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权力的限制与住宅权的保护_图文(精)

公权力的限制与住宅权的保护_图文(精)

F a X U e Y a n J i U l ☆法学研究☆I 公权力的限制与住宅权的保护郝女口建(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对公民住宅权最大的侵害源来自国家与政府的公权力。

根深蒂固心念权意识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以及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公民住宅权保护不足是国家公权力侵犯公民住宅权的基本原因。

防范国家公权力的侵入对住宅权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应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凸显对住宅权作为基本人权的私权利的尊重。

其次,应彰显宪法精神,对侵入住宅的公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

一是在法律程序上明确警察启动检查权、搜查权的前提条件。

二是决定权应当与执行权分开,做好权力的制衡。

三是明确公民住宅权被侵犯时的救济权。

关键词:住宅权;公权力中图分类号:DF924.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8--0115--03一、住宅权防范的重点是国家公权力住宅权人对抗其他私人力量对住宅的侵犯相对比较容易,而面对强大的公权力则较困难,因此,住宅权保护的立法强化的是对公权力侵犯住宅的防范和对抗。

住宅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篱笆,住宅权设定了他们的治理领域。

一边是公共权力运作的区域;一边是纯粹私人的空间。

这一界限的厘定和恪守,成为个人自由和尊严的最低保证。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权力的日益扩张己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而在住宅权方面,则往往假借公共利益、紧急事态等名义。

强制拆迁、非法搜查个人住宅,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住宅权的刑法保护形同虚设。

就此而言,对个人住宅权最大的危害源来自国家与政府,防范的重点自然也就是国家与政府的公权力。

防范国家公权力的侵入对住宅权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宪法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我国刑法245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该法条即体现了对国家权力侵犯住宅权的特别警惕。

因此,欲使法案的意义淋漓尽致地在社会生活中再现,重要的就在于透过法条,将住宅权理解为旨在保护个人,以反对一切对个人自由和尊严作出的重大侵犯,并作为对抗政府、社会不当侵扰个人享有的或应有的自由空间的一般性条款。

以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为由侵犯公民住宅权是公权力侵犯住宅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国家公共权力对个人住宅的侵犯。

不仅因为其拥有强大的权力资源而较易成功,同时,还在于国家往往以所谓“公共利益”、“公共秩序” 的借口,对个人住宅权进行非法的剥夺。

此类案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陕西黄碟案”,oi亥案中暴露出来的是对于卧室这一纯粹私人领域缺少应有的尊重,以及公权力对个人在绝对私人空间里的行动自由的否定,通过“黄碟”案, 人们看到了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抵御公权力侵犯的要求的提出。

只要公民的行为并没有触犯到他人利益、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任何人都无权对其在“私域”中的行为进行干涉,即使这种行为可能不合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

公权力就这样毫无任何限制性的可以随意进出公民“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领域,反映了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蔑视。

难怪有人提出“应该将此案例写入国民教科书以及警察教科书中”。

【1J二、国家公权力侵犯公民住宅权的原因分析一是根深蒂固的公权意识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受家长制(人治的传统宗法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泛道德主义文化结构的影响,中国传统文明只有权力作者简介:郝如建(1971-,男,江苏扬州人,法学硕士,扬州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法理学、刑法学研究。

115万方数据Theory Research 学—_-一理mm.s,mⅢm论l 16(皇权,古之“公权”意识。

没有权利(个人权利,即私权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实质就是权力经济,形成行政命令的权威常常高于法律的权威。

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公权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公权可以“国家”的名义随心所欲的行使;私权意识甚至尚未建立,公民权利遭到公权力的严重侵犯也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国家公共权力往往以所谓“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借口,对个人住宅权进行非法的剥夺。

二是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公民住宅权保护明显不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9条: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被告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所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

第8l条: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

但是相关法律对住宅权的保护明显不足,体现在第81条的补充规定: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但司法实践中对紧急情况的把握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给非法的搜查大开了方便之门。

虽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规定》第206条列举了紧急情况的几种情形。

⑦但是这些可能都是基于警察自身的判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在实际办案中,警察只要接到群众举报或是在办案中发现治安案件线索就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检查相关住宅。

虽然《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规定》第67 条规定“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才可对可能隐藏违法嫌疑人或者证据的场所进行检查”,但是该条同时又规定“因情况紧急,对单位确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的,办案人员可以凭执法身份证件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立即补办检查手续”。

一方面检查的审批权在于公安机关自己手里,另一方面.警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属于紧急情况,采取先检查而后补办相关手续,这实际上给予了警察对于公民住宅检查的无限权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制度设计的不足之处,我国的刑事法律未能对警察的公权力形成有效的限制,使其直接对公民的住宅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公权力的限制与住宅权的保护(一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凸显对私权利的尊重不容否认,公共利益因为是个人利益的集合,具有根本性与正当性,所以,在发生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一般必须由个人利益来作出让步。

