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采访的性质,可以概括为()A.是一种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B.是调查研究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C.是一种充满排他性的采集新闻事实的过程D.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2.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通常表现在:社会活动能力,职业的敏感性,文字功底和口才,以及()A.分析判断能力B.逻辑思维能力C.随机应变能力D.多谋善断能力3.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讲究辩证法,就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正确选择事实,以及()A.全面地看待事物B.运用“两点论”C.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D.防止片面性4.记者和新闻敏感,集中表现为一种()A.创造性思维活动B.顿悟性思维活动C.思想认识的突破D.思想认识的飞跃5.《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A.艾格尼丝·史沫特莱B.埃德加·斯诺C.爱泼斯坦D.安娜·路易斯·斯特朗6.在采访的平时准备中,记者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读书看报,广采博取;无字“天书”,不可忽视;以及()A.结合工作,重点攻关B.点点滴滴,积少成多C.长期坚持,锲而不舍D.勤于动手,随时积累7.在采访中,记者“有采访意图”与“带框框”的原则区别集中表现在()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B.是否尊重事实C.是否按计划行事D.是否完成采访任务8.同时对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叫()A.隐性采访B.易地采访C.巡回采访D.交叉采访9.记者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是()A.开放式提问B.诱导式提问C.迂回式提问D.激发式提问10.因人物访问的主要意图是()A.针对某一问题有的放矢的访问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C.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其成就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11.在采访方式中,最有利于了解各方矛盾、焦点所在,有利于各方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是()A.个别访问B.召开座谈会C.新闻发布会D.非集体采访12.采写目击式新闻,记者一般运用()A.同步观察B.事前观察C.非闯入式观察D.侧面观察13.采访中,必要时把被采访者的收藏品拿去请文物专家鉴定。
这是()A.间接核实B.多方核实C.与本人核实D.技术检验核实14.我国新闻的基本体裁——消息,主要脱胎于古代文体的()A.散文B.小说C.笔记文D.记叙文15.所谓事实决定新闻主题,指的是()A.主题来自“头脑风暴”B.主题与题材一致C.主题源于客观事实D.从事实到新闻事实16.记者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叫做()A.新闻调查B.新闻选材C.材料收集D.采集素材17.新闻的开头,或概括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或突出个性,强调内容特点;或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主旨;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
这在新闻写作学上称为()A.形象导入法B.金字塔法C.开篇点题法D.三角法18.说明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置于消息开头的文字,叫做()A.导语B.开头C.电讯D.电头19.由党和政府授权发表的新闻,可以发表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公报、决议,宣布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文件、声明、决定等,称为()A.新闻公报B.政府公告C.新闻文告D.新闻纪要20.评述式导语中,对新闻事实的意义加以引申和评论时,表述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由记者直接发表评论;二是()A.由编辑直接发表评论B.让新闻里的人物来议论C.由第三人直接发表评论D.让新闻背后的人物来议论21.消息中,有关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职务和性格特点等背景材料,称为()A.家庭背景B.人物背景C.社会背景D.出身背景22.在新闻的各种体裁中,其产生、演变和发展一直同古典文学关系密切的是A.评论B.专访C.通讯D.消息23.通讯写作中,以时间顺序为经、空间变换为纬,或者以认识顺序为经、事物性质为纬,以及这两类之间的进一步交叉渗透的结构,称为()A.时空结合式结构B.认识和性质结合式结构C.纵横结合式结构D.概括和具体结合式结构24.人物通讯要写得深刻,就应当抓住有关矛盾线索逐层展开,使人物置身于()A.矛盾冲突之中B.人与人的矛盾之中C.人、自然与社会冲突之中D.社会矛盾之中25.新闻特写是一种描绘性现场新闻,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描写,经常用来表现事件或刻画人物的手法是()A.叙述、描写B.铺张渲染C.白描、细描D.刻画描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线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比较简单,完整性差B.时间短暂,稳定性低C.只是信号,有待证实D.形态多样,真假难辨E.反映现象,变动性大27.以下属于采访录内容的有()A.事件发生时间B.事件发生地点C.事件发生经过D.事件中的典型情景E.采访对象的思想观点28.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情况有()A.