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悠悠古村落 脉脉水长流 》

《悠悠古村落 脉脉水长流 》

悠悠古村落脉脉水长流——《桐庐深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作者信息姓名瞿潮音单位名称杭州市求知小学课题概览课程名称:《我与杭州》课题名称:《桐庐深澳》授课班级:五年级授课时数 1课时依据标准《我与杭州》课程标准(修订稿):1.总目标的要求:“了解家乡的自然与环境,认识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增强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3—6年级阶段目标中的要求:“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能用具体事例说明家乡自然环境的特点,初步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了解家乡的历史,能说出家乡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的要求:“初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及历史,通过讨论或其它相应活动,使学生知道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早期人类活动情况。

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发挥社会课程资源的作用,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早期人类活动情况。

”“知道家乡的重要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尝试用语言描述当地的民俗和风土人情。

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当地在过重要节日时有哪些风俗和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我与杭州》五年级第20课“桐庐深澳”是本册的选学内容。

由“明清古建筑”、“地下长流水”、“悠悠石桥情”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特点是让学生了解深澳村的古老建筑、古人留下的水利系统和古石桥的悠久历史。

深澳村的特点以其古老、淳朴而称著,在“明清古建筑”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古民居、古祠堂。

教材呈现了“天井、房柱、房梁、板壁”的细节照片,让学生从这些细节来感受古民居的特点,领略它的古朴。

同时拓展了古镇祠堂建筑的介绍,让学生感受这里的祠堂建筑的独特:青石雕刻的柱子、牛腿、梁、枋。

第二部分是“地下长流水”,这是因为深澳村濒临应家溪而建,整个老村建在溪滩上,因此深澳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的供排水系统。

教材以资料卡片形式介绍了以水得名的深澳独特水系;同时以图配文的形式介绍了深澳的水渠与“井”。

教材第三部分“悠悠石桥情”是介绍深澳的古桥。

通过对石桥图片的欣赏,让学生认识深澳石桥的特点,感受石桥的风韵。

通过学生对周边桥的调查,拓展古今桥建筑的风格,感受石拱桥的坚固与美观。

学生分析地方课程致力于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以学生为教学出发点的教学理念,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学生固有的信息更合理地展开教学实践活动。

为了弄清学生对桐庐深澳的认知度到什么程度,我粗略地制作了一张“古村深澳知多少”的调查表,从五年级4个班随机抽查了30名学生进行问卷小调查,结果如下:知道桐庐深奥的有(10)人,占(33.3%);知道地名由来的有18人,占(60%),主要是预习课文后所得;知道深奥名胜建筑的有8人,占(27%);知道其历史文化的有3人,占(10%).根据调查可知,一部分学生对桐庐深澳还是有所了解的,少部分同学还去游览过,但是对深澳村的古建筑风格和水利排水系统了解不多。

学生对深澳的认知停留在知道、听说、游玩过的感性认识层面,要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大杭州的这一处古迹,不仅要从景观、特色等方面去了解,更要去挖掘它内在的价值和历史,让学生体会到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层面通过图片欣赏、资料阅读等方式,了解深澳古镇的风韵。

2.了解层面在文字阅读、图片欣赏中,了解古建筑的特色和自成一体的供排水系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领略安澜桥的兼顾美观。

3.感受层面通过收集相关古建筑资料和古镇的传说、历史资料,体会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古建筑的特色和自成一体的供排水系统解决措施:开展课前资料收集,课内小组讨论教学难点:通过收集相关的传说、历史资料,体会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并介绍给游客。

解决措施:大家一起话说故事,结合故事谈自己的理解。

课前对学生的要求课前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以及相关故事,完成下面的调查表。

桐庐深奥是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桐庐旅游的圣地。

它由环溪村、徐畈村、深澳村、获浦村组成,它们像4颗珠子一样,由应家溪串成。

这几个村落,都是在慢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家族为单位自然形成。

千年建筑、百年老宅、宗祠是最具代表性与说服力的。

本课教材由“明清古建筑”、“地下长流水”、“悠悠石桥情”三个部分组成,从对深奥整体认知,到建筑景观及对水系的理性思考,从编排上是从整体的到局部,从总到分,符合学生先把握整体再到局部的认知规律。

古建筑特色的总结是对学生观察力和总结能力的练习,对深奥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欣赏层面,而且让学生深入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也可以参考如下的一些措施与建议:(1)利用第二课堂或假日小队的活动亲自游览桐庐深奥,欣赏古建筑和自然景观,感受千年古村落的美丽,激发家乡的自豪之情。

(2)了解一些水利循环的知识,探究深奥自成一体的水洗价值和成因,课外收集深奥的历史和传说,课内与同学交流分享。

(3)可查找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桐庐文史资料第八辑---桐庐古建筑》一书,更全面、完整地了解深澳古建筑及文化。

(4)通过课内所学和课外收集到的资料,能简单地向中外游客介绍桐庐深奥,将课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既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课所需材料和资源(或课前准备)1.教学演示课件,支持多媒体教学的音像设备。

2.学生课前完成的调查表、收集深澳古建筑及水渠的照片和相关文字资料。

3.学生课前收集关于深澳的典故、名人轶事和诗歌。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2-3样,小组内不重复)教学过程一、寻村看水1.猜地名出示杭州日报报道的标题《有一个地方,是你梦里的江南水乡》及深澳各村的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地名。

