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同时也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因此,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本次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宜的、良好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式,提高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并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因此,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证明,现代化与“效率”同行,在“公平”诉求淹没“效率”呼声的时代,倡导效率无疑是时代的先声。
解放后,我国高度关注教学效率是从传统学科——语文开始的。
早在1978年,吕叔湘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语文教学的低效率。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国外,随着国际上智力竞争的加剧,教学效率被各国普遍重视。
2001年,美国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2002年又颁布了《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计划》,六大战
略目标24个子目标以量表的形式硬性规定了各学段教学质量提高的程度。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会议上通过了《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提出过去的“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
并宣布:世界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从全民教育向全民优质教育转变。
综上所述,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从而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方面看,有效教学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板书、有效教学提问、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语言、有效课堂管理、有效教学策略等。
其中,有效备课应该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
目前,我校教师备课的现状大致是这样的: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本上写的东西是为了应付教导处的检查,按部就班,陈旧老套,缺乏教师的思考。
教师将大多数备课的时间用于书写、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和原创,实用价值不大,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
显然,这样的备课是无效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的备课也亟待注入新的活力。
为此,我校决定围绕“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展开相关的实验与研究。
二、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工作,做好三个坚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以建设队伍为根本,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坚持以学
习为本,以学校为本,提高教师生命质量;坚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修为主,以科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具体地说,我们要通过该项课题实验的研究,使全体教师的备课水平有一个整体的飞跃,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
三、实验目标。
通过系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主更新有效备课的观念,培养有效备课意识,掌握促进教学效率和效益提升的基本策略,掌握有效备课的评价要素,倡导服务于教师的制度重建,转变低效备课的行为,养成有效备课的反思习惯,尽快摆脱“无效备课和低效备课”的为难境地。
四、研究对象。
合肥市青年路小学全体教师。
五、研究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学校以《有效教学》教材为基础,组织教师重点研究学习“有效备课”的章节,使教师对如何进行该项研究有个初步的认识。
2、调查研究法。
学校在充分了解本校教师备课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关的总体规划。
教师个体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3、行动研究法。
学校以相关的总体规划为依据,有组织、
有计划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逐步摸索出一套高效低耗的备课模式。
4、经验总结法。
学校在前期实践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阶段性成果。
七、研究步骤。
1、健全机构。
2007年11月,召开课题实验研究专题校务会,商讨实验的实施步骤,建立健全相关领导机构。
2、宣传动员。
2007年12月—学期末,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对此项工作进行宣传动员,使全体教职员工明了其重要性。
3、深入学习。
2008年寒假期间,安排教师自学《有效教学》一书,要求重点学习其中关于“有效备课”的章节,同时可适当自行补充其它学习资料。
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做5篇读书笔记,写2篇读书心得。
新学期开学之初,即组织教师开展沙龙研讨活动,以考察其学习情况。
4、组织实施。
①、分类指导。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伊始,
首先将学校教师分为三个群体,对他们备课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入格”型教师,即教龄在六年以下(含六年)的教师。
要求他们采用“手写式”备课方式(不依赖现成教案,在备课本上写详细的教案)。
第二,“骨干”型教师,即教龄在十二年以下(含十二年)的教师。
要求他们采用“手写式”与“批注式”相
结合的备课方式(在备课本上写简单的教案,同时在课本上写清教学思路)。
第三,“成熟”型教师,即教龄在十二年以上的教师。
要求他们采用“批注式”备课方式(将备课“移”在书上,将教科书备“厚”)。
②、开展活动。
从2008年3月份开始,按月组织相关活动,增强课题的实效性。
具体安排如下。
活动日期活动内容
2008年3月语文组、数学组开展集体备课
活动。
2008年4月综合学科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2008年5月从“入格”、“骨干”、“成
熟”型教师中各选取一位尝试
“一课三备”。
2008年6月实验教师撰写论文,进行经验
总结。
2008年7、8月利用暑期提前备课,鼓励教师
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更加有效
的备课方式。
2008年9月对暑期备课的情况进行总结,
对有创意并且富有成效的备课
方式给以嘉奖。
2008年10月各学科开展“封闭式”备课竞
赛活动。
2008年11月围绕“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开
展教育沙龙研讨活动。
2008年12月开展课题研讨阶段性总结表彰
大会。
说明:1、集体备课前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
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集体备课时,教师们可以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难点等。
应反对“一言堂”,提倡人人参与、踊跃发言,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2、“一课三备”,即一篇文章备三次课: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③资料存档。
安排专人对实验资料进行整理存档,保证实验的第一手资料能保存完好,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从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八、预期成果。
1、关于有效备课的理论研究。
(论文集)
2、关于有效备课的实证研究1。
(典型课例)
3、关于有效备课的实证研究2。
(教学实录、光盘等)
4、关于有效备课研究的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青年路小学“有效备课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研究小组成员名
单
组长:刘光伦
执行组长:周静
执行副组长:龚彦平、任蓉、范丽娟、吴智武
资料整理:任蓉、范丽娟
组员:青年路小学全体教师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学校将从领导、管理、经费预算等方面对实验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