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摘要:卡特福德(J. C. 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翻译的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

他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7 年再版,并被列为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

本文试图从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分类、翻译的等值、转移、可译性限度等五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著作,并试图窥探其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语言学1. 引言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西方的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并以不同学科理论为依据,形成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言学派、语文学派、交际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

而张南峰和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2000)一书中,将西方翻译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可见,多数学者都认为存在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

1953 年苏联人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理论概要》一书;1965 年,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1975 年,巴尔胡达罗夫发表了《语言与翻译》一书;1980 年,科末萨罗夫发表了《翻译语言学》一书,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翻译语言学的形成。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有以下共同的观点(1)语言学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之间的关系;(2)翻译理论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3)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对等的文字材料,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替换成另一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一本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作者将现代英国描写语言学的框架用于翻译的分析之中,指出了一条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2. 卡特福德生平及其著作简介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是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

他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先后就读于爱丁堡皇家高中和爱丁堡大学,专攻法国语言文学。

其间曾在法国的巴黎大学专门研习语言学,1952 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卡特福德便在爱丁堡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还担任过该校应用语言学院的院长。

从 1964 年起,卡特福德受聘执教于美国密执安大学,任语言学教授。

卡特福德的学术著作主要是语音学方面的,所以他的翻译研究也主要基于语言学研究。

他的几十篇论文主要涉及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学、语法和方言等问题,其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入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

1967 年再版。

卡特福德能流利地使用法语,较熟练地掌握俄语和希腊语,还略通德、梵、拉丁、阿拉伯、希伯莱、土尔其和印尼等语言,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

其主要著作有:《实用语音学简介》(第二版,密执根大学出版社,1996)、《实用语音学简介》(1988)、《语音学的基本问题》(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982)、《人的发声潜力》(1968)、《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语音类别》(1964)和《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基础英语教学实践与理论指南》(基础英语出版公司)。

3.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主要反映在其 1965 年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因此仔细阅读这一著作便可窥见其翻译理论。

3.1 翻译的界定在讨论卡特福特的翻译理论之前,有必要了解其相关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只有了解了普通语言学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翻译理论。

卡特福特认为,语言是一种有规律的人类行为。

语言行为外化或表现为说话者的某种身体活动,并假设至少存在另一个话语参与者。

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卡特福特认为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学者认为语言和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一些雄辩家,他们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演讲与口才训练,就正如一些音乐家和歌唱家,天生就有一对好耳朵和好嗓子一样。

另外有学者批评卡特福特的翻译理论忽视翻译的交际功能,其实这种说法不尽正确。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特定情境中至少有两人参加的一种活动,这显然是一种交际。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并且它至少是包括两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交际活动。

由此看来,卡特福德并未忽视翻译的交际功能。

虽然他的翻译理论几乎没有提及翻译的交际功能,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卡特福德忽视了翻译的交际功能。

卡特福德把翻译定义为:用一种语言(译语)的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该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个是“文本材料”,另一个是“等值”。

“文本材料”暗示着在正常情况下,原语文本不能全部被译语的等值成分所替代。

“等值”这一术语表明,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寻找译语的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界定翻译等值的性质和条件。

3.2 翻译的分类卡特福德将翻译按照程度(extent)、层次(levels)和等级(ranks)进行了分类。

就程度而言,翻译可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

在全文翻译中,原文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文来代替,部分翻译指翻译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由译语来代替,并且原文文本的某些部分未译。

当原语的某些词汇被认为“不可译”或译者故意保留“地方色彩”、“异味”或“原作的丰姿”时,往往采用部分翻译。

必须指出的是,部分翻译不同于“节译”,后者指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局部被删节了的翻译。

就其层次即语法/词汇形式、媒介形式、媒介实体、情景实体而言,翻译又可分为完全翻译和受限翻译。

前者指原语文本的所有层次都由译语材料所替代。

后者指原文文本材料仅在一个层次上被译语文本材料所取代。

进而它又可分为两种类型:语音及字形翻译,语法及词汇翻译。

语音翻译是指原语文本的音位被译语语音的等值成分所替代。

其等值的基础是原语和译语的语音单位与“相同”音位实体的关系。

语音翻译常用于电影配音(要求口形吻合)、诗歌翻译中,字形翻译指原语文本的字形被译语字形所替代。

其等值的基础是原语和译语的字形单位与“相同”字形实体的关系。

它常被应用于印刷术、外语写作当中。

必须提出的是,字形翻译不可与音译混为一谈。

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

音译是指原语字形单位由译语字形单位所替代,但这两者并非翻译等值成分。

它可分解为三个步骤,如下图所示:(①——替代,②——翻译,③——转化)图 1 音译的步骤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音译的三个步骤:(1)原语字母被原语的语音单位所替代;(2)原语语音单位被翻译成译语的语音单位;(3)译语语音单位语被转换成译语字母或其它字形单位。

