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要求是: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理念是: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对实例的分析中,切实感受到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同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做坚决的斗争,并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
二、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本框题共分两目。
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二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但哲学毕竟是高度系统化、理论化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考情分析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集中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
从命题形式上看,以客观题为主,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察,材料取材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和热点问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六、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七、教学方法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兼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进行教学。
八、学习方法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首先产生对实践的初步印象,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九、教学用时1课时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十一、课前/课外学习活动设计1、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首先产生对实践的初步印象,同时通过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列举现实中的事例,例如,过去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讨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撰文:《实践论》读后感。
2、阅读《齐物论》,领会“是非莫辩”的思想。
然后让学生讨论,在你我之间是非能否判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十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用时:3分钟)从古到今,人们都对宇宙充满着憧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进行了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活动。
可以说,在人类不谢的探索中,我们正慢慢地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触及它真实的模样。
那么人们关于宇宙的认识从何而来呢?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本框的兴趣。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人的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来自实践,那么到底什么是实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教学用时:32分钟)学习目标展示:1. 理解实践的含义2.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3. 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重点)4. 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运用此观点分析问题(重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视频片段:《厉害了,我的国》学生活动:视频中展现了我国取得的哪些成就?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多媒体展示:视频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
了解成果,明确概念:1、谁创造了丰硕成果——人2、人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客观世界3、这些活动的性质是什么——物质性活动4、归纳出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教师总结:要准确的把握实践的含义,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抓住实践的主体和对象,凡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都是实践;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可以将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明确概念,辨别真伪:(1)缝叶莺编制了一个漂亮的窝(2)认真听取报告学习十九大精神(3)西成高铁的修建(4)开展精准扶贫工作(5)中国天眼正式启用教师总结: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如:农民种地、三峡大坝、建设铁路和公路等;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和革命,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三是科学实验活动,如:探月工程等。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沉管隧道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穿越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实现海豚不迁移、零伤亡目标,建设单位对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多次调整。
“一桥连三地,海上天堑变通途。
”以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如今,三地之间时空距离从3小时缩短至45分钟。
教师提问:港珠澳大桥建设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体现实践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过渡:不管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还是科学实验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共同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实践的三个特点。
(1)客观物质性教师讲解:理解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客观物质性,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客观物质性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也是物质性的,所以整个实践活动就是客观物质的。
第二,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看,实践的过程是物质性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实践也是客观物质的。
港珠澳大桥所贯彻的生态发展理念体现了实践什么特点?(2)主观能动性教师讲解: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改造自然界还是改造人类社会,还是进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我们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转基因食品就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证明。
原来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而今天速度如此之快体现了实践什么特点?(3)社会历史性教师小结:因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就在于社会性。
既然人具有社会性,那么以人为主体的实践也具有社会性。
教师小结: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时期的实践在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上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所以,实践还具有历史性。
如:90年代以前,青年人进行购物的方式主要是实体购物,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青年人进行购物的方式主要是网络购物。
教师过渡:我们知道了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明白实践活动需要认识的指导,那么实践对认识又有什么作用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多媒体展示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港珠澳大桥设计团队耗时约六年对项目建设条件、交通量、大桥线位等可行性研究进行反复实地勘测和考察,设计多条路线方案并从中选优。
由于港珠澳大桥位于台风多发区,其抵抗力和安全系数备受争议,但今年超强台风“山竹”经过后,港珠澳大桥稳如泰山,用事实结果证明了港珠澳大桥的安全性。
教师提问:设计团队是如何选择最优路线的?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培养学生认真看教材、识教材、记教材的能力。
教师总结: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港珠澳大桥抵抗力和安全系数备受争议,是如何判断认识正确与否?教师总结:这个实例告诉我们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不超出认识的范围,认识本身不能回答,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只有将认识(主观)与客观事物(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才能回答。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最后产生的结果加以比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港珠澳大桥是一座集多项世界性难题的工程,许多国外技术经验不适用于实际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全力展开技术攻关,使用V8物探等先进勘察设备,详细查明影响施工的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圆满完成。
目前已探索出一系列施工工法和技术,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为推动全球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丰富资源。
教师提问:在攻克世界级难题过程中,人类认识是怎样发展的?这说明了什么?港珠澳大桥积累的宝贵经验有何意义?学生活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小组探究。
教师总结:人们在实践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新问题和新要求的出现,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教师提问:港珠澳大桥积累的宝贵经验有何意义?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认识从实践中来,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因为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人们有了正确的认识,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所以,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
多媒体展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系统总结,能力提升: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