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曹刿论战执教:吴海涛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4、鉴赏拓展复习重点:1、实词解释。

2、句子翻译。

3、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4、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复习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复习时间:1课时复习过程:一、导入:《曹刿论战》是一篇重点文言文篇目,从重点词句到内容都有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全班齐读课文三、真题再现(宁夏中考试题文言文)四、展示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4、鉴赏拓展五、自主学习: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一)、文学常识积累:《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是时期所作。

《左传》原名《》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本文所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你还知道哪些战役是以少胜多?答案:《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编年史学文学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二)、字词句积累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曹刿.( guì) 又何间焉.( jiàn) 肉食者鄙.( bǐ) 牺牲玉帛.( bó) 小信未孚.( fú) (三)展示提升: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2、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擂鼓3、古今异义词(1)肉食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3)虽.不能察()(4)必以情.()(5)忠之属.也()(6)牺牲..玉帛()(7)再.而衰()1、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德低劣2、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转折关系的连词4、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5、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6、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7、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4、重点字词解释。

(1)肉食者...谋之(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何以.战(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牺牲..玉帛(7)弗敢加.也,必以信.(.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10)必以情.,忠之属.也(11)齐师败.绩(12)公将驰.之(13)登轼.而望之(14)下视其辙.(.15)遂逐.齐师(16)既.克,公问其故.(.17)夫.战,勇气也(18)再.而衰(19)望其旗靡.(.20)大国,难测.也(21)惧有伏.焉(22)彼竭我盈.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2、参与;3、目光短浅;4、凭、靠;5、有“养”的意思;不;个人专有;6、指猪、牛、羊等;丝织品;7、虚报;实情;8、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9、案件;即使;明察;10、以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1、大败;12、驱车(追赶);13、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14、车轮轧出的痕迹;15、追赶、追击;16、已经;原因、缘故;17、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18、第二次;19、倒下;20、推测、估计;21、埋伏;2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5、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式:“何以战”等于“以何战”,译作:您靠什么作战?(2)省略句式:“必以分人” 等于“必以(之)分人”。

译作: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作: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3)判断句式:夫战,勇气也。

译作:作战,靠的是勇气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9、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10、夫战,勇气也。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

3、您靠什么作战?4、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小恩小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6、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7、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你的。

8、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9、这是尽了职份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0、作战,靠的是勇气1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12、他们的勇气用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六、质疑释疑、精讲点拨: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翻译句子,注意红色字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的鄙在文中有没有体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找到这些句子并准确翻译,注意红色的字词。

(出示投影,战前:战中:)⑴战前: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问题:鲁庄公做到了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战中:①把握战机问题:曹刿论有怎样的见解呢?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详察敌情问题:为什么要详察敌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曹刿决定追击?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讨论分析:曹刿和庄公的性格特点。

曹刿:爱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政治远见----知道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军事才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稳健沉着------未可可矣庄公:不懂政治-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急躁鲁莽---将鼓将驰不通军事---不知取胜的原因5、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6、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7、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站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六.板书战前准备: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一鼓作气,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七、作业:作者介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句子翻译10个。

《曹刿论战》说课稿一、说教材:《曹刿论战》的教材地位:《曹刿论战》是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选自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左传》。

“长勺之战”。

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战争的情况,写得很有策略,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4、鉴赏拓展重难点:《曹刿论战》一文,语言简洁,虽然内容不多,但人物形象又是呼之欲出,而曹刿又是本文的重点人物,对于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又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为本文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三、说学法:九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学生的基础不够统一,部分同学动口动手的能力仍较弱,有不爱动口说的现象,即使会了也羞于启齿。

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法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和讨论交流。

文章语言比较简洁,理解课文的难度不大,但时间久远个别词语古今文义差别较大,也仍有一定的难度。

本篇课文就着重引导学生自己自学课文,通过学生的朗读,自己疏通文义,理解生字词;通过讨论形式解决有关课文内容,品析课文的中心,从而引出人物的形象分析,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里。

四、说教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六步诵读法:范读;译读;研读;品读;诵读;类读。

辅以多媒体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加大教学容量,老师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教育质量。

五、说教学过程:(一)教学设想: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看,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则安排学生完成“论战”为题的原因,以及鲁庄公和曹刿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主要以启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完成。

(二)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先在课前翻译课文,划出自己或小组合作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理解等。

2、诵读课文,为鲁曹二人对话加上神态、动作。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解释词语读读,翻译句子,在分析人物性格,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

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

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