2.谈感受请去过桐庐深澳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古老、清幽、白墙黑瓦、井渠林立、潺潺流水)3.观报道出示这篇报道的内容(简介桐庐深澳镇的概况:杭州市桐庐县的深澳镇由深澳、荻浦、徐畈、环溪四个村落组成,深澳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设计意图】先用杭州日报报道的标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引学生入情入境,让没去过深澳的同学有形象直观的了解,去过的同学能通过图片勾起脑海中原有的记忆。

最后出示报道的内容,对深奥的概况做简单的介绍,令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访村探水(一)访村记1.说民居(1)刚才的报道中提到了这里的建筑古朴而有特色,其实我们的古建筑的探源小组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让他们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民居组)(出示ppt)图组1 神农堂、怀素堂、恭思堂等古民居的全景图图组2 天井、房柱、房梁、雕刻板壁的细节图(2)你发现了这些建筑有些什么特色?预设1:建筑形式类同,多为四合式院落,院内有天井预设2:院落外观简朴,但梁架、门窗等的木雕十分讲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搜集资料,通过图片的观赏总结明清古建筑的特色,这是对学生搜集信息能力、观察总结能力的练习。

在图片出示中我分类了古建筑的全景图和部分小品建筑的细节图,让学生对这些明清古建筑有更全面的认知。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这些古建筑的特色,不仅由表及里的感受古建筑的风貌,对学生也是一个思考总结的提升。

(3)补充“恭思堂”资料在这些古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恭思堂。

它建造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面积1165平方米,整幢房子建筑时间就有十年,单单雕刻就达三年之久。

且不说房梁、窗棂、门板上的十二生肖、二十四孝、《三国》故事和《水浒》故事,光是房柱上的一百多只牛腿就有圆、浮、镂等多种木雕的手法,展现缠枝花卉、福禄寿喜字样的图案。

是深澳古村的代表性建筑。

如今在恭思堂住着的胡家瑄正是当初建造者申屠济成的后代,今年正好100岁,精神矍铄,曾参加过央视《北纬30°·中国行》的录制。

(文字结合图片)【设计意图】“恭思堂”作为古民居的典型代表,资料的补充,也拓展了他们对古民居的了解,而且通过申屠济成引出下文。

2. 话祠堂在深澳古镇上,不止是刚才提到的这位恭思堂建造者申屠济成姓申屠,这里大多村民都姓申屠,因而还建有申屠宗祠,是浙江省有代表性的明、清祠堂建筑。

(图片)(1)古建筑小组(祠堂组)给大家出示搜集的图片,简单介绍(ppt)(2)申屠氏祠堂的资料补充3.谈拱桥(1)古建筑小组(拱桥组)给大家出示搜集的图片,简单介绍(ppt)(2)以“安澜桥”为典型,学生自主赏析古代石拱桥的坚固、美观。

【设计意图】石拱桥也是深奥的典型建筑之一,它的坚固美观和悠久历史都值得称赞。

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以学生搜集展示资料,自我赏析为主。

学生之前学习过课文《赵州桥》,同为古代石拱桥,具有借鉴和迁移作用。

(二)探水篇1. 深澳以水得名,指的是深藏在地下的沟。

“古代水系”探源小组汇报员:通过查找资料、访问村中老人等方式,我们对深澳的水系有了一个比较深的认识,下面我代表我们“古代水系”探源小组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图文并茂介绍解说)【参考】深澳村濒应家溪而建,整个老溪建在溪滩上。

申屠氏先人在规划村落建设时,首先规划了村落水系。

深澳的村落水系是一个独立的供排水系统,它由暗渠、明沟、坎井、水塘和溪流五个层面立体交叉构成。

第一个层面,为减少应家溪洪水对村庄的压力,在村西侧沿山开凿一条人工溪流,称为后溪。

它将应家溪上游的屏源溪水自环溪分流引入,平时可作灌溉,洪水时可以分洪。

后溪与应家溪将深澳村夹在其内。

第二层面在应家溪上游西侧开挖一条800余米的暗渠,自南向北从村的东侧将水引入村内。

暗渠深入地下4米,渠宽1.5米、高2米,用卵石砌壁拱顶,人可以自由进入疏浚。

进入村内的300余米暗渠,每隔一定距离开口建一水埠,供村民下埠使用。

当地人将这种深入地下的埠称“澳”。

由于它较深,故又称深澳,村落也因此为名。

第三层面是两条与“深澳”平行的地面水沟。

其水引自屏源溪,在进水口设置闸门以控制水量。

水渠穿越村落,流经各家各户的门前屋后,供日常使用,同时起着归集地面雨水,带走生活污水的作用。

古建筑天井下的出水沟与这些水沟相通。

第四个层面是村头的大水塘。

平时蓄水,是村内清洗污物、农具所在处。

后溪可注入塘内,塘北头有出水口,建有闸门。

第五个层面,是村内的十七口坎井。

这种露天水井呈畚箕形。

坎井三面卵石砌壁,一面铺以石质踏跺斜入井下供人使用。

这些坎井一般均有进水暗渠和出水渠,其中有些坎井相互联通。

五个层面的水系,各自独立又有机联系,充分调控地面和地下的水资源,在村内自成一体系,至今村民大多数沿用这种用水习惯。

2. 拓展:千年以前就有如此深远的规划,我想对深澳的先人说:……【设计意图】深澳村的村内水系,不仅反映了一种文化思想,也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环保意识。

学生在听取汇报的同时,也体会千年前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对先辈精妙的设计肯定倍加叹服,拓展练习时会更有切实的内容可写。

三、赏村赞水正如大家的感受,深澳古建筑古朴精雅,深澳水系源远流长,深澳迎接着来自四方的游人。

相关主题