但公共利益并不总是优先于个人权利,以公共利益优先个人利益为名堂而皇之的损害个人利益,表面上似乎无懈可击,实际上是对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关系的误读。

首先,公共利益本身并不一定能体现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

很多所谓的公共利益,实际上并不具有公共的意义,而往往是部门首长制造政绩的借口;埘其次。

公共利益是否就绝对地高于个人利益?在一般人的眼中,公共利益因为体现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利益,自然比带有私利性质的个人利益具有更强的道义基础,然而,我们这里实际上人为地将公共利益作为外在于个人利益的东西。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宪法规定的个人权利、自由、利益丧失了相应的道德基础。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就民主宪政的基本理论而言,本身就蕴涵着将一向被‘公共领域’覆盖的‘私生活领域’划出的意图,赋予其积极意义,从而尊重个人的尊严。

并确保个人在此范围的自由。

I,J{每次,权利并不等同于利益。

权利虽然内含利益的观念在内,但权利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利益。

特别是当权利拥有对抗政府、社会的权能时,它就更不能够与利益等同。

所以,宪法对住宅权保护的核心就是防止国家机关以公共利益的名义,限制、剥夺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

(二彰显宪法精神,对侵入住宅的公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基于公共利益需要而强制进入公民住宅或强制对公民住宅进行检查、搜查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人民有保护其身体、房屋、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与扣押的权利,此为不可侵犯的权利。

除有可能的理由,以宣誓或郑重声明保证,并详细描绘指定搜查的地点、拘捕的人或押收之物外.法院不得颁发搜查证、拘捕证或扣押证。

”法院通过发展特别需要理论(Special Needs Doctrine,为行政机关基于特殊需要而在无搜查证和可能理由的情况下,侵入狭义住宅(即住所以外房屋的合宪性提供辩护。

根据这一理论,如果在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确实难以遵守修正案的要求时.则通过平衡检验 (balancing tf!st来确定搜查或拘押措施的合理性.如果执法的需要超过了受侵犯的个人自由或者私人利益,则认为其并不违反第四修正案。

141基于公共利益需要而强制进入公民住宅在一定情况下是必要的。

但问题是我国的公权力行使过于随意,对公权力强制进入公民住宅或对公民住宅在一定情况下是进行检查、搜查缺乏必要的限制。

“风能进.雨能进,国于不能进”?这句古老的关于保护公民住宅权经典话语.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生存权的最基本承诺,其最高的保护程度达到“每个人的家就是自己的一座城堡。

”D牲宅权是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政府公权力行使也有不可逾越的住宅权边界,从对抗公权力的角度对公权力进入住宅进行必要的限制符合宪法精神。

由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法律程序上明确警察启动检查权、搜查权的前提条件。

目前,警察因工作需要,可以对违法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违法犯罪嫌疑人或者违法犯罪证据的住宅启动搜查和检查权。

条件过于泛化和宽广,给予了警察太多的自由裁量权。

有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

因此,何种嫌疑、证据有如何充分的条件下,才能启动警察的搜查和检查权,应当在法律中进行万方数据l F a X u e Y a n J i u l☆法学研究☆明确的规定。

二是决定权应当与执行权分开,做好权力的制衡。

在实际工作中,警察的搜查和检查权的决定和执行均由公安机关自己决定,两种权力的审批往往都被置于事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流于形式。

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最容易被滥用,也最容易产生腐败。

因此。

警察对于公民住宅的搜查行动的决定权应当从警察行政权力之中分离出来,交由其他部门处理,比如说检察院或者法院。

三是明确公民住宅权被侵犯时的救济权。

法律应明确规定,公民有权拒绝未出示证件及合法搜查令状的公务人员进入自己的住宅;未出示证件及合法搜查令的公务人员侵犯公民住宅权后。

公民应当有权提起国家赔偿;对于该非法侵入公民住宅的公务人员应当进行刑事追究,不能以执行公务为由得以豁免。

注释:(I2002年8月18日晚11时许,陕西延安万花山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称其辖区内一居民家中正在播放黄色录像。

该派出所出警非常迅速,马上就派民警钱去查看,民警骗开居民张某家的门后,没有出示证件,却开口要求没收张某的“黄碟”与录像机, 张某夫妇当然拒绝交出。

双方发生冲突。

后警方以妨碍执行公务为由强行将张某带回派出所。

并迫使张某像派出所交了lOOO元暂扣款后放回。

时隔两个月后的10月21号中午,宝塔公安分局治安大队以涉嫌“妨害公务”为由把张某刑事拘留。

后在法学界和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2002年12月31日。

宝塔区公安分局向当事人赔礼道歉,并对其进行了经济补偿,当时对有关责任人作了相应处理。

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规定》第206条规定:进行搜查。

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执行拘留、逮捕的时候,遇有下列紧急情况之一的,不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l、可能随身携带凶器的;2、可能隐藏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的;3、可能隐匿、毁弃、转移犯罪证据的;4、可能隐匿其他犯罪嫌疑人的;5、其他突然发生的紧急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