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1)模拟试题一

管理学原理(1)模拟试题一

《管理学原理(1)》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管理的“载体”是( B )。

A.领导B.组织C.计划D.政策2. 公平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D)。

A.马斯洛B.赫兹伯格C.明茨伯格D.亚当斯3. 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把控制分为三类。

下列哪个不属于预算的类型(B)。

A.前馈控制B.风险控制C.同期控制D.反馈控制4. 下列是法约尔的著作的是( A )。

A.《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B.《第五项修炼》C.《工业的领导》D.《科学管理原理》5.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 D )假设提出来的。

A.社会人B.能动人C.理性人D.经济人6. ( D)对一个组织来说,是各类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A.信息资源B.物质资源C.财政资源D.人力资源7. 决策按重要性分为( D )。

A.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B.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C.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D.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8. 决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A )。

A.满意B.最优C.最易D.一劳永逸9. 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成( D )。

A.相关关系B.函数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10. 称为“一般管理之父”的是( C )。

A.泰罗B.韦伯C.法约尔D.甘特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BD )。

A.管理的科学性B.管理的社会属性C.管理的应用性D.管理的自然属性2. 管理者应该具备哪几类技能( BCD)。

A.管理技能B.技术技能C.概念技能D.人际技能3. 组织设计的原则是( ABCD )。

A.统一指挥原则B.控制幅度原则C.权责对等原则D.柔性经济原则4. 为了达到组织设计的理想效果,组织设计需要完成哪些工作( ABC )。

A.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B.部门设计C.层次设计D.薪酬设计5. 下列哪些指标用于描述市场的主要特征(ABCD )。

A.市场细分B.市场容量C.市场规律D.市场交易便利程度三、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只要决策做好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

(错)2. 吉尔布雷斯夫妇是科学管理理论学派的管理学家。

(对)3.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个人决策方法。

(错)4. 霍桑试验表明,工作条件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

(错)5. 近代管理学起源于中国。

(错)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简述管理的涵义并进一步说明。

答: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地,是指:1)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 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

4) 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 管理的目的是未来实现既定的目标,而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 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该扮演哪些角色以及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

答: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该扮演:1) 人际角色 2) 信息角色 3) 决策角色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1) 技术技能 2) 人际技能 3) 概念技能3. 试述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两种典型的社会责任观的基本内容。

答: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两种社会责任观是指,一种称为古典观,主张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至于其他人的利益,则不是企业所要管的和所能管的。

另一种称为社会经济观。

主张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

4. 什么叫控制,控制的过程是怎样实现的?答:控制是指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控制的过程包括:1) 确定标准 2) 衡量绩效 3) 纠正偏差5. 简述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答: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保健因素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但是不能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业。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

激励因素满足了可以对员工的行为得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20分)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制度的变迁五十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

公司规模大了。

权力完全集中于美国纽约总部,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改良组织结构。

于是公司总裁卡迪纳先生决定实施分权制度。

该分权制度由斯密迪一手策划,斯密迪行伍出生,非常强调纪律的作用,他认为,实施新的制度时,肯定有阻力,所以,必须由他说了算,基层人员要绝对服从,不能有异议。

斯密迪的制度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一个经理自己所能管理的企业规模是有界的。

他认为,一个经理自己所能胜任的经营规模,最大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再大就管不了了,按照他的观点,通用电气公司拆成了150个部门,各部门的经营规模不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各部门相对独立,各有各的经营业务,由各部门的经理负责管理,每个部门的经营直接对总裁负责,这样,通用电气公司就等于分成了150个“小公司”。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格局:当某部门的经营业务超过5000万美元时,按照斯密迪的观点,必须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

第二点,以部门经营的好坏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斯密迪在测评一个部门经营好坏时,设计了8项指标,其中,两个较为典型:一个是利润:一个是部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稳。

可实际工作中,利润是很容易测定的,是多少就是多少。

而长期利益的平衡怎么测定呢?当时无法测定,实际情况也测度不了。

第三点,管理是一种职业,直正懂得管理的人,什么都能管理好。

他认为,能管理好一个钢铁厂的人,也能管理好一个大菜市场。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流动能力的训练。

一个管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做许多方面的工作,要训练他做市场工作、工程工作、制造工作等。

这样,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这3年可能在做洗衣机生意,另外3年可能又去做核能的生意;让这些经理们流来流去,以训练他们的流动能力。

后来,斯密迪制度在公司的系统经营方面碰到了困难。

1966年通过竞争,通用电气获得了新加坡一发电厂的承建权。

该业务要求电厂的设计、基建、设备和安装等所有业务全由承建方一家公司承包下来,搞系统经营。

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分成150多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承包所有这些发电厂的业务,要参与这种国际竞争,公司不得不必须成立一个协调部门——通用电厂公司,来组织各个业务部门共同承接下这种系统业务。

但是,由于各业务部门已经有了自己的责权利,互相独立,其开展工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当通用电厂公司到各部门去购买各种设备时,各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部门的利润,就尽量提高设备的售价。

最后,通用电厂公司发现,各部门提供设备的价格,往往比外公司的价格还高。

1970年博希当上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采取有关措施对分权制度进行了完善。

1. 斯密迪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要在通用电气公司建立 AA.事业部式结构B.矩阵式结构C.直线——职能式结构D.混合式结构2. 斯密迪把管理看成一种职业,对于这种观点你的看法是: AA.更适合于高层管理者;B.更适合于一般管理者;C.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管理者必须精通本项领域的具体业务;D.是否正确,取决于组织业务的复杂程度。

3. 从斯密迪改革的措施中可以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DA.管理的系统原理B.管理的权变原理C.管理的责任原理D.A+B4. 以下各项,哪一项在实行分权后可能会出现: AA.销售额有可能不断地增加B.部门经理的积极性受到压制C.由于内耗,导致各小公司中是亏损D.总公司总裁失去权威性5. 以上案例说明: AA. 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权制度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其实,分权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关键是其它方面也要配套进行。

B. 企业管理中有分权制度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总裁要用人得当。

C. 分权制度不符合管理的一般原理,对调动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

D. 本案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真正的分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