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经济史(第十讲)

中国古代经济史(第十讲)

第三节宋明工商货币政策的成熟(第十讲)
一、专卖体系的完备
(一)两宋专卖实施情况
1、盐的专卖
(1)专卖形式
①官鬻。

京东、淮浙、广东等处实行
②通商。

京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处实行
(2)专卖方法
①入中法
②钞盐法
③引卖制
2、茶的专卖
3、酒的专卖。

榷酒法(北宋),“隔槽”法(南宋)
酒的专卖分为官酿官卖和民酿民卖两种
4、矾的专卖
所有矾全部由官府收买,对私卖矾处罚甚严
5、香料、药品的专卖
6、评价
(1)是我国古代专卖制度最发达时期
(2)专卖制度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贯穿官商分利原则
(二)元专卖实施情况
1、无专卖实施范围更广
2、专卖政策与此时官手工业紧密相联
3、实行折中制,官商并卖制。

盐:现钱卖引法
(三)明专卖制实施情况
1、盐的专卖
(1)现钱卖引法现场专卖
(2)官商结合的销盐制度——“开中法”
(3)纳银买引
(4)纲运制度
内容:将各商所得领盐引分为若干纲(淮南:10纲,淮北:14纲)
每年以1纲行旧引,其纲行新新引。

官府再不付工本钱
纲商纳银引领后,可同灶户直接交易。

评价:①官收商销——专商收销的豪商专卖
②解决盐课难征问题
③官商并卖变为商专卖,是古代盐政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2、茶的专卖
明茶法有三:商苶、官茶、贡茶
(1)商茶
凡商买茶,全数付官纳钱给引,方出境货卖
(2)官茶
用以在川、陕边区与乌斯藏等少数民族即所谓西番接壤地区实行茶马贸易。

茶禁主要特点:以川陕西番接超前壤地区为重点,以控制茶叶流通,保障茶马贸易为中心,即“国家榷茶,本资易马”。

二、商贸政策的多元化
(一)北宋
1、背景
(1)宋初“恤商”政策及商品专卖上放宽限制,使富大贾迅速积累巨家财富。

(2)“不抑兼并”的既定国策,造成贫富对立
(3)封建政府财政危机加深,封建政权面临严重社会危机
2、王安石变法(关联工商政策)
(1)均输法:设发运使官,总管东南六路赋人,有权周知六路财赋情况,凡籴买、税敛、上供物品,都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2)市易法。

由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直接吞吐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
(3)青苗法。

针对在农村中活动的商人而设立,变法派在农村中实行的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商人与农民关系的新政策。

具体:遇粮价贵,即较市价减价出粜;遇贱,借钱给农民,每年春秋两次随两税还纳。

3、两宋商贸政策评价
(1)北宋王安石:①商税征收,采取“恤商”政策;②商品专卖方面,主张放宽政策。

顺应北宋时期商品经济长足进步的历史发展趋势。

(2)北宋末年,推行掠夺商民的聚敛政策,加强商品专利制度,重征商税。

(3)南宋,颁布“恤商”之诏,军需浩繁,不能做到宽减商税。

(二)元
推行重商政策
(三)明
伦理范畴:歧视商人经济范畴:重视商业
1、明初一中叶,传统“商末”观念受到重新审视,未彻底解决商人权益和商业应得到更多的重视问题
2、中叶,商业给国家财政带来好处,传统安全“抑商”不可能,伦理范围中的歧视商人观念存在,出现“夺商”、“病商”政策
3、中晚期,张居正改革,农商不偏,顺应时势——“利用资商”政策的推行,从理论及实践上,对农商关系进行总结,成为中国商业经济史的一个里程碑
4、万历后期,原商——掠夺工商业,抑制兼并——包容豪强大地主。

新兴工商业阶层受到打击,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三、货币政策的新进展
(一)两宋
1、年号钱制度。

如:宋元通宝、太平通宝、淳化通宝。

历经宋、元、明、清,沿用该制
2、铜钱和铁钱并行。

并形成铜钱及铁钱流通区域。

3、纸币——交子
(1)背景:①铁钱流通不便;②商品货币经济信用制度的发展
(2)官交子与流通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有一定的发行限额,每界的发行额为1256340緍
②有一定的流通期限,3年1界
③备有发行准备金(本钱)30万緍/界
④交子的流通区域限于四川,兑现时或以旧易新,付30文/贯工墨费
(3)流通范围
北宋:交子流通范围扩大,与铁钱流通范围相符
南宋:纸币广泛发展时期,出现纸币会子
(4)评价
宋代纸币交子、会子本身并无价值,它是代表了实际流通中铁铜钱的价值
4、白银
(1)唐宋五代时,白银已有正式加入流通的趋势
(2)宋代,它的货币性增强,较广泛地作为货币使用
(二)元
1、交钞是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主要货币。

纸币发行权完全专属于朝廷,统一的纸币制度开始建立。

2、贵金属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货币。

它排挤了纸币,并取代铜钱而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流通界以银为主,以铜钱为铺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第四节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一、匠籍制的废止
(一)背景
1、元朝。

立国,拘括户口,将民间工匠强行征调集中,为官府手工业服务。

工匠单独入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子孙世袭,失去普通居民应有的自由,只能在官营手工业中劳动
2、时代。

(1)对手工业工匠实行匠籍制度。

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经济上,为封建官府工场提供无偿劳役。

(2)匠班银。

以银代役。

(二)匠籍制废止过程
1、清初,废除匠籍制,免征匠班银。

手工业生产徭役时代结束。

2、顺治十五年恢复征收匠班银
3、康熙二十七年,匠班银摊入地亩
作用:(1)显示清政府对手工业政策的积极意义
(2)积极推动民间手工商业生产。

从此,民间手工业生产才较少有官方干预,走上一条比较正常的发展道路
二、商贸政策的继续松动
(一)恤商、利商政策
1、状况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步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官方完全采取抑商措施已不合时宜,且亦无力对工商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清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工商政策。

2、评价
(1)在实施过程中打折扣
(2)作为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阶段,清朝不会放弃抑商这一既定国策
(二)抑商政策
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专卖制度、榷关制度、牙行制度和行会制度,矿禁和海禁。

1、矿禁
(1)清朝立国“鉴于前代开冶之害,一切铜银坑俱封不开”,实行禁矿。

(2)禁矿松动,康熙朝矿业政策主旨是:以禁为主,禁中有开
(3)禁矿,雍正年间,禁矿政策趋于严厉。

(4)解除禁矿:乾隆年间颁发“凡产铜山场,实有禆鼓铸,准报开采”。

促进矿业发展
2、海禁
(1)严格海禁:①1655年(顺治十二年)——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②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1727年(雍正五年)
(2)开放海外贸易
(3)闭关锁国政策探试
三、工商货币政策的去向
相对于过去而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却有很大发展,清政府的商贸政策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之中。

(一)困境之一
1、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产生的课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位置。

2、商贸流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
3、清政府放宽对手工商业的控制,封建官府与手工商业的结合放松
(二)困境之二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和伦理本位国家,农本思想与“商末”观占有很大市场。

在商业领域实行抑商政策和严格控制贸易管理的办法。

1、专卖制度
(1)通过专卖政策实行官私分肥
(2)商业资本的重要流向是土地及高利贷,没有向产业资本转化
(3)寄生于封建制度,具有官商性质的封建商业,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农民和手工业者贫困破产
2、行商制度
(1)行商积累起来的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和高利贷
(2)重征商税政策和派买政策是封建政府对私营商业加强控制的方式,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不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