这样一来,我们便可清楚地区分字形翻译和音译。

语法层次和词汇层次的受限翻译分别指原语语法被译语语法的等值成分所替代而没有词汇的替代和原语词汇被译语词汇的等值成分所替代而没有语法的替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法翻译和词汇翻译是分别仅在语法和词汇一个层次进行的翻译,故称为受限翻译。

翻译的五个等级由低往高依次排列为:音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

根据这五个等级,卡特福德又把翻译分为三类:(1)逐字译;(2)直译;(3)意译。

逐字译基本上被限制在单词级,而直译可从逐字译开始,但为了与译语语法保持一致,有时须做出适当改变。

很显然,卡特福德在此已区分了逐字译与直译。

意译是指在翻译的等级阶上上下游移,寻找对等语,通常由低级扩大到高级。

严格地说,逐字译除了在某些短语和有限的简单句的翻译中被用到以外,几乎很少出现,因为两种语言的差异往往大于其相似性。

下面的短语和句子的翻译可用逐字译:English teacher—英语老师,I am a student—我是一个学生。

被认为始于哲罗姆(Jerome)的直译——意译之争距今已 1600 多年,其间争论循环往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今渐趋沉寂。

可能有学者认为这种无谓的纷争于实际没有多大的意义。

而我们所争论的往往是脱离了实质的躯壳。

联系卡特福德根据等级对翻译的分类我们似乎豁然开朗:原来,直译与意译只不过是翻译的两个类别,并非翻译的全部。

孰优孰劣,岂可妄下论断?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律师、政治家、哲学家、修辞学家兼翻译理论家西塞罗(Cicero)曾经说过,“我不是作为解说员而翻译的,我是作为演说员而翻译的,⋯⋯我认为没有必要逐字译,而应保留原文总的风格和语言的力量”。

国内有学者认为西塞罗区分了直译与意译,实则不然,他只是区分了逐字译与意译。

逐字译是直译的一部分,其应用范围非常狭窄。

直译包括逐字译,也包括出于语法和词汇的目的所做的改变,因此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直译与意译之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必要,它们只不过是按翻译等级分出的三分之二。

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有时二者兼而有之。

但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分出个高低上下。

我们只能判断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何种方法更好。

直译类似韦努蒂(Venuti)的异化,意译类似归化。

逐字译、直译和意译将永远并存。

3.3 翻译等值翻译等值即原语文本或部分和译语文本或部分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体特征。

在完全翻译中,理想的情况是,原语文本或部分和译语文本或部分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互换,这便是翻译等值,紧接着,卡特福德又区分了翻译等值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文本等值和形式对应。

“文本等值”指“特定语境中以任何译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一定原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

而“形式对应”是指任何译语范畴在译语的“机体”中尽可能占有与该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同等地位。

文本等值限于某一对特定的原语——译语,而形式对应基于一组语言中的普遍系统概念。

形式对应以文本等值为基础。

所谓范畴,是指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性、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形式对应往往在较高的层次上比较容易建立。

当这两个概念发生分歧时,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就显得尤为必要。

翻译转换是指从原语到译语的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

有两种主要的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在层次转换中,位于一个语言层次的原语文本在译语的另一个层次中找到翻译对等。

翻译中唯一的层次转换是语法-词汇转换。

范畴转换指翻译偏离形式对应,又可分为四类: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

下面分述这四类转换。

结构转换是最常见的范畴转换,主要用于语音翻译、字形翻译及完全翻译。

举例如下:(1)原语(英语)John loves Mary. 主+谓+补译语(盖尔语)Tha gradh aig Iain air Mairi. 谓+主+补+修饰语(反过来,把盖尔语译文逐字译成英语为:Is love at John on Mary.)(2)原语(英语)The man / is / in the boat. 主+谓+修饰语译语(盖尔语)Tha /an duine / anns a’bhata.谓+主+修饰语(3)原语(英语)Is / the man / in the /boat? 谓+主+修饰语译语(盖尔语)Am bhei / an duine / anns a’bhata?谓+主+修饰语(S=主语,P=谓语,C=补语,A=修饰语)例(3)为完全形式对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