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振华学校2011.09振华学校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实施的目的意义及价值取向(一)课题提出1、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初中生应具备的责任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如:对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基本准则、该履行或担负起家庭的各种责任,接受或信任他人,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履行公民职责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初级中学生的责任意识都是普遍偏低。
要么做事不认真,要么学习马虎;甚至生活草率,目中无人。
在当前,就拿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自理能力很差,一般都没有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责任;他们只有模糊地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习,生活上的琐事都有自己的父母关心,所以自己却认为没有必要、也不会主动去关心。
我们的中小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家长的关爱和呵护中,沫浴在家长为他们创设舒适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却很少有学生理解这种爱,极少产生强烈的回报家人,回报父母的情怀,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这就是家庭的责任感……然而,造成农村中小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于家长的过分呵护。
现在的独生子女增多了,父母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的投资,从而对自己孩子过于放任溺爱,甚至百依百顺,一切由父母包揽。
有些孩子的父母觉得自己孩子的学习不够好时,在同事间很丢面子。
因此,只要孩子考了个好成绩就拿钱当奖励。
久而久之,给孩子培养出的观念对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而学,全然没有体验到这些都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2)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尽管目前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由于学校和家长观念的问题,总是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造成学生每天都在不断地在学习和练习中渡过,这种狭隘的封闭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抽出时间去了解和关心外面的世界,更没有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
这样,他们也就看不到自己在社会、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各种角色的责任了。
(3)学生时常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风气就是人们所生活的精神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熏作用,尤其是社会的一些道德规、是非不分、善恶不明以及美丑界限的混淆,特别是那些见利忘义,损公肥已或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还相当严重,这种环境必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正长身体、长知识的中小学生。
加上有些父母自身的素质过低(如:时常在村上的小买部参加赌博或买六合彩等),自然导致自己的孩子就胸无大志,光想索取,不想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平庸之念了。
2、研究的背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的要求和社会的规,具备有高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我校是一所乡镇的初级中学,地处农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其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密切相关。
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因受家庭的影响,所以,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都进到了初级中学的学生了,还时刻存在着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同时学生的那种“唯我”中心或过分的依赖,也防碍了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希望通过责任感的培养,从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更清楚地认识“责任感教育”和实践责任感教育来规地研究,不断地赋予“责任感教育”以新的涵,更好地培养师生的责任感。
同时也为其他学校实施责任感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借鉴与交流。
所以,我们觉得在农村初级中学中应该通过实施“责任感”的教育这一举措来转变这种不良的现状。
我们认为,“责任教育”的思想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实施“责任感教育”就应建立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更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由于通过实施“责任感教育”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所以实施“责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选题的意义(1)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推进以德治国的落实,早在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就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2)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农村广大初级中学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容,也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基于以上社会现状,我们提出了《21纪农村初级中学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研究》课题的研究。
(二)实施意义1、通过研究,培养负责任的学生进一步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对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集体、对自己的品德等多方面的负责。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责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开朗活泼的性格;实现自己管理自己,养成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心和辨别是非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小公民。
2、通过研究,能不断地提高教师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的水平。
3、通过研究,能不断地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探索出可实践性地操作自我、他人、集体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及方法,不断提炼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和容,为本校开展责任感培养教育提供实践性的借鉴和参考。
4、能为学校在新的平台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通过实施“责任感教育”,使学校常规管理能真正化为师生的自我要求,化为教师自我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觉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引导师生学会负责、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从而形成本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让每一位师生能做真善美的人,让校园成为真善美的家园”的一个办学目标。
(三)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
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着自身的本质规律。
在目前教育理论界对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的状况下,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发展和丰富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同时为探索责任感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
2、实践价值。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潮流扑面而来。
而学校教育在直接触及到人类基础品德的最本质的东西——责任感教育上在不断的缺失,一方面直接表现为对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及各个方面的成长要求和中学生普遍责任缺失、意识淡薄的巨大反差;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泛分数评价、功利化及浮躁短视化导致的教师责任感的淡化和偏差,教学行为的责任不分和无奈怂恿和加剧了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弱化;再一方面表现在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不当诱导、甚至失误使现代学生失去了责任感强化的土壤和环境。
而促成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捷径则是经常对学生有目的地“呼唤责任感”,学校和课堂教育责无旁贷又任重而道远。
二、课题的涵和研究容(一)概念界定“责任”:应该做好分的事和没有做好分的事而出现的事故,应该承担的过失、处罚。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规,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它包括对自我的负责,对家庭的负责,对集体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和对自然的负责,其核心问题是对自我的负责。
通俗地说:就是责任意识或负责精神;就是做好自己份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完成,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时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委。
责任感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初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就是指初中生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在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形成对个人、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应尽义务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表现。
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对他充当的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并努力克服在履职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表现为有强烈的责任感。
对农村初级中学生而言,我们侧重于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做事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等五个方面责任感的培养。
(二)研究容本课题属于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
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形成是沿着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的逻辑过程进行的。
当然,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作为责任心理成分的划分是相对的,这些心理成分不是相互分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
如何让学生将责任意识与思维达成共识,引导其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必须构建学生责任意识的目标体系。
本小组将注重结合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对自己的集体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等五大方面来展开实施。
具体实施容:1、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基本点,学会学习;2、培养学生对做事要认真负责,多实践、多锻炼,不断掌握自理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对集体负责,不断学会关心集体;4、培养学生尽心对家庭负责,学会孝敬父母、长辈;5、培养学生有乐意对社会负责的心态,不断学会报答。
三、培养初中生责任感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地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本次的课题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初级中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及培养途径和方法。
如:文献调查法、教学研究法等等。
课题的重点是责任感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实效;难点是学生责任感的梳理。
本小组想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逐步树立他们的责任感;以贴近学生的事例作为教材,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1、从学习方面,不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当今知识的年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自主的去学习,多角度发展自己,并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才能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新世纪的人才。
(1)为学生提供自主努力学习的目标,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形成自主参与的学习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