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人传》名著阅读资料

《名人传》名著阅读资料

名人传作品总述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基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

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遭遇的悲惨,或有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

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

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基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贝多芬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与世长辞。

贝多芬语录1、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

2、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

3、没有一条规律不会为获得”更美“的效果而被破坏。

4、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灵而把他的光芒撒向人间。

5、按照我作曲的习惯,即使在制作器乐的时候,我眼前也会摆好全部的轮廓。

6、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正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即使我们现代人不及我们的祖先坚定,至少有许多事情已因文明的精炼而大大发展。

7、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他不能使我屈服。

8、为了追求更美的东西,我们能够冲破任何规律的阻挠。

9、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关于批评:在艺术家的立场上,我从没对别人涉及我的文字加以注意。

——1825年致肖特我和伏尔泰一样想:“几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

"——1826年致克莱因至于那些蠢货,只有让他们去说。

他们的嚼舌绝不能使任何人不朽,也绝不能使阿波罗指定的人丧失其不朽。

——1801年致霍夫迈斯特米开朗基罗传(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

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

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

时兴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名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

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

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教条。

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1564),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Buonarroti Simoni。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

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

米开朗琪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

该传记分上下阕,上阕“搏斗”,下阕“放弃”和尾声“死”。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

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

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

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

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

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

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他人鼓动。

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

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蔽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

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

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

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

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米开朗基罗语录1: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2:终于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了。

米开朗琪罗(又称米开朗基罗)3:最近于浮雕的绘画是最优秀的绘画。

4:烦恼使我受着极大的影响……我一年多没有收到月俸,我和穷困挣扎;我在我的忧患中十分孤独,而且我的忧患是多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5:忧郁症是我的欢乐6: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7: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堂,我的金钱归穷人——最后的遗言8:幸福的精灵,以热烈的爱情,使我垂死衰老的心,保持生命。

9: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箭。

托尔斯泰传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

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高尔基曾言:“不认识列夫·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1910年11月20日逝世。

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只是在于助长人生的爱。

列夫·托尔斯泰为真理而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拯救自己,而是为了拯救全人类。

他执行这项任务,从而成了英雄,而且几乎成了圣徒。

他为这项任务付出了生命,这使他成了一切人中最有人性的人。

他的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

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

青少年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

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列夫·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

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于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