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客家人不为广东独有,江西等省也有相当比重。
客家人之得称,有多种说法,归根结底,应是与原当地土著居民相对而言而得来的。
客家先民,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
客家方言在广东诸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时间最迟,有研究者认为其最后形成的时间在明朝后期至清初这段时间。
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
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
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
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客家民系中,有一种颇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意识,这是客家民系在独特生活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容易趋向于封闭、保守的小生产意识。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此已有所突破。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新的客家研究、联谊活动热潮,1994年在梅州召开了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
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客家民俗的特色。
由于迁徙的历史、入居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入粤客家人聚族而居,强化宗族制度。
民国时期,客家民系实行宗族管理严密的族长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家族小家庭的制度渐趋瓦解,在农村,大家族观念仍在意识上有所保持,在城市,则已普遍成为现代小家庭而淡化了家族观念。
历史上客家人社会宗族制的强化,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各族都重视祠堂的建造。
祠堂住处讲究风水,重视堂号家声。
客家围屋堂号,或有直书故土祖地,或言志明义,这些堂号的命名习惯与唐宋古俗相承。
再就是在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大理围龙屋。
土楼建筑多以夯土或土坯砖为材料,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十分坚固,规模巨大。
现存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自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兴建了不少土楼建筑。
围楼形制依平面布局大体分为圆形和方形。
大型圆形围楼高达4~6层20余米,多达四环。
建于清代的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大围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0800平方米。
各家围龙屋尤为讲究风水。
近代,还出现了传统民居布局而门面装修西式的中西合壁的客家侨乡民居。
客家妇女旧社会的客家妇女较少缠足,客家妇女承担田间和家庭的一切重活,富家女子也照样参加劳作。
这与潮汕地区的妇女负责在家烹饪、做针线,男人干重活成为鲜明对比。
客家妇女的勤劳美德受到中外研究者所赞扬,英国人欧德里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中赞扬说“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但在旧社会客家妇女在家族中地位卑微,这种状况在建国后才得到改变。
体育文化客家人豪放、乐天,有多姿多彩的山歌,有尚武的风气,尚武的风气在当代渐演变为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梅县就有“足球之乡”的誉称。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县、兴宁、五华、紫金、博罗等客家人聚居地。
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通俗,讲究押韵。
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本来简单的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而且因为在山地唱歌,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汉剧是客家地区流传较广的地方剧种,有源于湖北汉剧、徽班、秦戏班底,湖南祁阳戏各说。
客家汉剧传统剧目据称有800多个,完整剧本有300多个,唱、做、念、打(舞)表演艺术丰富,武打戏还把南派武功融于其中。
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行,唱腔音乐有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成为广东地方一大剧种。
客家地方戏剧还有采茶戏和花朝戏,都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
客家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多数为风俗道具舞,较为著名的有船灯、鲤鱼灯、采茶扑蝶、席狮舞、杯花舞等。
客家菜客家菜称“东江菜”。
口味偏于“浓重”,主料突出用肉类而少用水产,其特色是“咸、肥、香”,重实惠,多吃熟食,喜吃干腌菜。
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
客家菜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保留较多的古代中原烹调法。
传统菜式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酒鸡、肉圆以及各色酿菜,特爱吃狗肉。
客家风味小食以土产的大米、豆类、地瓜、芋等加工制成,将大米碾成粉或磨成浆后,或搅或蒸或。
赣南客家民俗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
它包括历史、姓氏宗族、民居、饮食、服饰、民间文艺等诸多民风民俗。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
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万种、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赣南客家民俗所属地区:江西·赣州遗产编号:Ⅸ-6遗产类别:民俗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赣州市遗产级别:省地理环境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辖18个县?市、区和一个具备县一级人民政府管理职能的黄金开发区,全市现有人口831.2万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东邻闽南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接湖南,北与吉安、抚州市相连,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的区位优势。
武夷山、南岭不但是其东南的天然屏障,而且余脉伸展,丘陵纵横,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又由于它紧接北回归线,纬度较底,受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影响,土地肥沃,林木茂密,故又有‘绿色宝库”之称,是全国十三个主要林区之一。
土特产如香菇、松香、茶叶以至地下的钨、稀土亦莫不与山有关。
境内章贡两水,汇成赣扛,顺江而下,与长江相接。
考古资料证明,赣南旧石器就有居民,但由于地处边陲,上古时仍然被人视为“蛮荒之地”,与中原腹地少有来往。
直到公元202年(汉高祖四年)才建赣、于二县隶豫章郡。
吴嘉禾五年?263年又于于都置南部都蔚领六县。
349年(东晋永和五年),太守高始筑城于章贡两水之间,此即章贡区址;589年(隋开皇九年)置虔州,南宋高宗廿三年?1153年改虔为赣,赣南的行政区域才相对稳定下来,赣州也才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赣州通天岩石雕和多处宋塔的存在,及《府志》中“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的记载都说明,赣南在唐宋以后经济文化才有较大发展。
正因为如此,本区域许多客家民俗还比较多地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点。
分布区域多彩多姿,颇具特色和历史渊源的赣南客家民俗主要分布于赣南十八个县(市、区)。
历史渊源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洒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客家文化因此,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
它包括历史、姓氏宗族、民居,饮食、服饰、民间文艺等诸多民风民俗。
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然而客家人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基本内容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它又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
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
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
而尤其以下几项民俗活动颇为传统而珍稀,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既表现了客家人的心灵手巧,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又面临消失和失传。
婚丧礼俗赣南客家婚丧礼俗赣南客家婚丧礼俗保留了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演变的一面。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礼仪繁简不同,但都有一些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
赣南客家婚俗1、议婚,意即说媒。
2、订婚,俗称“定亲”。
定亲后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定迎娶日,并择吉日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此谓“报日子”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