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浅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浅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文献综述
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于八十年代。

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处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内部审计制度有不少行政色彩。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一些法规准则的出现,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逐渐规范化、常态化,可以说我国内部审计在理论层面己经比较成熟,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内部审计理念和实际中的工作水平发展很不均衡。

然而经过相关失败的案例可以发现,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有效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石之一。

鉴于此,文章以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研究视点,这对于加强内部审计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Schneider和Wilner(1990)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能起到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的作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没有差异。

Wallace和Kreutzfeldt(1991)从公司的接受监管严密的高低、资产规模大小、审计委员会存在与否以及公司地域分散性等多个方面,对美国将近三百家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了分析考察。

他们的研究发现,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通常规模比较大,所处竞争环境更为激烈,受到的监管也更为严格。

这些公司在财务状况方面的表现比较优秀。

Gordon等(1992)认为有较高独立性的内部审计,可以改善控制环境、减少公司财务报告的误差,最终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

Gilmour(1998)认为,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有可能胜任工作,取得满意的工作结果:在审计工作中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审计执行人员应该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及时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经常和高层进行沟通交流。

他认为,当公司的高管层把内部审计看作能够对公司的控制系统进行改善的资源时,并且与审计师的沟通较多,更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Gilmour 关注的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工作过程中的灵活性。

Stephen(2000)指出,公司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同至关重要,如果公司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的增加,那么内部审计部门就很难正常发挥作用,甚至其自身能否存在也会成为问题。

与之类似,Raghunandan等(2001)指出如果内部审计想在公司有效发挥作用,那么内部审计和高管层的关系非常重要。

James(2003)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检验内审机构在不同的隶属模式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内部审计能够降低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功能的看法是否会有差异。

这项研究发现,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在内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情况下,会比向公司的高管层汇报更可能发现和指出会计信息中的不实成分。

他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如果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委员会负责,无论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还是由公司内部的专门人员来执行,都不会对其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

Gramling等(2004)在前人提出的外部审计师、内部审计、高管层和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应该和其它三大治理基石的联系,这样非常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

Carello等(2005)研究了企业内部审计可能受到的外部监管措施的变化影响。

他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安然等公司财务舞弊大面积爆发之后,美国的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公司监管,与之相伴的是众多的美国上市公司加强了对内部审计的投入,内部审计部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KaPlan和Schultz(2006)在一项对美国一百多家上市公司的审计负责人的调查中发现,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有助于将内审发现的问题继续进行调查;他们还发现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很重要,专业审计师会更倾向于进行后续调查;公司管理层如果非常重视财务报告的质量,那么内部审计人员在公司内的地位会比较高。

Goodwin和Kent(2006)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角度对澳大利亚115家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他们的发现表明,公司的规模以及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越多与内部审计的规模正相关;与之相反的是,公司的分支数量越多、应收账款和存货在总资产中占的比例越大,那么公司内部审计的规模就比较小。

Sarens(2007)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研究内部审计规模与所处控制环境之间的关联。

他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规模与高管层的支持力度显著正相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于八十年代。

1983年8月《国务院批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的请示的通知》首次提出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国务院的这一通知加快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最高审计机构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于1999 年开始制定,至今也已经成型、《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框架》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这些法规准则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已经规范化,常态化,可以说我国内部审计在理论层面己经比较成熟。

时现(2003)指出内部审计进行工作的时候,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提供监督的,这种特殊的身份能够更加全面和及时的发现问题,这不仅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可惜,而且还对被监督人威慑有一种威慑作用,使董事会能对公司高管层实施更有效的监督。

刘正军(2006)认为在有效防范会计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因为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有利条件使得内部审计可在成立时就有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舞弊的方案;它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评价,能够发现存在的控制漏洞,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会计舞弊的空间;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其一般在公司的内部,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部会更加熟悉公司的经营状况和
财务情况,能提前发现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风险。

冯立新和兰曼(2007)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能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它们之间呈现不太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篇文章对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初步尝试,但他们的研究比较粗糙,在数据的选取、变量的选择、模型的构建和对实证结果的分析都过于简单。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