较利益学说异同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强调国际贸易产生与差异,理论关于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
但H-O 模型认为①李嘉图将商品的生产仅仅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耗费,即一种要素决定生产是不对的,其他要素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符合生产与贸易的实际②只有认定生产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才可能进行,才具有提出资本-劳动比这一H-O模型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基础③H-O模型认为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商品交换中具有的规律应该是相同的④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绝对/相对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将相同要素的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自己进行分析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在国际贸易产生中的必要作用。
8.雷布金斯基定理: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一种要素使用的单品种增加,将造成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减少。
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指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均等化。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商品的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10.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是指自由贸易中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在生产中使用的要素的报酬以及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情况发生变化。
即自由贸易会使得产品价格上升的出口行业中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上升,而价格下降的进口替代部门中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下降。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尽管会提高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由于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格局会产生变化,因此这一福利水平的增长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同水平地分享。
11.列昂惕夫反论是指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检验美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其结果表明:美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化生产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生产之上的,美国是利用国际贸易来节约资本,安排剩余劳动力的。
传统上人们认为美国属于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按照H-O 模型原理,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上述结论与人们这一印象相反。
即资本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多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12.技术差距论:不同国家之间因技术创新、技术模仿而存在的技术方面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是解释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这种差距同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某种格局的产生。
由于科研、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差距,新产品一般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类型的国家由于技术上存在的差距,大多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对这种产品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性。
13.国际贸易产品周期学说:第一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从供求方面分析,美国技术先进人才多,能轻易将创新转化为商业过程;从需求方面分析,美国市场具有兼容性、极为广大的特点,因而具有相应购买力购买新产品。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生产该种产品的阶段,这一创新在技术上基本成熟,其他国家进行模仿生产已没有障碍,模仿国一般还具有劳动成本或其他资源方面的优势。
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的阶段,模仿国大规模生产,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它的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逐渐取代美国产品的销售地位。
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阶段,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从美国转移到模仿国。
意义: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相对落后国家也要不断检讨本国要素优势的变化以应付新的挑战。
评价:国家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但是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一成不变的、必然的现象。
14.产业内贸易:假设前提:理论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以不完全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分为同质产品与异质产品。
同质产品指产品间可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多是产业间贸易的对象)。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大量的转口贸易;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季节性产品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指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性产品,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多是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被认为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根本基础,这种差异在产品中体现为水平差异(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性)、技术差异(用新技术制造的新产品带来的差异)、垂直差异(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
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源泉。
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可能是源于固定资本分摊和专业化分工,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评价:产业内贸易的分析更符合实际: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不仅从供给方面进行论述,更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考察;产业内贸易对福利的分析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经济可以导致成本的降低,也可导致差异产品的更多可选择性,会使人们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产业内贸易强调贸易基础是规模经济,因此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
15.战略性贸易政策基本内容: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政府应用补贴(生产、出口、研究、开发等补贴)以及关税等手段,支持国内战略性的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以规模经济的利益争取国际市场份额,提高总体福利。
评价:①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假设前提上作出了更为符合实际的发展②从理论模型的分析角度看,更多地运用了经济学中的新成果和新工具③战略性贸易理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④战略性贸易理论对于传统的贸易理论中有益的部分进行了吸收。
16.关税类型: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惩罚性关税(反倾销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