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 其根本
使命不只是对‚社会事实‛的外在说明 和描述, 而是要深入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境况中, 对‚明智的‛‚行动逻辑‛进行体悟与诠释。
• 社会科学要发挥它的真正作为智慧的作用,就必 须更深刻地‚介入‛它所立足的社会生活实践, 在历史的境遇中把握大众或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理解人们的期望和理想,在客观性地理解现实或 生活境遇的基础上,批判和超越现实。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 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 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面向实践)
社会科学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 出发,还是从实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一切从实际出发
•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
• 从实际出发,不同于‚价值中立‛ ,不是丧失 立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 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 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 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面向工人阶级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 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 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的幸福将 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 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 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为大多数 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
“去那里”
• 就是到研究现象呈现的场域中,运用已经 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做研究。
• 研究者要研究人文社会现象就必须深入该 学科相应的‚场‛之中,观察与描述现象 ,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 ‚去那里‛就是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的实践性与问题性。
“回到这里”
• 是指研究者在经历了实践研究的过程之后, 还要回到自己的专业研究机构中来进行理论 的提升。
深入调查研究和密切联系群众是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科学研 究的本质属性。 全国新闻战线掀起的‚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 者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思考走基层,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推出一系列生动朴实的新闻报道,得到了 群众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社科 理论界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 如果说自然科学是以实验性研究法而见长 的话,人文社会科学正是以实践性研究法 而见长的。
• 实践性研究的方法不仅要求研究者扎根于 ‚田野‛,浸入研究对象的‚场域‛中体 验、观察、认识研究对象的文化本义,还 要求研究者对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与重建。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 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 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 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 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 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 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 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 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 经院哲学的问题‛。
◆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 是要超越经验,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达到对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 和思想。 ◆ 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既要总结成功 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成功经验是 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失败经验是我们引以 为戒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
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如果说‚实践智慧是一种有关实践或
行为的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那么 毛泽东的实践智慧就集中体现在关于中国革命 的性质、道路、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社会模 式等重大实践问题上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上。 毛泽东实践智慧凝结着中国革命经验特别是政 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在实践基础上经过 总结、反思、提炼和升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 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 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是人类首要的基 本的活动, 它不仅是人们认识的基础, 而且首先 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武 器, 它在实践中产生, 又为实践服务, 并在实践 中发展。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
恩格斯称作‚科学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就是因为它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第一次科学地为实践定位,并对其内容和 本质作了科学的阐述。所谓科学世界观的‚ 萌芽‛,除了说明那还是科学世界观的初始 ,更意味着科学世界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 理论建构,都是从实践开始,并且始终是来 源于实践的。
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在解答当代中国问 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也是在解决当代中国问 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而, 当代中国的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 首先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实践出发, 实事求是地面向当代中国问题。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概括实践)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 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 人民群众和理论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问题, 而是客观地存在
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的问题。 • 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密切关注问题, 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 任务。
• 能否理解、把握和切中社会现实问题,这就是一个 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 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前沿问题。要真正把握住社会现实就要请教马克思 主义。
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 论》,作为‚实践智慧‛的典型代表。既是 实践论的辩证法,又是辩证法的实践论,既 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 证的认识规律,又展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 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实践智慧。
作为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
实践智慧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 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意指一种实践的知识 或明智考虑的能力。最早在苏格拉底和柏 拉图那里, 实践智慧指知识和德性的统一 , 他们说‚德性就是理性‛, 理性即知识 , 所以德性就是知识, 简言之, 实践智慧就 是一种有德性的知识或有知识的德性。
•
所谓‚问题‛,一般地说就是指尚
待
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所谓‚问题意 识‛,就是对这些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的 真诚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维重要的动力源,重要的方法论特征。
◆问题意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是社 会科学创新的推动力量。
•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 决不是哲学家
社会科学的实践性研究方法
• 关于实践性研究,最常用、最恰当和最有效的研 究方法,通常被认为包括实地调查、参与观察、 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及现代人文 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现象学、诠释学等。
• ‚如果你们要了解某一件事,何不就到它发生的 地方去看看,感受一下,甚至参与其中?‛ ——社会研究方法专家艾尔· 巴比
•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情况, 掌握资料,惟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 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 究。
•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 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 •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走 群众路线。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在其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讲,马克思的思想比 一切历史学优越的地方在于,马克思是深入到历 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中去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萨 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深入到那一度中去,而只有达 到了那一度,才有资格跟马克思主义对话。 要请教马克思,就要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即 社会现实)一度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关于其他一些 社会科学学科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 伦理学、人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的研 究,都是以对原有的各种思想理论的变革 来实现的。实现这种变革的基本方法和途 径,是参加变革社会的实践,用实践检验 以往的历史资料,并在实践中继承发展和 创造新的思想理论。
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 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 项实践中来。‛
• 邓小平:‚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 、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 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 理论?‛
马克思主义早已阐述过实践智慧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句便是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感性,只是从客 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 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 面去理解。‛特别是他在最后说:“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时,就已经充分表达了实践的社会科学的本质特 征。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 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说过:‚问题 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 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 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的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 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 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 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 人类学领域著名的文化功能主义 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从大量的
‚田野研究‛中获得的素材,促使整
个人类学从‚扶手摇椅上的研究‛向 ‚田野研究‛的转型。 马林诺夫斯基总结自己的研究历程时指出,一个真 正的研究者必须经历‚在这里‛、‚去那里‛、‚ 回到这 里‛的归去来兮之路。
“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