把隐性采访作为采访的辅助手段B.在批评、揭露性的报道中使用C.在各种场合都使用D.探听别人隐私时使用E.某些表扬性稿件中使用29.消息按报道内容分类,有()A.政治新闻B.经济新闻C.社会新闻D.国际新闻E.人物新闻30.在新闻写中,新闻要新,是指()A.观点上的新B.时间上的新C.内容上的新D.思想上的新E.手法上的新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1.采访基地32.巡回采访33.新闻结构34.风貌通讯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35.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共性与个性?36.采访中思考采用新闻体裁的条件是什么?37.简述述评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0分,第39小题8分,共18分)38.今年秋季的一天,华南某市暴雨成灾,部分街道积水,交通中断。
得知这一情况后,报社派你前去采访,请在采访前拟定一个简要的采访方案。
39.指出下述新闻中哪些内容属于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析其主要作用。
兰州出土写有文字的东汉纸本报讯蔡伦造纸也许尽人皆知,而蔡伦时代的纸是何模样却为今人所罕见。
最近在兰州出土的东汉纸,使人有幸一睹一千多年前纸的面目。
这是兰州市博物馆10月中旬在本市伏龙坪挖掘一座东汉古墓葬中发现的稀世宝物。
共发现三块直径17厘米的圆形纸张,除一块破碎外,两块保存完整。
这三块纸原叠放在一面铜镜中,出土后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宣纸。
纸上留有文字、墨迹,书体介于隶楷之间,字迹清晰可辨,其中“妇悉履……奈何当奈何……”几字一般人都能辨认。
专家认为,文字内容与死者的身份、经历无直接联系,可能是作为垫衬物而被剪成圆形留在铜镜囊中的。
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陕西、新疆等地发现过汉代麻纸。
而这次兰州出土的东汉纸,在纸张质量和保存质量上,堪称一次最理想的发现;而且纸上留有大量文字,这在国内确属罕见。
说明纸在当时已成为最理想的书写工具而被广泛使用。
专家鉴定,这座墓葬是东汉中、晚期的合葬墓,内有两具尸骨。
出土两千多枚“剪轮五铢”和“东汉五铢”钱币;铜盆、铜壶、铜镜等东汉铜器6件;白金饼一枚;银簪一对;漆妆奁等文物十多件。
专家认为,这是我国考古界的一次重要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以及兰州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六、综合应用题(20分)40.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以新华社驻美记者身份写作一篇新华社电讯稿。
(2005年8月9日发稿,字数700-800字。
)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已取得了飞速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研制成功了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三种不同的载人航天器,将500多人送入太空,有12人登上月球,并已开始建造永久性载人空间站。
目前,仍在轨道上或宇宙中运行的航天器大约有1300多个。
7月26日升空的“发现”号航天飞机,顺利完成了3次太空行走、对航于飞机绝热瓦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维修、为国际空间站更新了给养。
按计划,“发现”号将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凌晨4时46分(北京时间8日16时46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
尽管美国宇航局(NASA)经过无数次检查和史无前例的“太空维修”,最终为“发现”号的返航开了绿灯,但专家们仍然为这最后也是最艰巨的考验焦虑不安。
北京时间8月6日下午,“发现”号从它对接9天的国际空间站脱离,准备返回地球。
在踏上“归家”旅程的前一天晚上,“发现”号的7名宇航员和驻守空间站的两名成员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互作告别。
自从7月26日发射升空以来,“发现”号的安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作为2003年“哥伦比亚”号事故后NASA航天飞机的首航,“发现”号的太空之旅依然险象环生,而且再次出现绝热材料脱落的惊险一幕。
当年“哥伦比亚”号正是由于外部燃料箱脱落的绝热材料撞上飞机,才在返航时出现空中解体的悲剧。
这架100吨重的飞机须以17500英里/时的速度着陆在跑道上,而且整个过程只有一次,任何正常、理智的人都不会称其为安全。
曾在NASA 太空行走小组担任负责人的戴维·沃夫表示,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时就像一团火云,“安全返航从来就不是确凿的。
”而“发现”号女机长柯林斯也承认,她“时常想起‘哥伦比亚’号”。
当年“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州上空爆炸时,散落在得州四处的碎片残骸给NASA带来很大麻烦。
吸取事故教训后,NASA此次特地将“发现”号返航线路设在人口稠密区以外的大洋上空,希望尽量减少对地面人员的威胁。
按照计划,“发现”号在接近地面时会从中美洲和古巴上空掠过,但其运行路线大部分是在海面上空,最终到达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着陆跑道。
这样的地面轨迹不经过稠密的人口区,风险比较低。
虽然NASA此举意在为平民安全考虑,但不少美国人担忧这可能预示着“发现”号存在安全问题。
8月9日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美国),在“发现”号平安降落两个多小时后,女机长柯林斯等7名宇航员走出航天飞机,就成功完成这次使命发表感言。
“我们很高兴能够回来,很高兴这次使命获得了成功,”柯林斯面带微笑地对在场的记者们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柯林斯指着身后的航天飞机说,“我们将状态很好的‘发现’带回来了,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美妙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